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苦含辛廿年 山苦瓜的蛻變
明代《本草綱目》記載:「苦瓜,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花蓮農改場歷經20年辛苦的田間試驗,育出「花蓮1至7號」品種,讓山苦瓜不只是餐桌上的一道配菜,在現代科技萃取、純化技術的助力下,由生技公司與有機農場開發出多樣機能性的保健食品,讓山苦瓜不只苦,而且補。
「這是今天的新娘子,你看『她』顏色最豔麗,花苞最黃,可以選她授粉。授粉後,明天開始慢慢長成苦瓜,15天後即可瓜熟蒂落。」
10月的秋老虎豔陽照著網室,高達30度溫度,讓網室變成名副其實的「溫室」,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作物改良課副研究員全中和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來到他的秘密基地「採種圃」,為他的山苦瓜「母本」進行授粉與採種工作。
世界無敵的苦瓜母本
全中和單手扶起一條鮮綠的藤蔓說著:「這是高雌花母本,是我們台灣的寶貝。」
一般的品種,一株苦瓜藤蔓開出的100朵花中,大約只會開出2至10朵雌花,即結2至10個果實;但這株經由自交純化超過5個世代的「高雌花性」的苦瓜藤蔓,100朵花中,卻可開出高達80~90朵雌花。
換算成產量,尊敬之心油然而生。因為原本一個產季每公頃約1公噸的產量,可以增加6至10公噸,產量大大提升,再看看此株珍貴的苦瓜藤蔓,眼睛也跟著發亮起來。
山苦瓜的前世今生
苦瓜在《本草綱目》裡又稱錦荔枝或癩葡萄。80年代花蓮山海產店提供野生山苦瓜炒鹹蛋、苦瓜鑲肉等料理,讓遊客嚐鮮。花蓮農改場1989年開始投入研究山苦瓜品種改良與栽培技術的改進,加上台灣農地愈來愈少,農民愈來愈老,研發出產量高、品種好的苦瓜,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全中和1996年開始進行苦瓜的育種,2005年起連著3年研發出的「花蓮苦瓜1、2、3號」,均是結果力強,並且針對小家庭食用的「中小果」,身長大約一支原子筆長,體重約160公克,大約只有白色大苦瓜三分之一的重量,在生鮮超市十分受歡迎。
「花蓮6號」則是2016年開發出的品種,「父母親」(即母本與公本)均是來自花蓮土生土長的苦瓜,這是全中和從1998年開始經過10年不斷的品系純化、篩選、雜交後才得到優良的品種,1.5個月的採收期,每公頃的產量可以達14公噸。
花蓮6號強調鮮果食用功能,果實呈現漸層的鮮綠,豔澤透亮,口感脆爽,略帶蘋果酸口感,稍微冰鎮後去除苦味,適合作為生食用的沙拉、精力湯等各式料理。
我們來到種植花蓮2號、6號的奇萊美地有機農場,總經理蔡志峰指出:「花改場育種的苦瓜產量相當高,採收期時,每週採收一次,例如2分地每天即可採收1公噸。我們目前有三十多公頃經過有機認證的農場,除了供應餐廳、超市,還有接受生技公司契作苦瓜,因為苦瓜必須經過無農藥殘留的檢測,才能做為保健與藥品的材料。」
蔡志峰所經營的立川漁場餐廳,是遊客來到花蓮摸蜆玩水的著名景點,餐廳即提供苦瓜茶與苦瓜冰沙,最識貨的是帶團的導遊,每次一下車先來一杯苦瓜冰沙,生津止渴。
山苦瓜的蛻變
然而全中和辛苦為苦瓜育種,除供食用,還有一特殊的原因,是為了研究單位的需要。
原來國科會2005至2011年執行「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邀請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學術單位,進行山藥、金線蓮等作物研究,希望能開發成中草藥與健康食品, 2006年起將苦瓜納入,進行調整血糖、降血脂與抗癌的研究。而研究單位每次要拿苦瓜作中草藥實驗,從市場買到的苦瓜,因為品種與來源都不一樣,有時有效,有時沒有效,影響研究的效度與信度。
