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進化論 智慧方城市
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與雲端運算等科技發展,如何連結我們的生活,增進城市治理的效率?
「智慧城市」的提案,便是全球各大都市,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與生活環境的變化,運用新科技,進行一波改造城市的實驗與行動。結合政府的力量、市民的創意,與產業的能量,探索永續、幸福與科技生活的可能性。
英國文學家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9世紀在《未來的故事》一文中預言,22世紀的都市漫無止境地成長,鄉間卻荒蕪。都市生活擁擠,充滿壓力,人類卻無法逃離。
威爾斯的預言可能成真,因為根據聯合國預估,2050年全球將有70%人口居住在都市,2030年將出現43個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
但為了不讓科幻文學家如此悲傷的預言一語成讖,人類居安思危,興起「智慧城市」提案,利用資訊通訊科技(ICT),解決都市愈來愈嚴重的交通阻塞、垃圾、空氣汙染、能源耗竭。更進一步,勾勒出城市智慧化的願景,帶動產業創新,同時提供人們舒適便利的生活,達到永續、宜居的目標。
全球智慧城市,趁勢崛起
智慧城市的定義包羅萬象,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蘇孟宗指出,智慧城市可以涵蓋資訊城市(Information City)、數位城市(Digital City)及無所不在的城市(Ubiquitous City)等,意指利用資通訊技術,應用在各種城市智慧基礎建設上,達到城市的永續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與提升城市競爭力。
蘇孟宗說,打造智慧城市,成為全球各大城市重要的施政目標。歐洲聯盟從2007年開始推動永續發展的低碳智慧城市,例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以數個專案計劃,通過節能技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量消耗。美國西雅圖發展「智慧電網計劃」以節約能源;日本的「i-Japan」計劃以促進ICT產業的發展,達到建立智慧型社會的目標,智慧城市儼然成為全球城市重要發展的策略與趨勢。
行政院2016年底開始請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領軍,成立智慧城市推動小組,透過「亞洲.矽谷」進行前瞻性的智慧城市發展規劃。五都也各自成立「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來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
然而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也與時俱進。蘇孟宗主任指出,歐美智慧城市的發展,逐漸從注重新興科技應用,或是推出亮點的基礎建設,轉向解決在地問題,透過建立公民參與、由下而上(Bottom up)的共享式平台,達到創新經濟、群眾集思目的。例如倫敦針對市民、企業,提供網路平台「Talk London Community」,來共同激發出解決問題的提案;芬蘭創立科技創業聚會Slush,舉辦城市駭客松競賽(Hackathon),讓有創意的業者加入市政建設的行列,鼓勵創業機會。
台北市:智慧城市實驗室
台北市2016年設立「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PMO),即是以作為一個「媒合平台」的想法出發,引進新創或科技業者的智慧應用,來解決市民需求,讓台北市成為一座智慧城市的「生活實驗室」。
台北市資訊局長李維斌強調,智慧城市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智慧城市不是一項目標,而是一個手段,「將資訊科技與革新帶進公部門,把公部門的機會介紹出去」,柯文哲市長強調的「永續、宜居」才是智慧城市的目標。
總計2年來,TPMO已推動包括無人公車、共享汽車與摩托車等超過120個以上的智慧城市專案,成功率為26.7%。
目前在台北市健康路與洲子街設置的智慧路燈,便是正在實驗中的例子。
光寶科技旗下光林照明事業部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在松山區健康路的3個街區,設置「智慧IoT路燈號誌共桿」示範點,除了實現LED路燈、紅綠燈共桿之外,還搭載多項物聯網感測器,市府可透過智慧系統,遠端即時監控空氣品質與路況。
