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中國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遭逢最大挑戰的一年。GDP成長率從6.8%一路下滑;上海A股跌破3000點後,再也沒回來過;連原本走強的人民幣也數度貶破6.95,轉眼就要攻破7。
當中國忙於調整經濟結構體質,又面臨中美貿易戰強襲。於是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橫空出世」,大動作向全球宣示未來將進口30兆美元商品,10兆美元服務。汽車、金融保險業更放寬管制,歡迎各國搶占商機。
但中國敞開市場大門時,社會管理卻相對緊縮,今年以來陸股跌跌不休,人民幣同步走貶,造成投資人信心退散;不僅如此,接連宣布的打房政策,雖然是為打壓飆高的房價,卻重挫建商、買氣低迷,連科技業也陷入瓶頸。
《遠見》團隊走訪上海、北京及浙江衢州市等地直擊現場,為讀者解析一個矛盾的「兩極中國」。
即將結束的2018年,對大陸絕非一個好年。
2018年中國經濟表現令人有點驚訝。如同準備過冬的北京寒意森森,沒有雪的風刀子颳得臉生疼,成長率前三季度分別是6.8%、6.7%、6.5%,一階階下滑。
資本市場的2018年,大陸股市為全球跌幅最深,上海A股跌破3000點後,再也沒有回來過。
經濟低迷、社會沉悶 改革開放40年最大挑戰
這一年,眾多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引發一波「國進民退」疑雲。這一年也是大陸地方債烏雲罩頂的一年,先是國營企業多支債券包括川煤集團、大連機床、丹東港等違約,還不出借款,接著,湖南的地方政府傳出發不出公務員薪水。
中國甚至還出現「P2P難民」的新名詞。
自6月以來,多達200家P2P網路借貸平台被爆違規倒閉,不少負責人不知去向。分散各地血本無歸的投資人紛紛搭上高鐵,前往P2P公司最多的杭州報案,他們集聚街頭,混亂一時。
2018年還爆發了中美貿易戰,不少製造商正在尋覓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也導致黃豆進口商山東晨曦集團和生產輪胎的山東永泰集團相繼申請破產清算。
同時原本走強的人民幣開始一路下貶,兌一美元從6月時的6.4,一路跌到6.95,各界擔心是否會跌破7。
更嚴重的是信心問題。社會似乎瀰漫著一股悲觀情緒。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巫和懋直言,今年可能是大陸改革開放40年來的最大挑戰。
巫和懋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發展,他指出,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衝擊倒是其次,中國內部經濟結構正處於轉型的爬坡期,才更辛苦,這使中國陷入「內外交迫」的局面。
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得了慢性病的人,又被外人的拳頭痛擊,但真正的危機來自體內。「中國內部的挑戰,可能比中美貿易戰嚴峻許多,」巫和懋判斷說。
到底,大陸今日的「內傷」是怎麼來的?
