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小資爸媽 敢生養四胎以上?

生養四個以上的子女,30年前稀鬆平常,但對現今社會的夫妻來說,可謂不可能的任務。少子化時代,有一群小資族爸媽,勇於對抗不景氣,敢生能養,其中還有人一口氣生六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過去20年來,台灣孩子愈生愈少。

回顧1950年代,台灣每個婦女平均生育7.04個孩子,每年約有40萬名新生兒,那時的台灣被聯合國視為全球最會生的國家之一;如今,台灣總生育率已掉到1左右,名列全球倒數國家。

晚婚、晚生已是台灣的普遍現象,三胎以上的多子家庭,幾乎成為絕響了。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80歲以上的長者是平均生育七胎的世代,50、60歲以上平均生育二~三胎,現在年輕人已經生不到兩個,由於時代改變,再也回不到過去的生育率了。

根據內政部統計,過去幾年來,超過一半的新世代媽媽只生一胎。全國生三胎以上的媽媽比率,從1975年的38.17%、1995年的19.5%,降到2016年的11.26%,其中,以2011年的9.76%最低。

也就是說,40年前,每十個媽媽中,將近四個會生至少三個小孩,到了現在,十個媽媽中,只剩下約一人會生三胎以上,若還生下老四、老五的,那就更是奇蹟了。

尤有甚者,最近十年,20~24歲的年輕媽媽人數減少近一半,30~34歲的婦女成為生育主力,40~44歲的高齡媽媽則成長了2.64倍,2016年就有7587人。

本期《遠見》逆向思考,特別尋找生育超過四個子女的現代年輕夫婦,詢問他們,當時下多數年輕人都認為生養小孩需要花費許多金錢與時間,憂心影響生活品質而不敢生育時,這些現代多胎爸媽,為何沒有這些顧慮?

《遠見》尋找的個案,都不是大富大貴或家財萬貫型,而是如同你我的一般民眾,甚至單親,卻敢生養三、四、五個孩子,甚至六個,到底他們有什麼勇氣?



孩子是傳家寶 留下人生印記

首先,生養多胎的年輕父母,價值觀就跟時下年輕人的主流觀很不同。

「人生不能留白,總要留些什麼,那就是孩子!」現年39歲的電視新聞台主播王軍凱說。他婚後第一年就當爸爸,隔了三年,生下雙胞胎女兒,本來想在40歲前生四個小孩,但是,不幸太太第四胎流產,才結紮而作罷。

對王軍凱而言,孩子一點都不是負擔,而是傳家寶。他很慶幸,29歲生下老大,不是很晚才生,他盤算著,等孩子20歲時,自己才49歲,還可以圓自己的夢想。如果拖到40歲才生第一胎,當孩子20歲,自己也60了,能享受人生的時間就短了。

今年39歲的馬茹凌,擁有神學碩士學位,婚後一連生了五個孩子,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

她25歲結婚,26歲生下老大,老二、老三各差一歲半,當年她邊帶孩子,還邊讀碩士,花了五年才完成學位。現在,當她帶著五個孩子出門,一字排開,從13歲到兩歲,總是引起路人好奇詢問,「這些孩子都是你生的嗎?」讓她很有成就感。

其實馬茹凌原本只想生四個小孩,意外懷上第五胎,她想到台灣老化問題嚴重,若自己多生一個,應可減緩社會問題,也就欣然接受而生下來。

「假使大家只看現在,只顧自己,只要享樂,不投資下一代,將來誰來養你呢?」馬茹凌感嘆。

其實手足多,雖然養育期,父母比較辛苦,但對家庭或社會而言,是有很多優勢的。

研究家庭議題的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林如萍分析,在老化社會中,手足多有許多優點,例如,當父母年邁多病,兄弟姊妹多,就可以輪流照顧;人生遇到困難時,手足也能發揮互助力量,是每個人一輩子的救火隊。

「手足是人生的珍貴經驗,」林如萍說,一胎化的陸生就對台灣的手足感情,感到好奇。美國也有研究發現,手足是父母、配偶過世之後,可以陪伴最久的血緣關係人,特別是無父母、無配偶、無子女的「三無」長者,也更需要手足。

省錢訣竅1〉借重「恩典牌」衣物

有的多子家庭還認為,多生子女就是多添人手,如果家中從事的工作需要許多人手,多幾個孩子還能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35歲、有三個小孩,第四胎即將出生的嘉義縣青農黃勝裕,接下爸爸的養雞事業,和兩個妹妹打造「御正食品」,成為全台第一個擁有人道飼養、產銷履歷、友善畜產的白肉雞業者,「如果沒有妹妹分工,我一個人做不到,」他說。

體認多子的重要,他一連生下四個小孩,希望以後孩子們也能像他和妹妹一樣,互助合作。他笑著說,農村缺工很嚴重,多子多孫可以解決問題,外婆就期待他能生七個。

但是,不景氣下,不少年輕世代覺得自己生活都不容易了,要怎麼養好幾個小孩?給孩子手足呢?

