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台灣四個世代,退休命運大不同!

一個台灣,四種世代,不僅工作、生活觀不同,所要面對的退休生活,更是命運大不同。

以目前已退休的警察謝庚霖的家族為例,就會發現世代間的落差。

謝庚霖的父母務農數十年,多餘收入只會放銀行定存。即便已高齡82歲,仍閒不下來,還在種稻米、蔬菜。老夫妻靠務農所得跟老農津貼,一顆饅頭、一碗湯麵、一頓簡單飯菜,生活已綽綽有餘。孩子給的孝養金,幾乎一毛不花,全存了起來。

勤儉、刻苦耐勞是這代人的特徵。他們慾望低、不重享樂,即便謝庚霖出錢想帶爸媽出國旅遊,費盡唇舌邀請10次,頂多答應一次,每次謝媽媽總是說,「我已經出過國、坐過飛機了啊」而婉拒。連母親節、父親節,兒女想到外面聚餐,老母親也捨不得花錢,堅持在家慶祝。

但是今年56歲的謝庚霖就不同了。30幾歲曾生了一場病,開始領悟退休的重要性,40歲就跟太太積極準備退休金,從壽險、醫療險、儲蓄險、美元保單,到基金都有配置,也幫兒女提前買基本保單。

至於今年55歲的謝太太仍不敢退休,深怕沒有穩定收入以支付保費。

父執輩賺錢存老本 青壯族賺錢滿足慾望

相比父執輩,目前謝庚霖這一代更重視養生跟休閒娛樂。不過,用錢還是很有原則,有閒錢才會出國走走。每天運動、忙於當義工的他,退休比在職還緊湊、充實。

至於他的五個孩子都屬於10幾歲至30歲的千禧世代,工作、生活觀大不同。剛滿20歲、念大三的女兒很喜歡旅遊,靠暑假打工賺錢,買張機票就出國去了。「女兒存錢不是要孝敬父母或為以後著想,是為了要花錢,」謝庚霖觀察,「我這一代是為老後存糧,下一代是為立刻滿足慾望。」

謝家正是一般家庭的縮影。而三代人不同的工作、生活觀,都深深影響退休的需求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