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天國的寶藏 —─教廷文物特展

為彰顯梵諦岡與我國深厚的邦誼,歷代教宗使用過的禮儀聖器,史上首次以60個組件的龐大規模,徵得教廷同意,至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
此次特展,觀眾有機會認識西方宗教的藝術價值與文化意涵,感受天主教來華發展的歷史脈絡。

故宮南院在嘉義璀璨登場,故宮北院則迎來史上頭一遭「天國的寶藏──教廷文物特展」,中西雙展、南北相互輝映。
2015年11月5日,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在梵諦岡與教廷簽訂借展合約書,正式揭開合作辦展的序幕。短短3個月內,這批從未大規模同時出借的教廷典藏,跋涉千里之遙來到台灣,其殊聖與珍貴性,是即使遠赴教廷也未必得以見著的寶藏。
承繼了兩千餘年歷史的天主教,發展出獨特和細膩的禮儀形式,儀式所使用的祭衣和相關聖器,兼具華麗、榮耀的藝術形式,並富含神聖、雅典的宗教意義。
數百年來,這些祭衣和聖器由教廷聖器收藏室所典藏,除了歷任教宗曾在重要的禮儀場合穿戴持用,從未大規模對外公開展示。
第三至第五世紀埃德薩耶穌聖容聖像, 據稱聖容聖像上面呈現的就是耶穌的真實面容。
真福教宗碧岳九世(1846—1878年),聖爵及聖盤。

文化交流促成首展
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之所以能有這次的策展計畫,起因於西斯汀教堂合唱團於2014年9月的首度來台訪問。
天主教教宗專屬的西斯汀教堂合唱團,以「最接近天堂的歌聲」享譽國際,由於該合唱團只為教宗親自主持的彌撒獻唱,能夠出訪我國,是因為中華民國為教廷在慈善及人道救援的合作夥伴,該次來訪是繼雙方於2011年簽訂教育採認協定後,又一次開啟了音樂交流的新頁。
順利圓滿的訪台行程當中,隨行來台人員之一的保祿本篤神父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他在教廷是文物聖器室的管理者,此行對台灣留下了相當美好的印象,他希望兩國在文化上有更多交流,為此教廷駐華二等秘書桑愛文與故宮院長馮明珠雙方便開始討論,希望能夠安排歷代教宗使用過的典藏品來台展出。
「他們一開始就希望來故宮辦展,我認為這是相當難得的一個機緣,這些歷代典藏都存放在聖堡多祿大教堂裡,那裡的典藏室就連教廷的神職人員都不能隨意進出,只容教宗及特定人士入內,是非常機密的地方。天主教廷在台灣有多位主教,就連他們也都沒能進去看過,那裡等於是教宗專屬的典藏室,存放了歷代教宗使用過的文物。」故宮院長馮明珠說,「過去也許偶而有教廷殊聖無比的典藏,單一件送國外展出,卻從來沒有集體規劃60個組件同時間出國展覽,這對教廷來說,絕對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由於是史上頭一回,故宮人員思考策展方向的同時,教廷方面也著手準備相關的文物資料,在此時期的策展模式,僅止於紙上談兵,故宮人員在策展經驗上雖然身經百戰,但由於從未接觸過教廷典藏,因此必須仰仗教廷方面的支援協助。
2015年11月5日,故宮院長馮明珠在梵諦岡與教廷簽訂借展合約書,揭開合作辦展的序幕。
天主之僕教宗本篤十三世(1724—1730年),寶石嵌飾胸牌。

故宮、教廷合作策展
2015年6月期間,馮明珠院長正好赴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聖十字教堂,參加「藝域漫遊──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的簽約儀式,她於是順道去了一趟梵諦岡,在桑愛文二等秘書與教廷人員的安排之下,親自進入了典藏庫,實地見證這些稀世瑰寶。
馮明珠表示,「當時就連熟悉教廷事務的桑愛文二等秘書也是第一次踏進這裡,我們在庫房一整天,了解典藏的細節,討論策展的規畫,雖然有些地方還是不能進去,但是因為此行,有了比較具體的想像。回國後故宮組成了研究團隊,研究跟東亞洲發生過關聯的天主教歷史,以此為基準,正式開始著手策展。」
桑愛文二等秘書則根據故宮整理的歷史資料,與負責管理典藏室的保祿本篤神父密集研究,精選出典藏室中的60個物件,提供給故宮作為規畫特展的內容。
雙方密切合作之下,教廷方面希望能夠在2016年2月開展,儘管時間上有些急迫,但這樣的規劃,其實是有其特殊意涵的。
現任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就職,他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向全世界教徒最新下達的教導信件《願受讚頌》中,他論述了生態問題,希望世人效法亞西西的聖方濟,將天主創造的宇宙萬物視為自己手足的心懷,彰顯了教廷對於當今環境問題的重視。
同時,教宗方濟各也宣布自2015年12月8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起,至2016年11月20日(耶穌基督君王節)慶祝「特殊禧年」,並命名為「慈悲禧年」,於12月8日禧年開始的當日,依例開啟聖伯多祿教堂大殿的聖門,迎接禧年的到來。
真福教宗碧岳九世(1846—1878年),三重冠。