「4萬億」救市 埋下舉債地雷
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2008年之前,中國經濟維持了長達30年的快速成長。直到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中國經濟突然衰落,為了救經濟,前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推出「4萬億」(4兆)的擴張計畫。
從「4萬億」開始救市後,地方政府跟著頻頻加碼,也大肆舉債興建,導致地方政府債務高築。中國儘管一直高增長,卻也高負債。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14年地方政府債務總規模一度高達24兆人民幣。直到2017年,中央與地方債加起來也超過30兆。
2008年後,借來的錢大筆大筆地用於建設,每個省市都蓋起了鋼鐵廠,每個地方政府都生產著太陽能電池,彼此拚建新能源汽車等,到了2014年後,各界就發現了,大陸出現了大量的重複建設,產能過剩,同時高耗能。
「中國槓桿率接近已開發國家,尤其是企業部門,所以很難再大幅舉債投資,」《再見,世界工廠》作者、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創辦人王伯達分析。
王伯達指出,如此所帶來的轉變是,中國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來修復資產負債表,「因此,經濟成長率持續滑落是可以預見的。」
警覺到原來的成長模式無法再奏效,中國政府近幾年來致力於經濟結構轉型,一方面實施「去槓桿」政策,希望能消除企業高額負債帶來的風險。一方面「去庫存」,以消化過剩產能。
一直以來,帶動大陸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動能,分別是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和製造業投資。然而,為了減少負債、去槓桿,三者的投資高峰值,從2014年起開始明顯一路下降,每年的投資增長率持續下降。
只是,中國政府花下大力氣去槓桿,緊縮銀根,導致許多企業快要活不下去。例如今年10月,上海A股市場有九成以上的公司有大股東股票質押情形,其中超過1∕4存在高比例的質押風險,資金斷鏈十分嚴重。
不得已,中國政府在10月底陸續救市。銀保會官員表示,將放寬保險機構進行股權投資時的行業限制;中國工商銀行則與100家民營企業舉行了合作簽約儀式,提供融資服務。
中國人民銀行也公告,再增加貸款與再貼現1500億人民幣,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企圖解決民營企業的資金困難。
其實,近幾年進入調體質階段的大陸,經濟上不再追求高速成長,取而代之的是追求高質量發展,高創新,改善汙染等。
「為綠色投資、為創新投資、為民生投資,成為中國的新需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
比如在2018年前三個季度,文化體育娛樂的投資增速達到了19.9%,電子資訊製造業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了18.3%。而2018年前三個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只有3.3%。
從政府一般預算支出,也能看出重要變化。2018年前三個季度,科學技術方面支出的增速增長了16.7%,扶貧方面的支出增長49.9%,而在生態方面的支出,也增長了20.1%。近年來,這幾個領域的投入都呈現大幅的成長。
只是這方面的投資增加,仍不足夠帶動大陸的高成長。
當中國正忙於調經濟結構體質時,中美貿易戰竟在今年無預警開打了,加劇了改革的陣痛。
由於中美貿易逆差逐年擴大,2017年達3752億美元,導致美國總統川普發動一系列貿易戰,5月美方宣布將對包括高科技以及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總值5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關稅。7月美方再公布對大陸進口商品2000億美元加徵關稅。至今雙方貿易戰持續延燒。
因應貿易戰 中國廣開市場大門
中國經濟會就此掉入失落嗎?眼下的中國,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轉折的到來,總是靜悄悄。很多事情表面看來似是細枝末節,實際上卻是將要發生重大轉變的初步癥結。
11月初大陸知名《財經》雜誌於北京主辦年會,多位大陸經濟學家出席。他們幾乎統一口徑指出,大陸只能用進一步開放大陸市場,來面對美國的保守主義。
在中美貿易猛烈戰火下,中國於上海舉辦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有3600多家企業、來自172個國家參展,就是開放市場的說明。其中就有近200家美國企業參展。
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理事長兼總裁王新奎則表示,內外交迫的中國,面對中美貿易戰的壓力與社會信心低迷,堅持以更開放、更創新應對變局。
不少大陸學者不約而同指出,自從40年前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中國一直就是用開放來促進內部改革,未來也將如此,只有進一步開放才能深化改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進博會上的開幕宣示,更彰顯了中國將「再次大開放」。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的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兆美元和10兆美元。
為此,中國已經進一步降低關稅,提升通關便利化,削減進口的制度性成本,以及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等。
