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可努的獵人學校 獻給台灣的原住民智慧
《山豬‧飛鼠‧撒可努》、《走風的人》、《外公的海》的作者亞榮隆‧撒可努(Ahronglong Sakinu),是多項文學獎的得主,也是最常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原住民作家,因為被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中文相關科系指定為必讀文本,從國外紅回台灣。
本身是森林警察的他,長年以原住民作家身分活躍於文化圈,二十多年來,他以排灣文化為信仰,除了回到故鄉,成立部落青年會,也開獵人學校之先聲,嘗試走出一條新路。
孟夏的某個夜晚,位於台東太麻里的拉勞蘭(Lalaulan)部落,擁入了不尋常的人潮,人們不約而同地往撒可努的家移動,歡快地忙碌著,像在共謀一樁醞釀已久的大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仔細一看,撒可努的家旁邊,屹立著3幢木造建築,其中錯落擺放著立柱、陶壺、雕刻等原住民工藝品。原來,這是由撒可努率領的「德伯斯」(Tepes)家族共享的空間。包含作為全家族聚會、公開活動使用的「創始家屋」;作為男性訓練、聚會使用的「狩獵團屋」;以及限定女性進出,並結合獵人學校辦公室的「女子工坊」。明日,便是舉辦家族的分家儀式與落成典禮的重要日子。
令人意外的是,撒可努的家族成員,並非限於個人的血親,反倒來自四面八方,除了排灣族以外,還有卑南族、阿美族、太魯閣族,與許多漢人,甚至因著姻親關係而成為一份子的澳洲人,約7戶家庭與5名單身成員。
「前幾天,我就坐在會所裡,看著屋內的雕刻,四周黑黑暗暗的,門口剛好有光。忽然眼淚不斷地流,覺得聖靈充滿。」撒可努向家人細述,「我一直傻笑,跟自己說,你完成了吔!雖然沒有人懂你,但你自己懂你自己就好!」
原住民意識的建構與追尋
「自己懂自己就好」,這一句話是撒可努二十餘年漫長歷程的最佳註記。
雖然一般人多以原住民作家的身分來識別他,但在寫作以外,他的心中,始終懷抱著更宏大的烏托邦願景,渴望付諸實現。
這樣的心志,可說是源於他獨特的成長背景。由於在他所生長的拉勞蘭部落,是日治時期被併遷的部落,阿美族、排灣族相互混居,處於弱勢的排灣族,又加上與他族交融,造成文化快速流失。長輩雖能說排灣語,卻穿著阿美族服飾,一同過阿美族傳統節慶,甚至有不少族人並不曉得自己是排灣族。
1990年代,原住民運動風起雲湧,彼時剛從警校畢業,在台北工作的撒可努,趕上時代的浪潮,開啟對自己身分的好奇。「那時候我們約會,都在重慶南路書店街,」撒可努的太太楊智真回憶著,「也買了好多中研院出版關於原住民研究的書。」除了自修,撒可努也仰賴父親、耆老的口述,以及親身訪查,加上積極與原住民文化工作者交流,藉由不同管道的來源,一點一滴地重建出族人的身世故事。
獵人孩子的看見
在過程中,撒可努很快地意識到,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精髓,好比對於萬物生靈的謙卑與尊重、與自然渾然一體的互動與溝通、狩獵中身體語言的展演等,不僅為現代社會所缺乏,更具有珍貴的普世價值。
「台灣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撒可努總喜歡這樣向人提問,得到的答案也往往不一而足,而他已經從母文化裡得到解答。
本身是森林警察的他,長年以原住民作家身分活躍於文化圈,二十多年來,他以排灣文化為信仰,除了回到故鄉,成立部落青年會,也開獵人學校之先聲,嘗試走出一條新路。
孟夏的某個夜晚,位於台東太麻里的拉勞蘭(Lalaulan)部落,擁入了不尋常的人潮,人們不約而同地往撒可努的家移動,歡快地忙碌著,像在共謀一樁醞釀已久的大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仔細一看,撒可努的家旁邊,屹立著3幢木造建築,其中錯落擺放著立柱、陶壺、雕刻等原住民工藝品。原來,這是由撒可努率領的「德伯斯」(Tepes)家族共享的空間。包含作為全家族聚會、公開活動使用的「創始家屋」;作為男性訓練、聚會使用的「狩獵團屋」;以及限定女性進出,並結合獵人學校辦公室的「女子工坊」。明日,便是舉辦家族的分家儀式與落成典禮的重要日子。
令人意外的是,撒可努的家族成員,並非限於個人的血親,反倒來自四面八方,除了排灣族以外,還有卑南族、阿美族、太魯閣族,與許多漢人,甚至因著姻親關係而成為一份子的澳洲人,約7戶家庭與5名單身成員。
「前幾天,我就坐在會所裡,看著屋內的雕刻,四周黑黑暗暗的,門口剛好有光。忽然眼淚不斷地流,覺得聖靈充滿。」撒可努向家人細述,「我一直傻笑,跟自己說,你完成了吔!雖然沒有人懂你,但你自己懂你自己就好!」
本身是森林警察的亞榮隆‧撒可努(Ahronglong Sakinu),長年以原住民作家身分活躍於文化圈。(莊坤儒攝)
原住民意識的建構與追尋
「自己懂自己就好」,這一句話是撒可努二十餘年漫長歷程的最佳註記。
雖然一般人多以原住民作家的身分來識別他,但在寫作以外,他的心中,始終懷抱著更宏大的烏托邦願景,渴望付諸實現。
這樣的心志,可說是源於他獨特的成長背景。由於在他所生長的拉勞蘭部落,是日治時期被併遷的部落,阿美族、排灣族相互混居,處於弱勢的排灣族,又加上與他族交融,造成文化快速流失。長輩雖能說排灣語,卻穿著阿美族服飾,一同過阿美族傳統節慶,甚至有不少族人並不曉得自己是排灣族。
1990年代,原住民運動風起雲湧,彼時剛從警校畢業,在台北工作的撒可努,趕上時代的浪潮,開啟對自己身分的好奇。「那時候我們約會,都在重慶南路書店街,」撒可努的太太楊智真回憶著,「也買了好多中研院出版關於原住民研究的書。」除了自修,撒可努也仰賴父親、耆老的口述,以及親身訪查,加上積極與原住民文化工作者交流,藉由不同管道的來源,一點一滴地重建出族人的身世故事。
來自不同人種、不同族群、不同地方的德伯斯家族。
獵人孩子的看見
在過程中,撒可努很快地意識到,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精髓,好比對於萬物生靈的謙卑與尊重、與自然渾然一體的互動與溝通、狩獵中身體語言的展演等,不僅為現代社會所缺乏,更具有珍貴的普世價值。
「台灣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撒可努總喜歡這樣向人提問,得到的答案也往往不一而足,而他已經從母文化裡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