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累積35年經驗 透析未來15年《AI新世界》
「我的工作會不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如果我的工作被AI取代了,我該怎麼辦?」隨著AI成為時代顯學,不少人都很焦慮。
過去一、兩年來,從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到大陸北京全球AI領袖峰會,大大小小的AI論壇中,皆可看到創新工場董事長暨首席執行官李開復,用理性、溫暖的口吻提醒世人正視AI。
8月9日來台分享最新觀點
2017年4月,李開復《人工智慧來了》一書掀起旋風。當時,Google DeepMind開發的圍棋軟體接連打敗韓國棋王李世?、大陸棋王柯潔,但當時許多人並不清楚什麼是AI,於是李開復撰寫《人工智慧來了》,以易懂、客觀的筆觸介紹AI。
33歲就成為蘋果最年輕副總裁的他,1988年獲得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電腦博士,1998年加入微軟,負責在大陸籌設微軟中國研究院(現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又轉戰Google。多年擔任美國大企業在大陸營運的經驗,使他對大陸、美國的AI發展有深刻了解。
2009年,他離開Google,在北京成立創新工場,搖身一變成為年輕創業者的天使投資人,投資了不少新創公司。
近年來李開復的投資重點已轉到AI,共投資約60家AI新創公司。包括在大陸以刷臉技術聞名的曠視科技(Face++)、無人車馭勢科技、降低企業使用AI門檻的第四範式、「AI時代英特爾」的地平線機器人等。在美國,創新工場也投資洗碗機器人、採草莓機器人等。
今年8月,李開復又推出新書《AI新世界》,堪稱是他過去35年來的經驗分享,提出對未來15年AI發展的預測。
他認為,大陸AI將逐漸迎頭趕上美國。兩國加起來共有「七巨人」,包括Google、亞馬遜、臉書、微軟、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在各領域累積龐大數據,影響力倍增。
他也預測,未來有許多缺乏溫度與創意的工作將被AI取代,例如全球有2000萬個電話客服工作,就有消失危機。
本書用英文書寫,台灣中文版搶先在英文出版前成為全球首發版本。有14年出版經驗的本書編輯、天下文化副總監邱慧菁表示,像李開復這樣的華人作者,要打進美國書市很難,但他不僅出書,還邀請到蘋果前CEO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y)、微軟CEO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彼得.迪亞曼德斯(Peter Diamandis)、鴻海總裁郭台銘等具世界知名度的人士寫序,非常不容易。
迪亞曼德斯盛讚,李開復身處AI革命的最前線,幫助讀者超越思想的界限,對想要了解人類未來的人而言,是不可錯過的巨作。
8月9日,李開復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來台演講,談談他觀察到的「AI新世界」。《遠見》搶先在《AI新世界》上市前夕,獨家專訪李開復,以下為專訪精華:
人的關懷與溫度無可取代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請問書寫《AI新世界》的緣起?
李開復答(以下簡稱答):我去年出《人工智慧來了》,是技術的普及。今年這本是完全不一樣的書,描述我個人認為未來會發生什麼。
這是我自己30多年做人工智慧,做投資、創業所累積的經驗,讓我來判斷未來人工智慧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還有要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對未來15年做一個預測。
問:在AI新世界,人類的工作心態和型態會怎麼改變?
答:很多人認為,人生目的就是努力工作。我加班,一天工作10到12小時,多掙點錢,可以給我的後代帶來更好的生活。這是過去200年的核心思想。
現在,人工智慧來了,絕大多數重複性的工作都會消失。當然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災難,人們沒有工作了怎麼辦?但是,我覺得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工智慧會創造很多財富,有辦法讓下一代走更好的路。
人工智慧未嘗不是上天的安排,讓我們不要再把人生的追尋和目的,放在重複性的工作。
我們就問一個簡單問題,人工智慧不能做什麼?第一個,人工智慧不能做創造性的事情。第二個,人工智慧是沒有愛,沒有關懷的。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讓我們更有創造力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人工智慧總是冷冰冰的。人的特點就是有關懷、有溫度。我們怎麼樣能夠找出更多機會,讓關懷的心、正面能量發揮出來。
問:本書提到中美有七家引領全球發展的公司「七巨人」,這七巨人如何影響AI發展?
答:人工智慧有四波浪潮。最早的一波是網路公司。人工智慧需要在某一個領域,蒐集大量數據,用這個數據產生模型、智慧、判斷和推測。
中國、美國是兩個最大的市場,所以蒐集最多數據。在美國是微軟、Google、臉書、亞馬遜,在大陸就是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這一些公司有先發的優勢,搜索引擎有了海量搜索,電子商務有了海量的人購買,社交網絡有了各種人的行為、點讚,這些數據是能產生巨大的價值。
台灣要打高品質的數據戰
問:你提到有很多工作會被AI取代,這個論點在《AI新世界》是否更明確?