另一處智慧路燈的實驗場域,則是艾普仕等3家公司在內湖區港墘路與洲子街,嘗試透過路燈,追蹤銀髮族、寵物的行動,垃圾車與公車的車流,以及監控路邊停車現況,即時回饋至雲端機房,民眾可以透過手機查詢相關資訊。一旦實驗成功,市府計劃將全市路燈逐步升級為智慧路燈。
空氣盒子,公民科技典範
「空氣盒子」則是智慧應用方案成功的例子。台灣許多民眾關心空氣品質與細懸浮微粒(PM2.5)的汙染議題。2016年台北市先在150個國小,佈設由訊舟科技、瑞昱半導體捐贈的「空氣盒子」來監測空氣品質,學校藉此可以進行環境教育。
這台能檢測PM2.5、濕度、溫度的空氣盒子,透過中研院與民間創客社群「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LASS,Location Aware Sensing System)合作,分析大數據,將所有監測資訊上網公開,讓民眾可以透過空氣盒子APP與網站查看,吸引全省各縣市政府共襄盛舉。訊舟科技從善如流,以公益專案,從南到北佈設二千多個據點,讓台灣成為擁有全球最密集的微型空氣品質監測的國家。
「空氣盒子」也成為智慧城市所強調由政府、民間業者與人民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機制」(4P, 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的最佳案例。尤其是熱心民眾會主動打電話給學校,通報空氣盒子壞掉了,需要維修,很多環保團體每天都會關注空氣盒子的數據,討論各地的空氣品質,中研院研究員陳伶志稱空氣盒子是台灣「公民科技」的成功典範。
透過智慧城市展,空氣盒子名聲遠播,甚至還賣到新加坡與韓國。特別的是,韓國的社區媽媽透過空氣盒子的品質監測,發現空氣汙染很嚴重,還組成社群,集體向韓國政府施壓要求改善,2017年韓國慶尚南道教育廳還來台灣交流。運用互聯網科技的空氣盒子,成為與民眾生活結合的「參與式感測」。
科技與創意,城市再進化
台灣還有許多城市,結合大數據、物聯網與AI人工智慧,精進市政建設與服務。例如新北市「服務雲」、「高雄城市資料平台」都是政府整合跨局處的資訊,公開屬於公眾的資訊,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也提供更多便民的服務。
還有許多因地制宜的城市創新案例,例如桃園市民可以下載「水情APP」,有豪雨時可以立即得知淹水處,參考避難路線,熱心民眾還可以透過APP通報淹水災情。台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合作,推出「掌蚊人」雲端整合防疫平台,建置防疫地圖、噴藥地圖等開放資料,做成防疫APP,強化防疫效能。
桃園市消防局以3年時間整合7個局處、16個系統,所建立的「智慧行動派遣119」,便是透過物聯網,蒐集所有的資訊,分析後進行智慧決策的先例。
以往消防隊員必須翻查清冊,找消防水源系統。如果火場放置了對消防人員最脆弱的易燃物與毒化物,例如柴油、硝酸或是甲苯,急如星火之際,消防人員得翻厚達四百多頁的「參考書」,針對毒性與使用情形進行交叉比對,必須分秒必爭的8分鐘過去了。
現在有了「智慧行動派遣119」,119勤務中心一接到火災或地震等報案電話,現場指揮官打開APP,對出勤車輛的即時戰力瞭若指掌,可以立即調兵遣將。有毒化物,APP會提醒消防隊員提高警覺,同時一併分析毒性與救災方式,指揮官即可採取適合的進攻救火方式。
桃園消防局指出,經有效運用APP,黃金搶救時間從104年的521秒,至106年的468 秒,減少53秒。
AI監測,安全生活
AI影像辨識的技術大量運用在警政管理與交通安全,強化智慧城市應用。工研院與新竹市警察局、新北市警察局合作運用「DeepLook雲端智慧影像分析系統」,當員警需要追蹤違規肇事車輛,或是查緝贓車,必須調閱路口監視器時,這套系統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透過巨量資料分析,以雲端運算快速將大量車流、人流進行分類,辨識車牌,同時進行遠程追蹤,篩選出可用資訊,大幅加快案件處理速度。
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因為「搶紅、黃燈」釀禍。工研院資通所研發一套「十字路口防碰撞警示系統」,先行在新竹縣市6個易肇事的路口設置。這套系統可在十字路口偵測危險車輛,在快相撞前3秒以影音警告駕駛人「有人欲違規闖紅黃燈」,預期可降低路口事故車禍達55%,這是台灣迎接智慧車聯網時代的最新技術。
工研院主任蘇孟宗說:「未來除了單一城市的創新應用,也應考慮到能以相同的系統,進行跨城市的擴散,才能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就像YouBike與大眾捷運結合的智慧交通,以及電子收費ETC,還能向世界輸出,開拓海外市場。」
「智慧城市」的提案,便是全球各大都市,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與生活環境的變化,運用新科技,進行一波改造城市的實驗與行動。結合政府的力量、市民的創意,與產業的能量,探索永續、幸福與科技生活的可能性。
