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新創業中心 插旗矽谷灣區 鏈結台灣能量

你有想過自己創業嗎?在台灣,多數上班族可能無法想像,但是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創新創業「startup」已經成為城市關鍵字。
30年前,高科技產業創業聖地在矽谷;20年前,世界在討論誰能取代矽谷;而最近10年,矽谷的新創產業已擴展到整個舊金山灣區,即將踏出校園的學子們,談論的都是如何創業。
面對這股全球趨勢,台灣創新創業中心(TIEC)也至此插旗,具體支持台灣優秀新創團隊挺進全球主戰場,並期待將產業能量鏈結回台灣。
6月中旬的北加州舊金山,早晚氣溫只有攝氏十一、二度,藍天白雲讓人不禁抬頭仰望,在這片天空底下,新產業發展的脈動頻率高於全球。
台灣創新創業中心插旗矽谷灣區,協助台灣新創團隊接軌世界。
走進位在舊金山機場附近的台灣創新創業中心(TIEC)辦公室,幾位年輕人圍在圓形會議桌前熱絡交談,以中英文夾雜的方式討論著彼此的新創事業,腦力激盪的同時,有些人提出所遇到的瓶頸,詢問在場其他人意見。

新創主戰場北移灣區
他們都來自台灣,多數是剛畢業的留學生,也有從台灣發跡的新創公司,有人一早特別從聖地牙哥飛過來,有人昨天還在日本……,TIEC行銷長陳碧虹(Natalie Chen)邊幫大家張羅茶點邊說,他們許多人飛得比空姐還勤,「現場多數是founder與CEO,創業精神是共同的識別名牌,越忙碌,就代表戰績越漂亮。」
席間主持座談的大家長TIEC執行長王南雷博士(Larry Wang),他針對大家的疑問提出建議,也一一關切他們到各加速器提案的進度。前任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會長施學溫也義務出席,分享自己成功創業的經驗。
為何新創事業都聚集到灣區發展,得先從矽谷的歷史回顧起。
矽谷,最初得名於當地企業多數從事製造高濃度矽半導體及電腦工業,1970年代引領運算科技發展,1980年代個人電腦獨領風騷,網際網路現蹤,1990年代硬體製造業開始外移,台灣竹科因此成立於當時,以晶圓代工服務成為世界半導體製造重鎮。
2000年網路泡沫讓矽谷受到衝擊,但未因此停下腳步,行動科技、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等應用服務引領全球,靠著「創新」再造「價值」,大家都熟悉的Google、Apple、Facebook、eBay、Tesla等公司皆立足矽谷,Airbnb、Uber、Twitter等新創產業,則大規模北移至北加州,舊金山灣區如今已成為全世界新創產業的火車頭,這裡吸引全球超過50%的創投資金,無數天使投資人、知名加速器進駐這個一級戰區,全球新創產業人才自然群聚而至。



鏈結矽谷創業主展場
曾經是矽谷工程師,後來創業成功的王南雷執行長說,灣區已成為全球各地新創產業的典範,世界各國紛紛來此取經。「在灣區大家很熟悉競爭與市場變化,法令面也適合創業(天使投資租稅獎勵與僱傭相關法規),到灣區的大學問一問,畢業生多半想創業,很少人希望進入Google 、Uber、Airbnb這些大公司,氛圍跟台灣差距大。」
1990年代,「模仿矽谷、吸取人才」是創辦竹科的理念,如今30年過去,國際市場改變,無論矽谷或是現在灣區的台灣工程師均大幅減少,回想當年台灣電子五哥從矽谷帶回到台灣的創業精神,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王南雷憂心表示,2000年以後台灣創業氛圍低落,工作機會下降,利基市場已難尋找,如今大家甚至討論起22K。
「竹科仍停留在代工階段,1.0還是1.0,曾經是1.0的老搭檔英特爾日前也裁員,GDP也許沒有 答案,但創業可以改變。」王南雷希望台灣人找回當年的創業精神。
施學溫回想90年代許多留學生一只皮箱就出國留學,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只能自己創造,他說台灣人父母的觀念都希望孩子去大公司,擔心創業辛苦,這是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