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街頭之外 台港新生代在找自己的歷史

「七」是個奇妙的年分,一九四七、一九六七、一九八七、一九九七……這些年分對台灣與香港兩地都有著重要意義。時間不斷推進,台、港兩地對歷史與身分追索的任務卻不曾停歇。
到了二○一七年,二二八當天《蘋果日報》刊出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許雪姬的〈了解二二八真相,非加強研究不可〉,指出幾個二二八歷史研究未盡全的使命,諸如死傷人數、陳儀與蔣介石當時行動判斷的基礎、憲兵第四團等關鍵歷史細節的遺漏,國內外檔案清查等等。

《消失的檔案》回顧六七暴動

在同時,兩位年輕學者林邑軒、吳駿盛,透過「性別死亡比例」方法,重新探問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死亡人數,卻因為推估人數太少而引來大量批評(多半無關推估方法,而歸咎於兩人「沒有歷史專業」)。儘管經過民主化,並已制定《檔案法》,二二八也已成為台灣社會公共記憶的一環,但林、吳一文得到的回饋反映出:許雪姬指出的那些未竟之業,或許才要展開藉由過去以協尋未來之路。
而一七年的香港社會——尤其新生代——也展現出對瞭解自身歷史的渴望。正值香港「六七暴動」五十周年之際,資深媒體人羅恩惠籌備已久,經歷檔案搜集、大量訪問製作而成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終於完成,三月九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首映爆滿,獲得熱烈回應。其中最關鍵的發現是,透過昔日香港地下黨領導人吳荻舟的日記,還原周恩來在六七暴動扮演的角色。不意外的,放映現場亦有許多暴動參與者,批評導演主觀選材、誣陷「左派」,刻意遺漏其中的抵抗殖民意涵,指稱紀錄片是對六七參與者的二次傷害。
佔中—雨傘運動後,年輕世代深掘香港歷史,以找到未來出路。 ◎法新社
《消失的檔案》並非孤例。一個月前,自決派的新生代政黨「香港眾志」,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且四七年「二次大限」日益接近之際,與香港民間社團「本土研究社」共同提出「香港前途研究計畫」。旨在搜羅埋藏在港、台與英、美等地的檔案,藉民間之力,挖掘香港前途談判過程,並進一步瞭解在港英殖民統治時,不同的時間點,如何考慮一九九七年後的香港前途等歷史細節。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68期〉goo.gl/1zw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