答:書裡我畫了一個圖,X、Y軸分別是創意和溫度。右上角,高創意、高溫度的工作,就是AI不能取代的,當我們看到孩子這方面有才華,要往這邊推。
右下角是低溫度、高創造力,例如科學家、寫劇本的藝術家。這些也大部分是人的機會,但不要排除,AI會愈來愈有創意。
左下角是低溫度、低創意的工作,這些基本上就是沒戲唱了,會全被取代。而且是白領先被取代,取代藍領還有點難。比如說我要在工廠做一個很精密的東西,需要用靈活的雙手,這個東西現在AI還做不出來。
左上角是低創意、高溫度。這一些因為是低創意,AI是完全可以做的。但是它需要高溫度,比如飯店的服務人員、導遊、老人的照服員,顧客是不喜歡被AI服務的。
書裡有一個故事,美國創業者做了老人陪伴機。後來發現它被使用最多的功能,不是唱歌、聽歌,看電視、點外賣,而是客服。客服一打開,老人就對它說:「你知不知道我的孫女好可愛喔?我女兒兩天沒有給我打電話了,我應該怎麼辦?」這就是溫度。嚴格來說,老人照顧除了扶他們、幫他們洗澡,陪聊也很重要。
問:你在這本書提到,大陸AI發展會迎頭趕上美國,美國人應該讀了很緊張吧?
答:應該會很緊張,但這不只是我寫,紅衫創始人麥克‧摩里茲 (Michael Moritz)也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國人的勤奮把我們打敗」。
我很清晰描述,光靠勤奮是不夠的。還要有市場、不怕死的創業者。雖然我也提到大陸政府的政策引導,但政策放在最後。
大陸是天時、地利、人和造成的市場,有龐大資金,因為市場大,很多人願意投資,然後就培養出很多厲害的VC(創投資金)。
沒有VC也是不行的,這些VC就會投創業者,讓他們變得很厲害,創造出很好的公司,這些公司就會吸引更多的用戶,蒐集更多的數據,讓他做更聰明的AI,又吸引更多用戶,(生態系)就源源不斷轉起來了。
問:台灣在AI時代,會有什麼角色?
答:AI裡面比較重要的環節就是晶片跟半導體的領域。尤其AI第三、第四波浪潮會有更多傳感器,無所不在捕捉各種數據,這些數據能夠被AI蒐集起來,做更好的決策跟判斷。
能夠受益於晶片的國家,世界為數不多了,當然還是中、美為主,但是台灣也有一席之地,而且晶片產業是面向全球。
應用端的話,台灣有些數據還是有一定的價值。數據不只是純靠量,品質太差還是有挑戰。台灣的健保數據,相對別的國家是高品質的。
人才方面,現在台、清、交的AI人才還不錯。這三個學校都做滿久AI,幾個教授都很有名,寫過很多論文,這一批人對外商是有吸引力的。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8月號:https://goo.gl/8ZyKLZ】
過去一、兩年來,從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到大陸北京全球AI領袖峰會,大大小小的AI論壇中,皆可看到創新工場董事長暨首席執行官李開復,用理性、溫暖的口吻提醒世人正視AI。
8月9日來台分享最新觀點
2017年4月,李開復《人工智慧來了》一書掀起旋風。當時,Google DeepMind開發的圍棋軟體接連打敗韓國棋王李世?、大陸棋王柯潔,但當時許多人並不清楚什麼是AI,於是李開復撰寫《人工智慧來了》,以易懂、客觀的筆觸介紹AI。
33歲就成為蘋果最年輕副總裁的他,1988年獲得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電腦博士,1998年加入微軟,負責在大陸籌設微軟中國研究院(現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又轉戰Google。多年擔任美國大企業在大陸營運的經驗,使他對大陸、美國的AI發展有深刻了解。
2009年,他離開Google,在北京成立創新工場,搖身一變成為年輕創業者的天使投資人,投資了不少新創公司。
近年來李開復的投資重點已轉到AI,共投資約60家AI新創公司。包括在大陸以刷臉技術聞名的曠視科技(Face++)、無人車馭勢科技、降低企業使用AI門檻的第四範式、「AI時代英特爾」的地平線機器人等。在美國,創新工場也投資洗碗機器人、採草莓機器人等。
今年8月,李開復又推出新書《AI新世界》,堪稱是他過去35年來的經驗分享,提出對未來15年AI發展的預測。
他認為,大陸AI將逐漸迎頭趕上美國。兩國加起來共有「七巨人」,包括Google、亞馬遜、臉書、微軟、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在各領域累積龐大數據,影響力倍增。
他也預測,未來有許多缺乏溫度與創意的工作將被AI取代,例如全球有2000萬個電話客服工作,就有消失危機。
本書用英文書寫,台灣中文版搶先在英文出版前成為全球首發版本。有14年出版經驗的本書編輯、天下文化副總監邱慧菁表示,像李開復這樣的華人作者,要打進美國書市很難,但他不僅出書,還邀請到蘋果前CEO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y)、微軟CEO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彼得.迪亞曼德斯(Peter Diamandis)、鴻海總裁郭台銘等具世界知名度的人士寫序,非常不容易。
迪亞曼德斯盛讚,李開復身處AI革命的最前線,幫助讀者超越思想的界限,對想要了解人類未來的人而言,是不可錯過的巨作。
8月9日,李開復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來台演講,談談他觀察到的「AI新世界」。《遠見》搶先在《AI新世界》上市前夕,獨家專訪李開復,以下為專訪精華:
人的關懷與溫度無可取代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請問書寫《AI新世界》的緣起?
