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中年」透支人生,健康、金錢雙雙下沉!
在大債時代下,除了青貧世代與下流老人,還有一群「流沙中年」,他們是家中經濟支柱,卻因為要長期承擔照護責任,而被迫離職,燒錢更傷身,人生宛如流沙般下沉,再也回不去了!
你有聽過「流沙中年」嗎?這群人被迫中年離職,照顧家人,不斷透支健康、金錢。人生就像流沙般漩渦下沉,等盡完照護責任,想重返職場,已時不予人了。
相比青貧世代與下流老人,台灣社會較少關注流沙中年。然而,這群人卻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一旦垮了,影響的是一大家子人。
照護者也崩潰,自己與家庭都垮了
提供長照諮詢與一站式服務的「中華長照協會」常遇到這種案例。有一位40多歲的獨生女為照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母親,一年換了八位看護,負債200多萬。
當時,中華長照協會新北市永和據點主任丁中怡見到這位已婚婦女時,明顯感受到其精神異狀,她焦慮到不斷要求看護清洗冰箱、整理衣櫃、每天打十幾通電話指揮要如何照顧媽媽,導致看護不到半個月就辭職,「委託者說她借錢借到不知如何是好?很難再借到了,自己跟家庭都快被拖垮了,」丁中怡聽到她的苦楚,心塞到說不出話來。
其實,台灣有許多踩著「貧窮線」的中產階級,約在40至60歲間,他們都是家庭主要的依靠,為照顧失智、失能雙親,或身障子女而辭去工作。沒有收入,還要不斷支付醫療費用,面臨「負債又身心俱疲」的雙重打擊。
圖/台灣許多中產階級為照顧失智、失能雙親辭去工作(圖為情境圖,非個案當事人)。池孟諭攝
不要以為「流沙中年」都是藍領階級,即便經濟條件不錯的人,也會被長照拖垮,「身心靈」消耗殆盡。中華長照協會輔導的案例中,就有不少白領階級為照顧父母被迫離開職場,人生瞬間變了樣。
今年44歲的孫一華原本前程似錦,卻因舅舅一通電話「你媽媽好像生病了,快回來看看她吧!」頓時從天堂被打回人間。
20年前,孫一華到大陸發展,買了房並組織美好家庭。平日,分隔兩地的母子都靠電話聯繫,當孫媽媽出現失智現象後,從每星期一通電話到天天打,並胡言亂語:「你是不是有白粉(海洛因)在吸毒」「有人用竹竿偷我們家後院的衣服」。甚至一天到晚亂撥110、119,讓管區很無奈,到宅只能通知兒子並試著安撫:「阿嬤,你放心,我們已備案,會去調查的。」
人在中國大陸的孫一華,請媽媽先去看醫師,她拿了藥卻沒有吃,導致病情惡化。他只好每兩個月回台灣一趟,將裝好的一小袋一小袋藥黏在月曆上,每天打電話,聽到倒水、吃藥的聲音才放心。沒想到回家一看,很多藥還黏在月曆上。
即便有人盯著吃藥,老太太也會趁家人看電視時,轉頭將藥丟掉,或是假裝咳嗽,吐在衛生紙丟棄,丁中怡說:「失智患者常有這種現象,很不好照顧。」
疫情來襲雪上加霜,身心平衡是考驗
兩年前,孫一華緊急結束大陸的事業,儘管好友勸說不要輕言放棄,但身為獨生子的他,能不回家嗎?
