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插畫小宇宙 與繪本幸福相遇
1989年以來,台灣插畫家已是波隆那插畫展的常客,入選代表肯定,更意味實力。如今有越來越多人投入插畫創作,台灣插畫家一筆一畫繪出了一片美麗的花園,也讓世界看見台灣。
劉旭恭的《誰的家到了?》,用童言童語說汽車家族的故事;徐銘宏的《最後三件事》在夢境中回憶人生重要鏡頭;吳欣芷的《Farewell》講述名為孤單的心境,這些都是入圍波隆那插畫展的作品。插畫可以可愛,可以憂傷,可以是敘事,也可以是想像。圖像總能傳遞最直覺的感動,在每個需要療癒的時分。
劉旭恭──想像的超能力
一腳踏入繪本的國度,劉旭恭與繪本結緣在準備考研究所的日子。為了撥一點時間重拾兒時喜愛的畫畫,他參加陳璐茜老師的繪本課,又一路成為「圖畫書俱樂部」的創始成員之一,每年參與手製繪本聯展,33歲那年他辭去專職工作,全心投入繪本創作,至今已21年了。
總是畫出許多有趣的故事,劉旭恭的靈感來自生活經驗,獲得第18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的《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是自己在深潭游泳的恐懼經驗;《到烏龜國去》是跟陳璐茜老師聊到,有一位反應很慢的朋友,聽笑話總是5分鐘後才有反應,於是讓他想像如果一隻兔子到烏龜國做客的情境;而入選2015年波隆納插畫展的《誰的家到了?》則是為了喜愛汽車的兒子而創作。
在劉旭恭的繪本世界裡,充滿超有趣的設定,理工出身的他,特別重視故事的結構,花了許多時間思索故事如何呈現,他可能安排了10個情節,但只要是用過的老哏,就會放棄再想新的。像《小紙船》的故事,只能載重三顆豆子的小紙船,自己就有兩顆豆子重,它還載了大象和獅子一起過河,天真又無厘頭的設定,這訴說人不可貌相的故事,讓人不覺莞爾。《愛睡覺的小baby》,則是說著在眾人皆睡的夜晚,小baby兀自醒來,開著直升機防禦飛碟的攻擊、用消防水柱對抗噴火恐龍,也讓人驚呼插畫家無敵的想像力。
劉旭恭形容這就像解數學題,故事沒有正確公式,只有滿不滿意。對於構圖,他也花費許多時間安排,總是畫到滿意的草圖才罷手。
對劉旭恭來說,製作繪本是一連串思辨的過程,他曾經自卑未曾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繪畫技巧不如其他插畫家;但他又反思,是否需如此在意繪本的藝術性,而失卻了童真。在訪談的過程中,劉旭恭像學者不斷地自我論辯,總是努力尋求更好的解題方式。
儘管創作那麼多有趣的故事,卻未必皆能順利出版,但劉旭恭反向思考,覺得換來更多時間沉澱作品的細節,何嘗不是好事;像《橘色的馬》這本充滿童趣、又富哲理的繪本曾在多家出版社碰釘子。故事是一匹橘色的馬憑著半張照片尋找兄弟,他想像對方應該也是橘色的,卻只遇到咖啡色的馬,兩人各持有的半張照片也無法接合,最後他們修剪照片拼成一張完整的相片,也成為好朋友。故事後來找到獨家文化和高雄市文化局合作,不僅在國內頗受歡迎,也賣出韓國及瑞典版權。
能踏上插畫家之路,劉旭恭自覺是個幸運的人,「我的畫畫技巧沒有很好,又非科班出身,可是能藉由繪本來表達我天馬行空的想法,又能賴以為生。」而台灣擁有這樣一位想像力超豐富的插畫家,也很幸福。
劉旭恭的《誰的家到了?》,用童言童語說汽車家族的故事;徐銘宏的《最後三件事》在夢境中回憶人生重要鏡頭;吳欣芷的《Farewell》講述名為孤單的心境,這些都是入圍波隆那插畫展的作品。插畫可以可愛,可以憂傷,可以是敘事,也可以是想像。圖像總能傳遞最直覺的感動,在每個需要療癒的時分。
不改童心,劉旭恭在《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摻一角。(劉旭恭提供)
劉旭恭──想像的超能力
一腳踏入繪本的國度,劉旭恭與繪本結緣在準備考研究所的日子。為了撥一點時間重拾兒時喜愛的畫畫,他參加陳璐茜老師的繪本課,又一路成為「圖畫書俱樂部」的創始成員之一,每年參與手製繪本聯展,33歲那年他辭去專職工作,全心投入繪本創作,至今已21年了。
總是畫出許多有趣的故事,劉旭恭的靈感來自生活經驗,獲得第18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的《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是自己在深潭游泳的恐懼經驗;《到烏龜國去》是跟陳璐茜老師聊到,有一位反應很慢的朋友,聽笑話總是5分鐘後才有反應,於是讓他想像如果一隻兔子到烏龜國做客的情境;而入選2015年波隆納插畫展的《誰的家到了?》則是為了喜愛汽車的兒子而創作。
《誰的家到了?》是劉旭恭入圍 2015年波隆那插畫展的作品。 (劉旭恭提供)
在劉旭恭的繪本世界裡,充滿超有趣的設定,理工出身的他,特別重視故事的結構,花了許多時間思索故事如何呈現,他可能安排了10個情節,但只要是用過的老哏,就會放棄再想新的。像《小紙船》的故事,只能載重三顆豆子的小紙船,自己就有兩顆豆子重,它還載了大象和獅子一起過河,天真又無厘頭的設定,這訴說人不可貌相的故事,讓人不覺莞爾。《愛睡覺的小baby》,則是說著在眾人皆睡的夜晚,小baby兀自醒來,開著直升機防禦飛碟的攻擊、用消防水柱對抗噴火恐龍,也讓人驚呼插畫家無敵的想像力。
劉旭恭形容這就像解數學題,故事沒有正確公式,只有滿不滿意。對於構圖,他也花費許多時間安排,總是畫到滿意的草圖才罷手。
膚色很重要嗎?《橘色的馬》喚醒人們對種族議題的省思。 (劉旭恭提供)
對劉旭恭來說,製作繪本是一連串思辨的過程,他曾經自卑未曾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繪畫技巧不如其他插畫家;但他又反思,是否需如此在意繪本的藝術性,而失卻了童真。在訪談的過程中,劉旭恭像學者不斷地自我論辯,總是努力尋求更好的解題方式。
儘管創作那麼多有趣的故事,卻未必皆能順利出版,但劉旭恭反向思考,覺得換來更多時間沉澱作品的細節,何嘗不是好事;像《橘色的馬》這本充滿童趣、又富哲理的繪本曾在多家出版社碰釘子。故事是一匹橘色的馬憑著半張照片尋找兄弟,他想像對方應該也是橘色的,卻只遇到咖啡色的馬,兩人各持有的半張照片也無法接合,最後他們修剪照片拼成一張完整的相片,也成為好朋友。故事後來找到獨家文化和高雄市文化局合作,不僅在國內頗受歡迎,也賣出韓國及瑞典版權。
能踏上插畫家之路,劉旭恭自覺是個幸運的人,「我的畫畫技巧沒有很好,又非科班出身,可是能藉由繪本來表達我天馬行空的想法,又能賴以為生。」而台灣擁有這樣一位想像力超豐富的插畫家,也很幸福。
入選波隆那插畫展的《最後三件事》,描繪作者的內心風景。 (徐銘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