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中心 打卡趣

有句服務經驗法則是這樣說的:「看一家餐廳(經營得)好不好,要看廚房;看一家旅館好不好,要看櫃台;看一個景點好不好,要看廁所;看一個風景區好不好,要看遊客服務中心。」

台灣面積不大,但上自高山,下至大海,從北至南,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景致。不管是到國家公園或國家風景區旅遊,相信許多人都會先到這些風景區的遊客中心,但你還記得上一次去的遊客中心嗎?留下了什麼印象?

「遊客中心就像是圖書館裡有查目錄、索引的功能,」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墀吉指出,很多人對遊客中心的印象就是去上廁所、拿DM,其實遊客中心還有產品販售、提供美食住宿資訊等,與業者連結的功能。

陳墀吉認為,好的遊客中心,外型設計最好是能結合在地的人、事、地、物、景,創造特色,有故事性,而非一窩蜂跟進,否則人潮可能很快就褪去,例如先前全台搶蓋的水晶教堂。

台灣觀巴協會榮譽理事長、經營旅行社多年的呂威德,跑遍國內各大風景遊樂區,他對遊客中心的觀察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國家公園管理處層級的遊客中心,規模大,但整體設計及提供的服務中規中矩;第二是觀光局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遊客中心,較有特色;第三則是國家森林遊樂區的遊客中心,多維持傳統路線。

呂威德直言,有些遊客中心還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傳統思惟,只有DM跟播放影片。雖然國家公園強調的是生態保育而非推廣觀光,但保育也可以做得有特色,如果無法吸引遊客,如何傳達保育觀念呢?



行銷在地亮點 活化閒置空間

也許你也注意到,近年有些遊客中心的樣貌已完全跳脫傳統刻板印象。

「觀光局有找到方向,有些風管處做得很不錯,」呂威德說,有特色的遊客中心會讓人從內心發出「哇」的驚嘆聲!

像是成立多年的宜蘭頭城外澳服務區由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建築外型像一個飛行傘,每到假日人滿為患,在步道散步,欣賞龜山朝日。

呂威德分析,外澳服務區具有地理優勢,可以看到龜山島,結合衝浪、玩飛行傘的人潮,再加上造型新穎的建築物,整體環境規劃良好,很多人特地來喝咖啡、看海、踩沙灘,可以名列台灣十大海濱咖啡館。

陳墀吉指出,還有些頗具特色的遊客中心是從閒置空間再利用做起,這也是未來趨勢之一,例如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就是利用閒置國小活化成遊客中心。

再者就是另闢蹊徑,顛覆傳統對遊客中心外觀跟內涵的想像。例如日前才開幕的宜蘭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

呂威德指出,宜蘭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建物外觀融合沙丘地景,相當具有特色,內部委外經營算是相當成功。

「我們有金三角組合!」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陳煜川說,藉由知名建築師黃聲遠、國際名導演蔡明亮,以及擅長餐旅服務的薰衣草森林團隊的金三角,打造宜蘭濱海旅遊新亮點。

只要有心,閒置空間可以活化,成為打卡勝地,旅遊中心不再只是旅途的短暫停留,更可能是旅人朝聖的終點站。

本期的〈好享生活〉分別介紹國內三個近年成立,各具風格的旅遊服務中心,讓大家對遊客中心「另眼相待」。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7月號:https://goo.gl/8ZyK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