回到台灣,又面臨居住問題,由於太太與母親生活習慣截然不同,全家只好在附近租屋。
他就近照顧媽媽的日常生活,還遍尋醫師調整用藥,孫媽媽的病情逐漸被控制,但也因此無法正常上班。幸好,人生就是如此奇妙,竟然遇上20年前的同事,而踏入保險行業。「這份工作很有彈性,讓我學會規劃全家人的保單,還能照顧媽媽、確保老後生活,」孫一華語帶感恩。
就在一年多前,他終於申請到日照機構,白天將母親送去,傍晚6點前接回家。週休時,給兒子零用金幫忙照顧奶奶、整理家務。這樣做「一舉三得」,既能喘口氣,也能拉近孫子與阿嬤的關係,讓孩子知道必須用勞動換取報酬,金錢不會憑空而降。
但平靜的日子,卻在515雙北疫情大爆發後變了樣。日照機構關閉了,孫媽媽只能待在家裡,孫一華也不敢亂買便當,只能買菜煮飯,三餐送到媽媽家。
孫媽媽外表看起來雖正常,行動也自如,但失智者常會忘東望西、不斷重複問問題:「為何不帶我去上課(日照機構)?」他總不厭其煩回應,「媽媽,疫情很嚴重,無法上課,不要到處亂跑喔!」孫媽媽隨即又忘了,沒戴口罩就到巷口走來走去,被人糾舉嚇壞了,想回家戴口罩,卻忘了帶鑰匙,又跑到孫一華租屋處的樓下晃來晃去。
被迫待在家裡的孫媽媽沒事就亂撥電話,甚至沒掛好。疫情期間,防疫險商品熱賣,孫一華既要忙著送保單,又掛心不下媽媽,只要打電話找不到人,就急著跑回家一趟。
這種日復一日的生活,再強壯的身體也不堪負荷。他壓力大到跟醫師說,「怎麼辦?我怎麼會有這種念頭,恨不得媽媽早點走,」醫師安慰他:「對長期照顧的人來說,這很正常,你一定要養成運動的習慣。」
好不容易等到疫情緩解,他終於可以騎上心愛的自行車,跟同好約好「夜騎貓空」「福山80公里一日遊」了。「照顧者要先顧好自己的身體,才有辦法照顧家人,不然走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孫一華感觸良多。
圖/在台灣每5個上班族,就有1人要分擔長照責任(圖為情境圖,非個案當事人)。池孟諭攝
不只孫一華,衛福部曾推估,2015年,1153萬的勞動人口中,有231萬的人雖然不是主要照顧者,卻隨時要分攤責任,白天上班、晚上接手照顧,或是經常要請假帶長輩就醫,「每5個上班族,就有1人要分擔長照責任。」
丁中怡根據調查指出,多數照顧者心力交瘁,二成罹患憂鬱症,65%有憂鬱傾向,甚至還有人想自殺,「照顧者要切記,無法改變家人生病的事實,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一定要試著讓自己身心平衡。」
令人驚訝的是,歐美國家經過50至100年,才邁入「高齡」「超高齡」社會,台灣僅用了25年、7年就達標了。將來,恐會有更多的中年照顧者被迫離職,顯見「流沙中年」課題已迫在眉睫。
請善用資源,別都自己扛!
不是在地人,也能使用當地長照服務
政府推長照政策多年,仍有人不知道如何使用,根據衛福部2018年公布的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顯示,僅21.75%的主要家庭照顧者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長照服務;有22.39%因經濟因素而無法使用。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王祖琪指出,會不會用長照2.0落差很大,目前政府提供四大服務,包括生活及專業照顧、預約交通接送,輔具、居家障礙補助以及暫託服務,例如社區式日照服務或到家中幾小時的居家暫托照顧。根據個案的失能程度分1至8級,可得到每月4000至3萬6000元的服務額度。