不少外商笑開懷,急著搶進大陸,搶賺人民幣。
來自荷蘭的UPS中國區總裁哈樂德‧彼得斯(Harld Peters),個頭190公分高,2017年舉家搬到了上海,就是看好大陸市場。
UPS運送跨國包裹的路線是這樣的:如果有中國消費者向美國廠商訂購一個滑雪板,UPS的司機會去取貨,取貨後送到位於美國路易斯維爾世界港的航運中心,通過飛機運到深圳再運到北京,到達北京後UPS的在地服務直接送達給收貨人。
最快在一天之內,來自歐洲的商品便可以運送至北京和天津,全是拜高效專業的貨件清關服務所賜。
「2017年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主動、積極地和UPS合作,檢視如何能夠進一步完善我們清關的服務,提高速度,」哈樂德‧彼得斯說,「習主席」的擴大進口發言,令人再次興奮起來。
開放服務貿易、擴大進口 成為解方
世界需要重新認識中國。過去40年,中國關注的焦點一向是製造業和出口,但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壓力下,現在中國正擴大進口,開放新中國將成進口大國。
重出口變成重進口,並非毫無基礎。2017年,中國進口成長了15.9%,出口的增速是7.9%,兩者皆高,但進口增速是出口的一倍。
「進口博覽會很重要,因為不管從中國經濟的下一步走勢,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來看,」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說。
這位五年前從美國海歸的年輕教授指出,「有規模和有品質」的進口,是符合中國經濟的大方向。「我們應該堅持這件事情,不管別的國家對我們採取開門還是閉門的政策,開放都是一個最好的政策,」錢軍說。
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更認為開放「服務貿易」擴大進口,能為中國許多沉痾提供解決方案。
「大家都知道,教育在中國,老師、學生、家長及主管部門都在抱怨,一直找不到破解的辦法,」鍾正生接著指出,醫療在中國,同樣是醫院、醫生、患者都在抱怨,也束手無策。「能不能趁著進口的東風,做出更多的開放、提供更多的供給?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破解的辦法。」
內需市場更加開放 社會管理更加嚴格
有趣的是,當中國的內需市場對世界更開放時,由於景氣衰退,為了維持社會平穩,社會的管理也愈趨嚴格。
國際媒體透露,內地已設有1.7億台監視器,預計三年內還要新增4億台;加上大數據分析、人臉辨識等高科技,威懾效應不僅止於遏止犯罪。
近年來大陸推動雪亮工程,更深入鄉鎮,只要民眾在公眾場合違法,馬上會被辨認出來,立刻「一鍵報警」。
今年10月初後的一段日子裡,從《人民日報》《新華社》乃至《界面新聞》,以及新聞社交媒體《今日頭條》的App頭條或首頁最上方,普遍都會放上國家領導人的消息。每天第一時間推送給讀者,希望整個社會凝聚共識。
經濟與社會現象成兩極,一端是再次大開放、更創新,一端則是緊縮。種種變化,呈現出一個矛盾的「兩極中國」。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t.cn/EywPQfl】
當中國忙於調整經濟結構體質,又面臨中美貿易戰強襲。於是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橫空出世」,大動作向全球宣示未來將進口30兆美元商品,10兆美元服務。汽車、金融保險業更放寬管制,歡迎各國搶占商機。
但中國敞開市場大門時,社會管理卻相對緊縮,今年以來陸股跌跌不休,人民幣同步走貶,造成投資人信心退散;不僅如此,接連宣布的打房政策,雖然是為打壓飆高的房價,卻重挫建商、買氣低迷,連科技業也陷入瓶頸。
《遠見》團隊走訪上海、北京及浙江衢州市等地直擊現場,為讀者解析一個矛盾的「兩極中國」。
即將結束的2018年,對大陸絕非一個好年。
2018年中國經濟表現令人有點驚訝。如同準備過冬的北京寒意森森,沒有雪的風刀子颳得臉生疼,成長率前三季度分別是6.8%、6.7%、6.5%,一階階下滑。
資本市場的2018年,大陸股市為全球跌幅最深,上海A股跌破3000點後,再也沒有回來過。
經濟低迷、社會沉悶 改革開放40年最大挑戰
這一年,眾多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引發一波「國進民退」疑雲。這一年也是大陸地方債烏雲罩頂的一年,先是國營企業多支債券包括川煤集團、大連機床、丹東港等違約,還不出借款,接著,湖南的地方政府傳出發不出公務員薪水。
中國甚至還出現「P2P難民」的新名詞。
自6月以來,多達200家P2P網路借貸平台被爆違規倒閉,不少負責人不知去向。分散各地血本無歸的投資人紛紛搭上高鐵,前往P2P公司最多的杭州報案,他們集聚街頭,混亂一時。
2018年還爆發了中美貿易戰,不少製造商正在尋覓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也導致黃豆進口商山東晨曦集團和生產輪胎的山東永泰集團相繼申請破產清算。
同時原本走強的人民幣開始一路下貶,兌一美元從6月時的6.4,一路跌到6.95,各界擔心是否會跌破7。
更嚴重的是信心問題。社會似乎瀰漫著一股悲觀情緒。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巫和懋直言,今年可能是大陸改革開放40年來的最大挑戰。
巫和懋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發展,他指出,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衝擊倒是其次,中國內部經濟結構正處於轉型的爬坡期,才更辛苦,這使中國陷入「內外交迫」的局面。
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得了慢性病的人,又被外人的拳頭痛擊,但真正的危機來自體內。「中國內部的挑戰,可能比中美貿易戰嚴峻許多,」巫和懋判斷說。
到底,大陸今日的「內傷」是怎麼來的?
