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這堂課,白先勇要繼續教下去

從教職退休後,文學巨擘白先勇卻沒閒下來,他戮力推廣青春版《牡丹亭》,用崑曲復興中華文化。就如同他筆下的尹雪艷「總也不老」,83歲的白先勇也總是充滿熱情,繼續教導文化傳承這堂課!

提到文學巨擘白先勇,你一定對他的文學底蘊印象深刻,若有機會實際到他家中,那受中華文化洗禮的美學,更是令人陶醉。

白先勇的家在國父紀念館站附近巷子內,整條巷子一樓是一家家時尚居酒屋與潮流餐廳,週五夜晚更有許多時髦男女群聚談笑;然而,當你推開白家大門,彷彿走進他筆下《永遠的尹雪艷》中那布置妥貼的客廳,人們到了尹家,與尹雪豔寒暄,就像是回到過去京滬繁華的年代。

白家廳堂中,董陽孜提筆的「臺北人」字畫擺在正中間,周圍白牆高掛著奚淞的禪畫、于右任的真跡,而轉角一整面的書牆,有著滿滿的詩詞古文、現代文學等──加上整櫃的《紅樓夢》,在棕木色的傢俱與地板襯托下,流露出一絲恬靜。

古典的天鵝絨沙發上,堆疊著精美蘇繡抱枕,絲線繡成的翎雀和梅花,在燈光下閃著寶石光;小几上的雪白梅瓶,幾枝火棘掛著如纓絡的火紅果子,如火炬般鮮亮。在那個時間宛如倒流回上海灘年代的空間裡,讓人不禁放下手機與心中雜事,跟著白先勇陶醉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中。

受訪那天,白先勇優雅從容地靠坐在沙發,看著落地窗旁一張裱了金框的青春版《牡丹亭》劇照,先是笑了幾聲,便興奮地坐起身,講起18年來復興崑曲的點點滴滴,「原以為退休生活可以就此海闊天空,沒想到卻比過往忙上十倍。」

憂心文化,怕心靈的底垮了

今年已83歲的白先勇,在文學界早已是殿堂級人物,更是各界尊敬的「白老師」,但1994年從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退休後,18年來,他為了復興崑曲,親自當起「新手」製作人,四處尋求師資、資源,甚至跟著世界巡迴,這不僅是他對於崑曲衰亡感到憂心,更是對於中華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白先勇感嘆地道,19世紀以來,中華文化持續衰微,更受八國聯軍、中日戰爭等侵蝕,「我覺得中華文化的靈魂有種漂泊感,因為心靈的底垮掉了,」而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自我毀滅。白先勇將傳統文化形容成流水,若是停止就會變成死水,而切掉源頭,下游就跟著乾涸。

就算離開學校,白老師依舊是白老師,「我教了一輩子的書,」過去是教文學,現在則是透過身體力行,走出教室,到世界各地教導所有人關於「文化傳承」這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