李開復答(以下簡稱答):我去年出《人工智慧來了》,是技術的普及。今年這本是完全不一樣的書,描述我個人認為未來會發生什麼。
這是我自己30多年做人工智慧,做投資、創業所累積的經驗,讓我來判斷未來人工智慧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還有要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對未來15年做一個預測。
問:在AI新世界,人類的工作心態和型態會怎麼改變?
答:很多人認為,人生目的就是努力工作。我加班,一天工作10到12小時,多掙點錢,可以給我的後代帶來更好的生活。這是過去200年的核心思想。
現在,人工智慧來了,絕大多數重複性的工作都會消失。當然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災難,人們沒有工作了怎麼辦?但是,我覺得不用太擔心,因為人工智慧會創造很多財富,有辦法讓下一代走更好的路。
人工智慧未嘗不是上天的安排,讓我們不要再把人生的追尋和目的,放在重複性的工作。
我們就問一個簡單問題,人工智慧不能做什麼?第一個,人工智慧不能做創造性的事情。第二個,人工智慧是沒有愛,沒有關懷的。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讓我們更有創造力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人工智慧總是冷冰冰的。人的特點就是有關懷、有溫度。我們怎麼樣能夠找出更多機會,讓關懷的心、正面能量發揮出來。
問:本書提到中美有七家引領全球發展的公司「七巨人」,這七巨人如何影響AI發展?
答:人工智慧有四波浪潮。最早的一波是網路公司。人工智慧需要在某一個領域,蒐集大量數據,用這個數據產生模型、智慧、判斷和推測。
中國、美國是兩個最大的市場,所以蒐集最多數據。在美國是微軟、Google、臉書、亞馬遜,在大陸就是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這一些公司有先發的優勢,搜索引擎有了海量搜索,電子商務有了海量的人購買,社交網絡有了各種人的行為、點讚,這些數據是能產生巨大的價值。
台灣要打高品質的數據戰
問:你提到有很多工作會被AI取代,這個論點在《AI新世界》是否更明確?
答:書裡我畫了一個圖,X、Y軸分別是創意和溫度。右上角,高創意、高溫度的工作,就是AI不能取代的,當我們看到孩子這方面有才華,要往這邊推。
右下角是低溫度、高創造力,例如科學家、寫劇本的藝術家。這些也大部分是人的機會,但不要排除,AI會愈來愈有創意。
左下角是低溫度、低創意的工作,這些基本上就是沒戲唱了,會全被取代。而且是白領先被取代,取代藍領還有點難。比如說我要在工廠做一個很精密的東西,需要用靈活的雙手,這個東西現在AI還做不出來。
左上角是低創意、高溫度。這一些因為是低創意,AI是完全可以做的。但是它需要高溫度,比如飯店的服務人員、導遊、老人的照服員,顧客是不喜歡被AI服務的。
書裡有一個故事,美國創業者做了老人陪伴機。後來發現它被使用最多的功能,不是唱歌、聽歌,看電視、點外賣,而是客服。客服一打開,老人就對它說:「你知不知道我的孫女好可愛喔?我女兒兩天沒有給我打電話了,我應該怎麼辦?」這就是溫度。嚴格來說,老人照顧除了扶他們、幫他們洗澡,陪聊也很重要。
問:你在這本書提到,大陸AI發展會迎頭趕上美國,美國人應該讀了很緊張吧?
答:應該會很緊張,但這不只是我寫,紅衫創始人麥克‧摩里茲 (Michael Moritz)也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國人的勤奮把我們打敗」。
我很清晰描述,光靠勤奮是不夠的。還要有市場、不怕死的創業者。雖然我也提到大陸政府的政策引導,但政策放在最後。
大陸是天時、地利、人和造成的市場,有龐大資金,因為市場大,很多人願意投資,然後就培養出很多厲害的VC(創投資金)。
沒有VC也是不行的,這些VC就會投創業者,讓他們變得很厲害,創造出很好的公司,這些公司就會吸引更多的用戶,蒐集更多的數據,讓他做更聰明的AI,又吸引更多用戶,(生態系)就源源不斷轉起來了。
問:台灣在AI時代,會有什麼角色?
答:AI裡面比較重要的環節就是晶片跟半導體的領域。尤其AI第三、第四波浪潮會有更多傳感器,無所不在捕捉各種數據,這些數據能夠被AI蒐集起來,做更好的決策跟判斷。
能夠受益於晶片的國家,世界為數不多了,當然還是中、美為主,但是台灣也有一席之地,而且晶片產業是面向全球。
應用端的話,台灣有些數據還是有一定的價值。數據不只是純靠量,品質太差還是有挑戰。台灣的健保數據,相對別的國家是高品質的。
人才方面,現在台、清、交的AI人才還不錯。這三個學校都做滿久AI,幾個教授都很有名,寫過很多論文,這一批人對外商是有吸引力的。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8月號:https://goo.gl/8ZyK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