需要被照顧的病人出院前,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會完成評估後上傳資料,各縣市長照中心從系統中核定後,轉請轄內個案管理中心訂定個別化照顧計畫並媒合服務,「記得是人籍分開,不一定要在戶籍所在地,才能取得長照服務,例如戶籍在嘉義的病人由住在台北的女兒照顧,也能申請使用專車就醫,」王祖琪提醒。
再來是居家護理,如到家中換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等)、傷口照顧、抽血等。第三種是居家醫療,對臥床不易出門的個案,醫師可到家中看診開藥。申請居家護理及醫療者,需支付計程車及5%的部分負擔費用。
由於政府資源分配有限,現在申請日照機構需3至6個月才能排到,王祖琪提醒,公家的服務無法完全滿足生活每項細節,家庭最好預作準備,如有需要可打長照專線1966,諮詢相關細節。(彭杏珠)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bit.ly/2AIdtp9】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1月號:https://bit.ly/3zNLlOX】
你有聽過「流沙中年」嗎?這群人被迫中年離職,照顧家人,不斷透支健康、金錢。人生就像流沙般漩渦下沉,等盡完照護責任,想重返職場,已時不予人了。
相比青貧世代與下流老人,台灣社會較少關注流沙中年。然而,這群人卻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一旦垮了,影響的是一大家子人。
照護者也崩潰,自己與家庭都垮了
提供長照諮詢與一站式服務的「中華長照協會」常遇到這種案例。有一位40多歲的獨生女為照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母親,一年換了八位看護,負債200多萬。
當時,中華長照協會新北市永和據點主任丁中怡見到這位已婚婦女時,明顯感受到其精神異狀,她焦慮到不斷要求看護清洗冰箱、整理衣櫃、每天打十幾通電話指揮要如何照顧媽媽,導致看護不到半個月就辭職,「委託者說她借錢借到不知如何是好?很難再借到了,自己跟家庭都快被拖垮了,」丁中怡聽到她的苦楚,心塞到說不出話來。
其實,台灣有許多踩著「貧窮線」的中產階級,約在40至60歲間,他們都是家庭主要的依靠,為照顧失智、失能雙親,或身障子女而辭去工作。沒有收入,還要不斷支付醫療費用,面臨「負債又身心俱疲」的雙重打擊。
圖/台灣許多中產階級為照顧失智、失能雙親辭去工作(圖為情境圖,非個案當事人)。池孟諭攝
不要以為「流沙中年」都是藍領階級,即便經濟條件不錯的人,也會被長照拖垮,「身心靈」消耗殆盡。中華長照協會輔導的案例中,就有不少白領階級為照顧父母被迫離開職場,人生瞬間變了樣。
今年44歲的孫一華原本前程似錦,卻因舅舅一通電話「你媽媽好像生病了,快回來看看她吧!」頓時從天堂被打回人間。
20年前,孫一華到大陸發展,買了房並組織美好家庭。平日,分隔兩地的母子都靠電話聯繫,當孫媽媽出現失智現象後,從每星期一通電話到天天打,並胡言亂語:「你是不是有白粉(海洛因)在吸毒」「有人用竹竿偷我們家後院的衣服」。甚至一天到晚亂撥110、119,讓管區很無奈,到宅只能通知兒子並試著安撫:「阿嬤,你放心,我們已備案,會去調查的。」
人在中國大陸的孫一華,請媽媽先去看醫師,她拿了藥卻沒有吃,導致病情惡化。他只好每兩個月回台灣一趟,將裝好的一小袋一小袋藥黏在月曆上,每天打電話,聽到倒水、吃藥的聲音才放心。沒想到回家一看,很多藥還黏在月曆上。
即便有人盯著吃藥,老太太也會趁家人看電視時,轉頭將藥丟掉,或是假裝咳嗽,吐在衛生紙丟棄,丁中怡說:「失智患者常有這種現象,很不好照顧。」
疫情來襲雪上加霜,身心平衡是考驗
兩年前,孫一華緊急結束大陸的事業,儘管好友勸說不要輕言放棄,但身為獨生子的他,能不回家嗎?
