專訪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 高紅冰 「雲網端」同步提升 台灣也能脫穎而出
在中國大陸,互聯網+正滲透進人們的生活當中,從最初的以共享信息,逐步向消費及生產領域滲透,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著產業的運作模式。
引發廣泛討論的互聯網+,到底是在「加」什麼?怎麼「加」?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認為,互聯網+中的「+」號,表達的不是加號,而是「化」的意思。互聯網+,亦即互聯網化。
曾擔任過中國國務院資訊辦政策法規組處長、資訊產業部資訊化推進司處長的高紅冰,是制訂中國資訊化發展戰略和互聯網+、電子商務政策和法規的重要人物,解讀互聯網+,有獨到眼光。
高紅冰分析,大陸發展互聯網已經21年,之前以消費型互聯網為主,現在進入了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階段。「互聯網+的大潮已經到來,」他說。以下為專訪精華摘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互聯網+的內涵與本質到底是什麼?
高紅冰答(以下簡稱答):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資訊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部門擴散、應用,並不斷釋放出資料流程動性的過程。
互聯網+中的「+」號,表達的不是「加號」,而是「化」的意思。所以互聯網+各個產業部門,不是簡單用互聯網從「物理」上連接各產業,而是通過連接,產生互動、構成回饋,最終出現的是融合與創新,形成了化學反應式的效果。
問:中國為什麼會出現互聯網+的熱潮?
答:互聯網對GDP增長的貢獻,占比逐年增加,互聯網經濟體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中國、美國已經成為互聯網經濟的領頭羊。
之前的十多年,新興的互聯網企業發展快速、創新不斷,下一個階段,傳統企業將積極向線上遷移。互聯網+熱潮的出現反映了這種大趨勢。
問:互聯網+的產品及服務要能夠運營成功,通常具備哪些共同特徵?
答:傳統產業擁抱互聯網+,要逐步遷移到線上與使用者互動、業務資料化、功能創新。網路零售、線上批發、跨境電商、手機打車(即App叫計程車)、網路訂餐等都是走在這樣一條路。
沒有線上化與用戶就是隔離的。沒有與使用者互動,難以形成數據的收集。沒有數據來源,經營運作就缺乏了改善的重要途徑。沒有數據的流動和共用,與其他企業的協作和功能的創新,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問:互聯網+如今在大陸發展得如火如荼,哪些產業最先取得成效?
答:互聯網+易於突破的領域,是零售、餐飲、物流、製造業等壟斷比較少、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行業。其次是供需結構發生轉換,即供大於求、消費者力量強的領域,例如房地產,若是供需發生反轉,也會加速這個產業的互聯網化。
再者是目前資訊化水準不高、問題較多、大眾不滿意的行業,比如城市交通、醫療等。
最難突破的領域是產業壟斷性強的領域,比如金融服務、能源、通信業等。這些領域要取得實質突破,取決於放鬆管制。
問:互聯網+對中國產業發展與經濟走向,將產生哪些影響?
答:中國經濟步入了所謂的「新常態」,在這個關鍵時期,互聯網+將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的有力引擎。
互聯網技術、思惟方式和組織原則的滲透,將使傳統行業更有效的實現轉型,迎來發展新的局面。
問:互聯網+在中國有可能存在哪些制約發展的瓶頸嗎?
答:傳統產業可能會存在較為嚴重的觀念僵化現象,因為承襲傳統的資訊化方式,對雲計算、大數據缺乏了解,也沒有適應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商業格局已經轉變。
像有些金融機構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只是從維護自身原有利益出發,排斥競爭,卻沒有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的精神。
再像有些企業,只是把互聯網看成一種技術上的工具,購買了昂貴的軟硬體,卻沒有從流程優化、組織調整和商業模式改進的角度出發,如果僅僅是適應變化的被動調整,這種效果就有限。
問:在互聯網+的領域,台灣有什麼機會?
