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口罩堆出全台萬噸垃圾 減塑會是解方?

多國海邊出現大量廢棄口罩,以及野生動物遭口罩纏繞的駭人景象,開始讓人注意口罩衍生的諸多問題。

《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估算,疫情下,全球每月使用一次性口罩逾1290億片。若以單片口罩4公克計算,相當於每月製造出51.6萬公噸巨量塑膠垃圾。

聯合國環境署警告,廢棄口罩不只破壞環境,還可能造成旅遊業、漁業高達400億美元經濟損失。

台灣問題同樣嚴峻。臉書社團「拍攝調查全國亂丟口罩有多驚人!」邀集500多位志工掃街、記錄。結果發現,光在台北、新北、基隆,每月就有上千片口罩被隨意丟棄。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張凱婷指出,若以台灣民眾領取實名制口罩數量估算,光2~10月已使用近29億片口罩,相當於製造1.16萬噸塑膠垃圾。

在防疫優先前提下,廢棄口罩問題有解嗎?用過的口罩能回收?

成本、市場、回收體系卡關

依環保署規範,目前民眾使用後的口罩為一般垃圾,只能進焚化爐焚燒。但,塑膠中心品質環境安全部經理許祥瑞指出,其實單就技術來說,口罩回收並非遙不可及。

一般來說,口罩材質分為罩身的PP(聚丙烯)、鼻線的金屬、耳帶的尼龍和彈性紗。許祥瑞分析,PP是可回收的熱塑性塑膠,要再製成原料並不難。而且,回收熔融溫度高達攝氏200度,足以滅菌。

但對產業界來說,除了有技術,還得考量成本與市場。不織布公會理事長陳世中坦言,若PP原物料便宜,業者多半不會考慮成本較高的回收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