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拚經濟 台灣巨型遊艇稱霸亞洲

台灣80呎以上巨型遊艇接單量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素有「遊艇王國」美稱的台灣,其實在70年代歷經10年產業衰退、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挑戰,遊艇業者咬緊牙關,調整體質、蛻變求生,以高科技與精益求精的工藝,依照客戶需求打造客製化巨型豪華遊艇,再次稱傲全球市場,重新開闢台灣遊艇產業新航路。

豔陽高照的高雄亞灣遊艇碼頭,海天一色,長達85英呎的豪華遊艇,造價2億台幣的東哥企業自有品牌「Ocean Alexander」OA85閃閃發亮,1,600匹馬力雙引擎、雙螺旋,最高船速可達22.5節,海上疾行,激起節節浪花,加滿油可以繞行台灣一圈。
登上遊艇,花蓮大理石拼花檯面、主人房配有附地板加熱器的雙衛浴、UV殺菌光空調、真皮沙發,都是基本配備;另針對船主特殊需求,上層甲板2層都配備吧台,設計不用下錨的搖桿定位系統,集合電力、娛樂、駕駛的單一觸控螢幕,展現台灣享譽全球的遊艇精湛工藝與科技設計。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去(2017)年台灣遊艇出口金額為新臺幣42.7億元,出口主力美洲佔79%,歐洲約佔10%,亞洲約佔7%,其餘是非洲等地。國際知名遊艇產業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統計2018年全球80呎以上豪華遊艇接單生產國家,台灣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
台灣遊艇業以80呎以上豪華遊艇見長的優勢,其實是經歷10年衰退的刺激、2008年金融海嘯的震盪下,埋首轉型、蛻變進化的成果。

台灣80呎以上巨型遊艇接單量全球第四,亞洲第一。


景氣寒冬,蛻變求生
台灣遊艇業發跡,始於駐台美軍輔導木造舢板業者製作木造遊艇。由於製工精美,訂單愈接愈多,1977年台灣取代加拿大成為美國主要遊艇供應國,至1988年達到高峰,一百多家業者一年出口1,755艘,出口金額1.9億美元,居世界之冠,因而贏得遊艇王國的美稱。
然而,1988之後,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從40元升值到25元),一艘台幣2,000萬元的遊艇,一出口,現值就反倒虧損1,000萬元,加上台灣工資上漲,業者惡性削價競爭,遊艇業走入10年衰退期,至少過半的遊艇工廠關門,出口量跌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為了提升外銷競爭力,遊艇業者以整併裁員因應之外,力圖轉型,朝向製作巨型豪華遊艇方向,靠著設計與創新勝出,除了提高附加價值,也拉大利潤空間,為世界富豪打造彰顯身分、表現夢想、追求享樂的海上移動樂園。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根據台灣區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統計,2008年台灣遊艇出口值首次突破3億美元,一共出口244艘遊艇,只比1994年最低潮時多出口了16艘,但總產值卻多了近2.5億美元;2008年台灣遊艇的平均單價約達132.5萬美元,是1987年遊艇出口最高峰時的12倍,皆是拜轉型製造豪華遊艇之賜。

台灣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學樵認為,台灣長久以來發展出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是一大競爭優勢。


「完全」客製化,區隔市場
然而,注重研發、實踐創新,才能以尖端工藝與生產技術勝出。台灣是國際上唯一有官方出資設置研發中心,支援遊艇材料與結構設計的國家。
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遊艇產業處副處長江載敏指出,歐美遊艇文化將遊艇當作另一個渡假別墅,台灣為了區隔美國、義大利市場,專攻歐美只走開模的生產線而較難變通的弱點,打出「完全客製化」的訴求,小至沙發布的顏色,細至冰箱內含製冰機,精細入微,力求滿足豪華遊艇買家獨一無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