「4萬億」救市 埋下舉債地雷
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2008年之前,中國經濟維持了長達30年的快速成長。直到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中國經濟突然衰落,為了救經濟,前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推出「4萬億」(4兆)的擴張計畫。
從「4萬億」開始救市後,地方政府跟著頻頻加碼,也大肆舉債興建,導致地方政府債務高築。中國儘管一直高增長,卻也高負債。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14年地方政府債務總規模一度高達24兆人民幣。直到2017年,中央與地方債加起來也超過30兆。
2008年後,借來的錢大筆大筆地用於建設,每個省市都蓋起了鋼鐵廠,每個地方政府都生產著太陽能電池,彼此拚建新能源汽車等,到了2014年後,各界就發現了,大陸出現了大量的重複建設,產能過剩,同時高耗能。
「中國槓桿率接近已開發國家,尤其是企業部門,所以很難再大幅舉債投資,」《再見,世界工廠》作者、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創辦人王伯達分析。
王伯達指出,如此所帶來的轉變是,中國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來修復資產負債表,「因此,經濟成長率持續滑落是可以預見的。」
警覺到原來的成長模式無法再奏效,中國政府近幾年來致力於經濟結構轉型,一方面實施「去槓桿」政策,希望能消除企業高額負債帶來的風險。一方面「去庫存」,以消化過剩產能。
一直以來,帶動大陸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動能,分別是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和製造業投資。然而,為了減少負債、去槓桿,三者的投資高峰值,從2014年起開始明顯一路下降,每年的投資增長率持續下降。
只是,中國政府花下大力氣去槓桿,緊縮銀根,導致許多企業快要活不下去。例如今年10月,上海A股市場有九成以上的公司有大股東股票質押情形,其中超過1∕4存在高比例的質押風險,資金斷鏈十分嚴重。
不得已,中國政府在10月底陸續救市。銀保會官員表示,將放寬保險機構進行股權投資時的行業限制;中國工商銀行則與100家民營企業舉行了合作簽約儀式,提供融資服務。
中國人民銀行也公告,再增加貸款與再貼現1500億人民幣,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企圖解決民營企業的資金困難。
其實,近幾年進入調體質階段的大陸,經濟上不再追求高速成長,取而代之的是追求高質量發展,高創新,改善汙染等。
「為綠色投資、為創新投資、為民生投資,成為中國的新需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
比如在2018年前三個季度,文化體育娛樂的投資增速達到了19.9%,電子資訊製造業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了18.3%。而2018年前三個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只有3.3%。
從政府一般預算支出,也能看出重要變化。2018年前三個季度,科學技術方面支出的增速增長了16.7%,扶貧方面的支出增長49.9%,而在生態方面的支出,也增長了20.1%。近年來,這幾個領域的投入都呈現大幅的成長。
只是這方面的投資增加,仍不足夠帶動大陸的高成長。
當中國正忙於調經濟結構體質時,中美貿易戰竟在今年無預警開打了,加劇了改革的陣痛。
由於中美貿易逆差逐年擴大,2017年達3752億美元,導致美國總統川普發動一系列貿易戰,5月美方宣布將對包括高科技以及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總值5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關稅。7月美方再公布對大陸進口商品2000億美元加徵關稅。至今雙方貿易戰持續延燒。
因應貿易戰 中國廣開市場大門
中國經濟會就此掉入失落嗎?眼下的中國,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轉折的到來,總是靜悄悄。很多事情表面看來似是細枝末節,實際上卻是將要發生重大轉變的初步癥結。
11月初大陸知名《財經》雜誌於北京主辦年會,多位大陸經濟學家出席。他們幾乎統一口徑指出,大陸只能用進一步開放大陸市場,來面對美國的保守主義。
