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學 跟你想的不一樣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71項指標,提供學生和家長做為選系填志願的參考,並祭出了註冊率不到六成,就得被輔導的退場機制,觸動了各大院校的敏感神經,甚至被視為大學存廢的生死符。

危機就是轉機,為了要救亡圖存,台灣高教掀起了一波波的改革風,也逐一勾勒出樣貌截然不同的未來大學。

身為未來大學生的你,絕不能再用父執輩的舊思惟想像你的大學生涯,《遠見》有深入的解析。

2018年大學學測成績已在2月底陸續寄出,每年此時,總有成千上萬的高三學生拿著成績單,對照大學指南上150多所學校,2000多個科系,細細地忖度未來。

在這個變幻多端的世代,世界局勢在變、國家政策在變、產業環境在變,導致學校隨時會退場、系所隨時會更名、課程隨時會調整,揣測著大學的未來樣貌,誰也料不準,到底選到地雷還是潛力股?

儘管許多人深知「計劃趕不上變化」,懷著且戰且走的想法,先讀了再說,但等到真正進入校園之後,才發覺自己就讀的並非「真命天子」,使得四年的大學生涯都被徬徨懊悔的心情占據,在轉系或轉學的日子中度過……。

當大家都意識到大學教育與社會發展脫節時,對教育改革的呼聲也絡繹不絕。我們常說,現在是考上大學,全家人高興;讀完大學,全家人為找出路而發愁。那麼,台灣的高教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迎戰少子危機 台灣高教力拚差異化

首先是少子化造成低註冊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