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習近平的中國夢是什麼夢?

習近平描繪了三個中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但《華爾街日報》認為,習的「中國夢」就是「強軍夢」,習近平12月初在廣州軍區視察時也表示:「這個夢想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也是強軍夢。」

中國夢」是中國政壇新流行語,也是新領導人的新口號。
中國領導人從毛澤東以降,都擅於提出簡潔有力的動員口號,例如「三面紅旗」、「四個現代化」等等。這個傳統流傳至今未斷,最近幾任領導人也都提出自己的「主旋律」,以進行政治動員或者用以鞏固政治正當性。
剛卸任的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兩個「中心思想」,並在中共十七大被列入了黨章;江澤民則在一九九五年、權力鞏固的重要階段,提出了「三講」口號:「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執政後期還提出「三個代表」──要求中共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不僅列入黨章、二○○四年還克服眾多爭議入憲。列入黨章或憲法,代表執政者路線的正當性,日後要批判他們,得先修改這些教條文獻。
幾位領導人提出新口號時,一方面強調自己繼承了黨所確立的道路,同時又要提出和前人不同的新詞彙與一點新理念。中國新任領導人習近平的「中國夢」亦如此。十七日人大閉幕式上習近平二十五分鐘的講話九度提到「中國夢」。他描繪了三個中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不是什麼新夢,過去三、四十年間這三點陸續被高層領導們「夢」過了。

領導人 一定要有新口號

「中國夢」這個口號怎麼出現的?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共十八大一中全會推選習近平為新總書記兩周後,他帶領其他六位新任政治局常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展覽內容是中國自十九世紀鴉片戰爭以來受帝國主義侵略、到獨立自主走向復興的過程。習近平在這個場合為「中國夢」下定義,他說:「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實是江澤民在二○○一年七月一日中共建黨八十周年的講話:「我們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創了正確道路。」而一九九九年末慶祝千禧年活動上,他也提出類似說法:「在新世紀裡,中華民族將在完成祖國統一和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上實現偉大的復興!」更早之前,九五年「江八點」則是用「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促進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的說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與」提法出現至今,北京領導人們經常要把台灣扯進去,和「祖國」一起來復興民族。

中國夢 要能打仗、打勝仗

「中國夢」只是新瓶裝舊酒,還是有其他值得注意的新成分?先看看習近平要用什麼方法來實現中國夢?人大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三條件: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凝聚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這三個條件充滿了民族主義色彩。
《華爾街日報》則在習近平人大講話前四天,就刊出大篇幅的專題,指出習近平的「中國夢」就是「強軍夢」(A 'China Dream' of Military Power)。這篇報導觀察到,習近平開始提出「中國夢」之際,不斷到各軍事單位視察,比他前兩任軍委主席積極多了。中國媒體還統計,從去年十一月十六日當選軍委主席之後一百天內,習近平足跡走遍海陸空三軍、二炮和武警部隊各軍種。

老百姓 只過日子不做夢

習近平十二月初在廣州軍區視察期間,會見當地師以上領導幹部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他說:「這個夢想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也是強軍夢。」他對軍隊提出三項指示,除了「黨指揮槍」和「依法治軍、治軍從嚴」這兩點,還特別強調「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之後,《解放軍報》等官方媒體不斷以「能打仗、打勝仗」當標題、做專題。
習近平首次提出「中國夢」時說:「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是誰在討論中國夢?之前討論此議題的是解放軍大校、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他在二○○一年出版《中國夢》一書,主張「能打仗、打勝仗」的「必勝論」,書中提到「地球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和平崛起」,「中國的和平崛起並不排斥一種可能,那就是在反遏制戰爭中崛起。」劉明福稱,中國必須謀求軍事崛起,才能躍居頭等強國。
當習近平聯結「中國夢」與「強軍夢」,讓西方擔心他是否會致力於軍事崛起、並和西方衝擊。《華爾街日報》還指出,原本中國為避免刺激美國,不讓劉福明的《中國夢》再版,但最近出版商取得再版許可。而為這本書寫序的劉亞洲上將則是習近平常見面的少數軍事將領之一。
「中國夢」也許可以有效動員軍方,但是對一般老百姓是否有說服力?今年初,《南方周末》把「中國夢」主旋律變奏為「中國夢,憲政夢」,被官方打壓而引發廣大關注與支援,就知道民間已愈來愈不理睬官方主旋律了。著名部落格「一五一十」作家「提小桔燈的人」一針見血道:「老百姓才不做夢呢。老百姓很清醒,也很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