在中美貿易猛烈戰火下,中國於上海舉辦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有3600多家企業、來自172個國家參展,就是開放市場的說明。其中就有近200家美國企業參展。
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理事長兼總裁王新奎則表示,內外交迫的中國,面對中美貿易戰的壓力與社會信心低迷,堅持以更開放、更創新應對變局。
不少大陸學者不約而同指出,自從40年前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中國一直就是用開放來促進內部改革,未來也將如此,只有進一步開放才能深化改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進博會上的開幕宣示,更彰顯了中國將「再次大開放」。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的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兆美元和10兆美元。
為此,中國已經進一步降低關稅,提升通關便利化,削減進口的制度性成本,以及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等。
不少外商笑開懷,急著搶進大陸,搶賺人民幣。
來自荷蘭的UPS中國區總裁哈樂德‧彼得斯(Harld Peters),個頭190公分高,2017年舉家搬到了上海,就是看好大陸市場。
UPS運送跨國包裹的路線是這樣的:如果有中國消費者向美國廠商訂購一個滑雪板,UPS的司機會去取貨,取貨後送到位於美國路易斯維爾世界港的航運中心,通過飛機運到深圳再運到北京,到達北京後UPS的在地服務直接送達給收貨人。
最快在一天之內,來自歐洲的商品便可以運送至北京和天津,全是拜高效專業的貨件清關服務所賜。
「2017年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主動、積極地和UPS合作,檢視如何能夠進一步完善我們清關的服務,提高速度,」哈樂德‧彼得斯說,「習主席」的擴大進口發言,令人再次興奮起來。
開放服務貿易、擴大進口 成為解方
世界需要重新認識中國。過去40年,中國關注的焦點一向是製造業和出口,但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壓力下,現在中國正擴大進口,開放新中國將成進口大國。
重出口變成重進口,並非毫無基礎。2017年,中國進口成長了15.9%,出口的增速是7.9%,兩者皆高,但進口增速是出口的一倍。
「進口博覽會很重要,因為不管從中國經濟的下一步走勢,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來看,」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說。
這位五年前從美國海歸的年輕教授指出,「有規模和有品質」的進口,是符合中國經濟的大方向。「我們應該堅持這件事情,不管別的國家對我們採取開門還是閉門的政策,開放都是一個最好的政策,」錢軍說。
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更認為開放「服務貿易」擴大進口,能為中國許多沉痾提供解決方案。
「大家都知道,教育在中國,老師、學生、家長及主管部門都在抱怨,一直找不到破解的辦法,」鍾正生接著指出,醫療在中國,同樣是醫院、醫生、患者都在抱怨,也束手無策。「能不能趁著進口的東風,做出更多的開放、提供更多的供給?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破解的辦法。」
內需市場更加開放 社會管理更加嚴格
有趣的是,當中國的內需市場對世界更開放時,由於景氣衰退,為了維持社會平穩,社會的管理也愈趨嚴格。
國際媒體透露,內地已設有1.7億台監視器,預計三年內還要新增4億台;加上大數據分析、人臉辨識等高科技,威懾效應不僅止於遏止犯罪。
近年來大陸推動雪亮工程,更深入鄉鎮,只要民眾在公眾場合違法,馬上會被辨認出來,立刻「一鍵報警」。
今年10月初後的一段日子裡,從《人民日報》《新華社》乃至《界面新聞》,以及新聞社交媒體《今日頭條》的App頭條或首頁最上方,普遍都會放上國家領導人的消息。每天第一時間推送給讀者,希望整個社會凝聚共識。
經濟與社會現象成兩極,一端是再次大開放、更創新,一端則是緊縮。種種變化,呈現出一個矛盾的「兩極中國」。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http://t.cn/EywPQ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