慈悲禧年感受聖恩
為了讓更多人感受聖恩,特意規畫於2月農曆年前開展,其用意是讓更多人可以在農曆年節假期間前來觀展。對此,外交部駐教廷大使館也做了不少努力,對於相關人員的往返、聯繫,以及展品的通關作業,皆以最高規格禮遇,促成此次順利開展。
位於義大利中部的梵諦岡城國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城中之國,也是教廷的所在地。這個被稱為「最接近上帝的地方」,是我國在歐洲最重要的邦交國。天主教教宗不僅是城國的政治領袖,由其所引領的天主教宗教和精神世界,影響著全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
本次展覽呈現藝術工藝的精湛,於華麗中呈現神聖典雅的風貌,並富有聖經的典故,每一項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典藏;此外還結合故宮院藏天主教在華發展之歷史文獻,以及輔仁大學典藏的主教權杖聖器,讓展覽更臻完美。
展覽內容共分為六大主題,分別為聖座、禮儀年、祭臺、教宗與歷史、聖事、聖教東傳,以闡述天主教禮儀與教宗的密切關係,展現天主教發展的歷史脈絡。
聖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年),紅斗蓬與領帶。

輔大借展主教權杖
其中由輔仁大學提供,剛恆毅主教在華期間使用過的主教權杖,是一件兼具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的典藏。輔仁大學天主教文物館館長暨歷史學系副教授陳方中表示,1922年的教廷派了剛衡毅主教來到中國宣教,設立了輔仁大學。
剛恆毅本身是位藝術家,非常喜歡中國式的美學與藝術作品,直到1933年離開中國期間,為天主教在中國帶來很深遠的影響。
回到教廷後,剛恆毅擔任傳信部的次長,後來教廷將權杖送給了當時駐教廷大使館的教務顧問羅光。羅光是一位中國籍的神父,1966年回到台灣,擔任台南的主教,後來當上台北的總主教,在台期間所使用的就是剛恆毅的這根權杖。
1978年之後羅光接任輔仁大學的第二任校長職務,至1992年退休,主教權杖也就留予輔大校史室保存至今。
就藝術層面而言,此權杖有少見的中國式細緻紋飾,故宮的專家鑑識後表示,上面的紋路是掐絲琺瑯的一種技法,叫做「銅胎」,棍身是銅製的,必須先將掐製成所需形狀的扁銅絲銲接在銅胎上,在金屬上面再鍍上一層金屬釉鈾,後經焙燒成型。
權杖是模仿牧羊人的木杖,上端設計有四個面,代表新約聖經的四部福音,有傳福音的意涵,而中間的一隻羊,是教義中神(天主)羔羊的寓意,羊身的底座是一個祭台,象徵耶穌為人類犧牲。相較於其他主教使用過的權杖,這是相當特別的一支,設計上跟剛恆毅本身也是藝術家的身分有關。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78—2005年),中國風格的祭披與領帶。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78—2005年),遊行禮十字架。

見聖物如見教宗
另外一項殊聖的展品,是「聖方濟沙勿略的聖髑與聖髑箱」,這項展品與亞洲歷史有非常大的淵源。陳方中說,「這個聖髑箱裡面有一段聖方濟沙勿略的手骨遺骸,他是準備進入中國傳教的第一個耶穌會士,1540被派到亞洲傳教,先到東印度、麻六甲、日本等地,1552年即將進入中國之前,逝世於澳門外海的上川島,他是天主教海上傳教中的代表性人物,日後利瑪竇到中國傳教,也是跟隨他的精神。」
耶穌會士後來取了聖方濟沙勿略的一塊手骨放回到羅馬的總會院,就是這次跟著一起來台展品中的聖髑與聖髑箱。
馮明珠特別提到,展品中屬於第三至第五世紀的「埃德薩耶穌聖容聖像」,是相當難得的一件典藏。「據稱聖容聖像上面呈現的就是耶穌的面容。歷史資料記載,這是埃德薩(今日的土耳其烏爾法)阿布加爾五世在耶穌蒙難後,派遣畫師前往聖地描繪耶穌聖像;然而,因為耶穌的面容煥發聖光,畫師一直無法使用傳統的藝術手法描繪。之後畫師清洗了耶穌的臉,用布巾將他的臉擦乾,結果聖像就轉印至布巾表面。」另有一個說法是,日後關於耶穌面容的畫像,都是以此聖像為依據繪製。
「天國的寶藏──教廷文物特展」展現與亞洲有關的天主教歷史文物,教廷將最珍貴的文物送來台灣展出,這是鞏固邦誼的友好表達。而世界各地的遊客蜂擁至故宮觀展,對於全世界的教徒來說,見教宗的聖物如同見到教宗,相信除了宗教意義,此次特展更具有文化與藝術上的特殊意涵。

輔大校史室借展之剛恆毅總主教權杖,杖高180公分,具有高度藝術價值。(輔大校史室提供)
教宗良十三世(1878—1903年),看,這個人:祭壇畫。
十九世紀末期(1843年之後),聖方濟沙勿略聖髑與聖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