英國文學家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9世紀在《未來的故事》一文中預言,22世紀的都市漫無止境地成長,鄉間卻荒蕪。都市生活擁擠,充滿壓力,人類卻無法逃離。
威爾斯的預言可能成真,因為根據聯合國預估,2050年全球將有70%人口居住在都市,2030年將出現43個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
但為了不讓科幻文學家如此悲傷的預言一語成讖,人類居安思危,興起「智慧城市」提案,利用資訊通訊科技(ICT),解決都市愈來愈嚴重的交通阻塞、垃圾、空氣汙染、能源耗竭。更進一步,勾勒出城市智慧化的願景,帶動產業創新,同時提供人們舒適便利的生活,達到永續、宜居的目標。
為了讓都市永續、宜居,全球各城市興起「智慧城市」提案,利用資訊通訊科技(ICT)勾勒出城市智慧化的願景。
全球智慧城市,趁勢崛起
智慧城市的定義包羅萬象,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蘇孟宗指出,智慧城市可以涵蓋資訊城市(Information City)、數位城市(Digital City)及無所不在的城市(Ubiquitous City)等,意指利用資通訊技術,應用在各種城市智慧基礎建設上,達到城市的永續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與提升城市競爭力。
蘇孟宗說,打造智慧城市,成為全球各大城市重要的施政目標。歐洲聯盟從2007年開始推動永續發展的低碳智慧城市,例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以數個專案計劃,通過節能技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量消耗。美國西雅圖發展「智慧電網計劃」以節約能源;日本的「i-Japan」計劃以促進ICT產業的發展,達到建立智慧型社會的目標,智慧城市儼然成為全球城市重要發展的策略與趨勢。
行政院2016年底開始請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領軍,成立智慧城市推動小組,透過「亞洲.矽谷」進行前瞻性的智慧城市發展規劃。五都也各自成立「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來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
然而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也與時俱進。蘇孟宗主任指出,歐美智慧城市的發展,逐漸從注重新興科技應用,或是推出亮點的基礎建設,轉向解決在地問題,透過建立公民參與、由下而上(Bottom up)的共享式平台,達到創新經濟、群眾集思目的。例如倫敦針對市民、企業,提供網路平台「Talk London Community」,來共同激發出解決問題的提案;芬蘭創立科技創業聚會Slush,舉辦城市駭客松競賽(Hackathon),讓有創意的業者加入市政建設的行列,鼓勵創業機會。
「智慧城市」的提案,便是全球各大都市,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與生活環境的變化,運用新科技,進行一波改造城市的實驗與行動。
台北市:智慧城市實驗室
台北市2016年設立「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PMO),即是以作為一個「媒合平台」的想法出發,引進新創或科技業者的智慧應用,來解決市民需求,讓台北市成為一座智慧城市的「生活實驗室」。
台北市資訊局長李維斌強調,智慧城市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智慧城市不是一項目標,而是一個手段,「將資訊科技與革新帶進公部門,把公部門的機會介紹出去」,柯文哲市長強調的「永續、宜居」才是智慧城市的目標。
總計2年來,TPMO已推動包括無人公車、共享汽車與摩托車等超過120個以上的智慧城市專案,成功率為26.7%。
目前在台北市健康路與洲子街設置的智慧路燈,便是正在實驗中的例子。
光寶科技旗下光林照明事業部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在松山區健康路的3個街區,設置「智慧IoT路燈號誌共桿」示範點,除了實現LED路燈、紅綠燈共桿之外,還搭載多項物聯網感測器,市府可透過智慧系統,遠端即時監控空氣品質與路況。
另一處智慧路燈的實驗場域,則是艾普仕等3家公司在內湖區港墘路與洲子街,嘗試透過路燈,追蹤銀髮族、寵物的行動,垃圾車與公車的車流,以及監控路邊停車現況,即時回饋至雲端機房,民眾可以透過手機查詢相關資訊。一旦實驗成功,市府計劃將全市路燈逐步升級為智慧路燈。