回到台灣,又面臨居住問題,由於太太與母親生活習慣截然不同,全家只好在附近租屋。
他就近照顧媽媽的日常生活,還遍尋醫師調整用藥,孫媽媽的病情逐漸被控制,但也因此無法正常上班。幸好,人生就是如此奇妙,竟然遇上20年前的同事,而踏入保險行業。「這份工作很有彈性,讓我學會規劃全家人的保單,還能照顧媽媽、確保老後生活,」孫一華語帶感恩。
就在一年多前,他終於申請到日照機構,白天將母親送去,傍晚6點前接回家。週休時,給兒子零用金幫忙照顧奶奶、整理家務。這樣做「一舉三得」,既能喘口氣,也能拉近孫子與阿嬤的關係,讓孩子知道必須用勞動換取報酬,金錢不會憑空而降。
但平靜的日子,卻在515雙北疫情大爆發後變了樣。日照機構關閉了,孫媽媽只能待在家裡,孫一華也不敢亂買便當,只能買菜煮飯,三餐送到媽媽家。
孫媽媽外表看起來雖正常,行動也自如,但失智者常會忘東望西、不斷重複問問題:「為何不帶我去上課(日照機構)?」他總不厭其煩回應,「媽媽,疫情很嚴重,無法上課,不要到處亂跑喔!」孫媽媽隨即又忘了,沒戴口罩就到巷口走來走去,被人糾舉嚇壞了,想回家戴口罩,卻忘了帶鑰匙,又跑到孫一華租屋處的樓下晃來晃去。
被迫待在家裡的孫媽媽沒事就亂撥電話,甚至沒掛好。疫情期間,防疫險商品熱賣,孫一華既要忙著送保單,又掛心不下媽媽,只要打電話找不到人,就急著跑回家一趟。
這種日復一日的生活,再強壯的身體也不堪負荷。他壓力大到跟醫師說,「怎麼辦?我怎麼會有這種念頭,恨不得媽媽早點走,」醫師安慰他:「對長期照顧的人來說,這很正常,你一定要養成運動的習慣。」
好不容易等到疫情緩解,他終於可以騎上心愛的自行車,跟同好約好「夜騎貓空」「福山80公里一日遊」了。「照顧者要先顧好自己的身體,才有辦法照顧家人,不然走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孫一華感觸良多。
圖/在台灣每5個上班族,就有1人要分擔長照責任(圖為情境圖,非個案當事人)。池孟諭攝
不只孫一華,衛福部曾推估,2015年,1153萬的勞動人口中,有231萬的人雖然不是主要照顧者,卻隨時要分攤責任,白天上班、晚上接手照顧,或是經常要請假帶長輩就醫,「每5個上班族,就有1人要分擔長照責任。」
丁中怡根據調查指出,多數照顧者心力交瘁,二成罹患憂鬱症,65%有憂鬱傾向,甚至還有人想自殺,「照顧者要切記,無法改變家人生病的事實,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一定要試著讓自己身心平衡。」
令人驚訝的是,歐美國家經過50至100年,才邁入「高齡」「超高齡」社會,台灣僅用了25年、7年就達標了。將來,恐會有更多的中年照顧者被迫離職,顯見「流沙中年」課題已迫在眉睫。
請善用資源,別都自己扛!
不是在地人,也能使用當地長照服務
政府推長照政策多年,仍有人不知道如何使用,根據衛福部2018年公布的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顯示,僅21.75%的主要家庭照顧者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長照服務;有22.39%因經濟因素而無法使用。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王祖琪指出,會不會用長照2.0落差很大,目前政府提供四大服務,包括生活及專業照顧、預約交通接送,輔具、居家障礙補助以及暫託服務,例如社區式日照服務或到家中幾小時的居家暫托照顧。根據個案的失能程度分1至8級,可得到每月4000至3萬6000元的服務額度。
需要被照顧的病人出院前,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會完成評估後上傳資料,各縣市長照中心從系統中核定後,轉請轄內個案管理中心訂定個別化照顧計畫並媒合服務,「記得是人籍分開,不一定要在戶籍所在地,才能取得長照服務,例如戶籍在嘉義的病人由住在台北的女兒照顧,也能申請使用專車就醫,」王祖琪提醒。
再來是居家護理,如到家中換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等)、傷口照顧、抽血等。第三種是居家醫療,對臥床不易出門的個案,醫師可到家中看診開藥。申請居家護理及醫療者,需支付計程車及5%的部分負擔費用。
由於政府資源分配有限,現在申請日照機構需3至6個月才能排到,王祖琪提醒,公家的服務無法完全滿足生活每項細節,家庭最好預作準備,如有需要可打長照專線1966,諮詢相關細節。(彭杏珠)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bit.ly/2AIdtp9】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1月號:https://bit.ly/3zNLl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