這些當代多胎父母都有省錢訣竅。例如,自己餵母奶,省了奶粉錢,衣服、鞋子、玩具到嬰兒用品,都是二手,用完再傳給弟妹,不花一毛錢。

「開口向人要,就一定會有!」在新竹地區發起「小村子」媽媽團體的高雅雪,有四個孩子,娃娃車都是撿別人的,笑稱是朋友的「恩典牌」,衣服也是撿別人的,很多連標籤都沒拆掉。「小村子」收集不少嬰幼兒二手品,讓其他家長自由取用。

加入「小村子」團體的何詩涵,本身就有個大家族,40、50個小孩的東西彼此共用,而且一代傳一代。她女兒的花色棉被用了20多年,家裡的嬰兒床已經有40多年,嬰兒車也是當年外婆照顧家族小孩用過,她不必再多花錢。

「我買衣服的錢,幾乎可以打平,」五個孩子的媽媽馬茹凌,經常上網買品質好的二手衣,不易穿壞或起毛球,等孩子穿不著,再上網賣掉,這樣一買一賣,幾乎不花錢。

新聞主播王軍凱則讓孩子用布尿布,紙尿布一天要八至十片,一個月就可省下約2400元。

省錢訣竅2〉善用免費育樂設施

至於休閒與教育費,多胎父母也有經濟實惠的解決辦法。

王軍凱善用政府設立的免費親子館,到了假日,也會去公園、圖書館、美術館等免費戶外場所。他讓孩子上公立幼兒園、小學,課後不去安親班,親自檢查功課,也能省錢。

「人家送小孩學才藝,我則教他們做飯,」高雅雪重視教育孩子生活自理,比學音樂、舞蹈重要,對她而言,才藝就是會煮飯、整理家務、自己起床,那些英文之類的補習就不必了。

除了養孩子省錢,這群家長也改變自己的消費行為。曾任書記官的張芳瑜,現在是三個孩子的全職媽媽,過去多在百貨公司買衣服、到髮廊花1800元整理頭髮,現在都省了,她還幫先生、三個孩子剪髮,到五分埔、量販店買球鞋、T恤,已經十年不出國旅行,省下不少錢。

台灣民間認為,孩子不是來花父母錢,而是會幫父母帶財而來,這也是不少現代多胎父母的信念。

省錢訣竅3〉戒除不必要開銷

「孩子會帶財!」三胎爸爸王軍凱就說,因為要養孩子,他把過去上千元浪漫晚餐、名牌服飾都戒掉了,為了養孩子,他有更努力工作的誘因,認真表現,薪水當然調升比別人快。

馬茹凌的先生是美國籍,五個混血孩子,生得大眼睛、高鼻子、棕頭髮,從嬰兒時期就拍廣告,及時解決他們的經濟難題。

一開始有人介紹老大去拍童裝廣告,之後食品、用品等廣告也接踵而至,連四個弟弟妹妹也加入拍廣告的行列。在桃園開設英文家教班的她,還讓孩子客串小老師,在遊戲中教學生英文。

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富美根據研究說明,孩子通常是有正向力量,不但能幫助父母,也讓父母自我認識,甚至改變父母。

別看嬰幼兒小,但能量卻很大,難怪乎台灣民間俚語有一句話,「一個娃娃,勝過三個大人。」

「當了媽媽,才知道以前脾氣不好,」有三個孩子的媽媽張芳瑜說,看到孩子把食物渣掉在地上,手上沾了油,抹在衣服上,她不會生氣,反而耐心收拾;馬茹凌說,自己以前丟三忘四,現在必須每天寫五個孩子的行事曆,還學會組裝床舖,為了孩子,自己各項生活能力都變強了。

有四個孩子的黃勝裕則是改掉過去喜愛花重金組裝汽車的習慣,為了養育孩子,更注重健康和飲食安全。

看來,孩子到底是家裡的負擔?還是父母改變的動力?就看家長怎麼想了。

這些現代多胎父母證明,即便是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下、即便只是一般中產階級,還是有年輕世代生養三個、四個、五個、甚至六個小孩。多胎父母並非不可能,他們正在身體力行這個道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月號:https://goo.gl/8ZyK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