智慧路燈除了照明、監控等功能外, 電子看板可同時推播相關市政資訊。
空氣盒子,公民科技典範
「空氣盒子」則是智慧應用方案成功的例子。台灣許多民眾關心空氣品質與細懸浮微粒(PM2.5)的汙染議題。2016年台北市先在150個國小,佈設由訊舟科技、瑞昱半導體捐贈的「空氣盒子」來監測空氣品質,學校藉此可以進行環境教育。
這台能檢測PM2.5、濕度、溫度的空氣盒子,透過中研院與民間創客社群「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LASS,Location Aware Sensing System)合作,分析大數據,將所有監測資訊上網公開,讓民眾可以透過空氣盒子APP與網站查看,吸引全省各縣市政府共襄盛舉。訊舟科技從善如流,以公益專案,從南到北佈設二千多個據點,讓台灣成為擁有全球最密集的微型空氣品質監測的國家。
「空氣盒子」也成為智慧城市所強調由政府、民間業者與人民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機制」(4P, 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的最佳案例。尤其是熱心民眾會主動打電話給學校,通報空氣盒子壞掉了,需要維修,很多環保團體每天都會關注空氣盒子的數據,討論各地的空氣品質,中研院研究員陳伶志稱空氣盒子是台灣「公民科技」的成功典範。
透過智慧城市展,空氣盒子名聲遠播,甚至還賣到新加坡與韓國。特別的是,韓國的社區媽媽透過空氣盒子的品質監測,發現空氣汙染很嚴重,還組成社群,集體向韓國政府施壓要求改善,2017年韓國慶尚南道教育廳還來台灣交流。運用互聯網科技的空氣盒子,成為與民眾生活結合的「參與式感測」。
桃園市設置超過60處雨量/水位偵測器,提供即時雨量、水位及影像等警示數據。
科技與創意,城市再進化
台灣還有許多城市,結合大數據、物聯網與AI人工智慧,精進市政建設與服務。例如新北市「服務雲」、「高雄城市資料平台」都是政府整合跨局處的資訊,公開屬於公眾的資訊,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也提供更多便民的服務。
還有許多因地制宜的城市創新案例,例如桃園市民可以下載「水情APP」,有豪雨時可以立即得知淹水處,參考避難路線,熱心民眾還可以透過APP通報淹水災情。台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合作,推出「掌蚊人」雲端整合防疫平台,建置防疫地圖、噴藥地圖等開放資料,做成防疫APP,強化防疫效能。
桃園市消防局以3年時間整合7個局處、16個系統,所建立的「智慧行動派遣119」,便是透過物聯網,蒐集所有的資訊,分析後進行智慧決策的先例。
以往消防隊員必須翻查清冊,找消防水源系統。如果火場放置了對消防人員最脆弱的易燃物與毒化物,例如柴油、硝酸或是甲苯,急如星火之際,消防人員得翻厚達四百多頁的「參考書」,針對毒性與使用情形進行交叉比對,必須分秒必爭的8分鐘過去了。
現在有了「智慧行動派遣119」,119勤務中心一接到火災或地震等報案電話,現場指揮官打開APP,對出勤車輛的即時戰力瞭若指掌,可以立即調兵遣將。有毒化物,APP會提醒消防隊員提高警覺,同時一併分析毒性與救災方式,指揮官即可採取適合的進攻救火方式。
桃園消防局指出,經有效運用APP,黃金搶救時間從104年的521秒,至106年的468 秒,減少53秒。
消防隊員透過「智慧行動派遣119」,可以事先解讀街景實況,預先規劃搶救戰術。
AI監測,安全生活
AI影像辨識的技術大量運用在警政管理與交通安全,強化智慧城市應用。工研院與新竹市警察局、新北市警察局合作運用「DeepLook雲端智慧影像分析系統」,當員警需要追蹤違規肇事車輛,或是查緝贓車,必須調閱路口監視器時,這套系統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透過巨量資料分析,以雲端運算快速將大量車流、人流進行分類,辨識車牌,同時進行遠程追蹤,篩選出可用資訊,大幅加快案件處理速度。
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因為「搶紅、黃燈」釀禍。工研院資通所研發一套「十字路口防碰撞警示系統」,先行在新竹縣市6個易肇事的路口設置。這套系統可在十字路口偵測危險車輛,在快相撞前3秒以影音警告駕駛人「有人欲違規闖紅黃燈」,預期可降低路口事故車禍達55%,這是台灣迎接智慧車聯網時代的最新技術。
工研院主任蘇孟宗說:「未來除了單一城市的創新應用,也應考慮到能以相同的系統,進行跨城市的擴散,才能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就像YouBike與大眾捷運結合的智慧交通,以及電子收費ETC,還能向世界輸出,開拓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