答:互聯網+驅動經濟增長,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新資訊基礎設施的形成,簡稱為「雲網端」,雲是雲計算、大數據;網是互聯網、物聯網;端是智慧終端機、軟體應用。
二是對資料資源的鬆綁;三是基於前兩項而引發的分工形態變革。
台灣地區技術研發實力突出,可以在雲、網、端研發與製造領域發揮優勢。
【本文摘自遠見2015物聯網專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2015物聯網專刊: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824.html】
引發廣泛討論的互聯網+,到底是在「加」什麼?怎麼「加」?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認為,互聯網+中的「+」號,表達的不是加號,而是「化」的意思。互聯網+,亦即互聯網化。
曾擔任過中國國務院資訊辦政策法規組處長、資訊產業部資訊化推進司處長的高紅冰,是制訂中國資訊化發展戰略和互聯網+、電子商務政策和法規的重要人物,解讀互聯網+,有獨到眼光。
高紅冰分析,大陸發展互聯網已經21年,之前以消費型互聯網為主,現在進入了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階段。「互聯網+的大潮已經到來,」他說。以下為專訪精華摘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互聯網+的內涵與本質到底是什麼?
高紅冰答(以下簡稱答):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資訊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部門擴散、應用,並不斷釋放出資料流程動性的過程。
互聯網+中的「+」號,表達的不是「加號」,而是「化」的意思。所以互聯網+各個產業部門,不是簡單用互聯網從「物理」上連接各產業,而是通過連接,產生互動、構成回饋,最終出現的是融合與創新,形成了化學反應式的效果。
問:中國為什麼會出現互聯網+的熱潮?
答:互聯網對GDP增長的貢獻,占比逐年增加,互聯網經濟體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中國、美國已經成為互聯網經濟的領頭羊。
之前的十多年,新興的互聯網企業發展快速、創新不斷,下一個階段,傳統企業將積極向線上遷移。互聯網+熱潮的出現反映了這種大趨勢。
問:互聯網+的產品及服務要能夠運營成功,通常具備哪些共同特徵?
答:傳統產業擁抱互聯網+,要逐步遷移到線上與使用者互動、業務資料化、功能創新。網路零售、線上批發、跨境電商、手機打車(即App叫計程車)、網路訂餐等都是走在這樣一條路。
沒有線上化與用戶就是隔離的。沒有與使用者互動,難以形成數據的收集。沒有數據來源,經營運作就缺乏了改善的重要途徑。沒有數據的流動和共用,與其他企業的協作和功能的創新,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問:互聯網+如今在大陸發展得如火如荼,哪些產業最先取得成效?
答:互聯網+易於突破的領域,是零售、餐飲、物流、製造業等壟斷比較少、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行業。其次是供需結構發生轉換,即供大於求、消費者力量強的領域,例如房地產,若是供需發生反轉,也會加速這個產業的互聯網化。
再者是目前資訊化水準不高、問題較多、大眾不滿意的行業,比如城市交通、醫療等。
最難突破的領域是產業壟斷性強的領域,比如金融服務、能源、通信業等。這些領域要取得實質突破,取決於放鬆管制。
問:互聯網+對中國產業發展與經濟走向,將產生哪些影響?
答:中國經濟步入了所謂的「新常態」,在這個關鍵時期,互聯網+將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的有力引擎。
互聯網技術、思惟方式和組織原則的滲透,將使傳統行業更有效的實現轉型,迎來發展新的局面。
問:互聯網+在中國有可能存在哪些制約發展的瓶頸嗎?
答:傳統產業可能會存在較為嚴重的觀念僵化現象,因為承襲傳統的資訊化方式,對雲計算、大數據缺乏了解,也沒有適應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商業格局已經轉變。
像有些金融機構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只是從維護自身原有利益出發,排斥競爭,卻沒有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的精神。
再像有些企業,只是把互聯網看成一種技術上的工具,購買了昂貴的軟硬體,卻沒有從流程優化、組織調整和商業模式改進的角度出發,如果僅僅是適應變化的被動調整,這種效果就有限。
問:在互聯網+的領域,台灣有什麼機會?
答:互聯網+驅動經濟增長,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新資訊基礎設施的形成,簡稱為「雲網端」,雲是雲計算、大數據;網是互聯網、物聯網;端是智慧終端機、軟體應用。
二是對資料資源的鬆綁;三是基於前兩項而引發的分工形態變革。
台灣地區技術研發實力突出,可以在雲、網、端研發與製造領域發揮優勢。
【本文摘自遠見2015物聯網專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2015物聯網專刊: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