全中和說,這是因為苦瓜是異交作物,農民自行留種,品種混雜,再雜交後,後代植株會產生性狀分離,果實便會大小參差不齊,形狀多變。因此花蓮農改場也在研究單位的要求下,提供相同品種、相同產期與基質穩定的苦瓜,作為研究之用。
在國科會國家型計畫的支持下,學術單位紛紛針對「苦瓜萃取物」進行研究,在製程、保健功能累計已申請超過46種專利。
例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鄭雪玲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從「花蓮2號」與類似沖繩綠山苦瓜的藤與果實中,純化出三萜類化合物與皂苷成分,用在細胞與小鼠實驗上,均有改善細胞對胰島素抗性的作用,顯示苦瓜具有開發為第二型糖尿病保健食品的潛力。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所教授徐雪瑩10年來利用苦瓜萃取物與純化物進行癌症細胞株的研究,結果顯示特定成分對癌細胞的生長有生長抑制效果。但徐雪瑩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吃綠苦瓜需在日常生活保健裡落實才有助益,如果到了癌症末期才吃就太晚了。
國科會國家型計畫研發團隊的成果,可以說照亮了山苦瓜的未來,讓山苦瓜在研發成保健產品的選擇中,成為績優潛力股,大大拉抬了山苦瓜作為產業作物的身價。花改場研發團隊因此朝向研發「保健型」山苦瓜方向來育種。
尤其是全中和團隊在2008年獲得品種權的「花蓮4號」、2010年開發的5號,是花改場自2002年即開始培育的品系,「矮、肥、短」身形,「尖銳突起」深綠色的果面,有些「其貌不揚」。但真是「瓜不可貌相」,經過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等機構的檢驗,這兩號苦瓜適合開發作為保健食品。
全中和說,花蓮4、5號具有「雜種優勢」,就是一般人所說「混血的第一代都比較聰明」,果實產量高又營養。
風雨搶救,後代爭氣
特別的是,4、5號的母本有著從風雨中逃生的經歷。全中和說,花蓮每年都有颱風,有一年颱風把種苗圃裡的苦瓜苗吹得七零八落,颱風過後,工友自然把吹斷的藤蔓當成垃圾丟掉。「但我那夜入睡後,在半夢半醒之間,忽然想到那株藤蔓應該還活著!」未等至天明,全中和趕到苗圃,果真這株藤苗還未被清理掉,把它救回來後,經過可遇不可求的異交過程,成為花蓮4號與5號的母本,「高雌花母本」不但沒有從世界消失,反而為花改場拿到至少數百萬元的授權金,培育出很爭氣的後代。
拿到花蓮4號品種專屬授權的寰宇生技公司,總經理劉技謀博士指出,他們利用「超臨界萃取」技術,萃取、純化花蓮4號的成分,已經開發出各式增加身體機能的保健食品,行銷至美國與大陸,同時還進行苦瓜藥品的開發與實驗,而且目前正在申請美國食品藥物局(FDA)核淮,以及全球專利布局的階段。
花改場又培育出最新的「花蓮7號」白苦瓜,還在向農委會申請品種權中。累計至今,花蓮1-6號已經技術轉移給13家農場與生技公司,將苦瓜開發成苦瓜滴雞精、苦瓜籽油、苦瓜茶、苦瓜膠囊,甚至還有美妝產品。
如果能將花蓮4號苦瓜開發成癌症用藥,將創下台灣單一品種的本土植物作為植物性用藥的歷史,苦瓜的前途將是無可限量。
全中和說,「我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山苦瓜能開發成抗癌的藥品,苦瓜便能像毛豆一樣,成為農委會眼中農產品加工、外銷國際的模範生。」
「這是今天的新娘子,你看『她』顏色最豔麗,花苞最黃,可以選她授粉。授粉後,明天開始慢慢長成苦瓜,15天後即可瓜熟蒂落。」
10月的秋老虎豔陽照著網室,高達30度溫度,讓網室變成名副其實的「溫室」,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作物改良課副研究員全中和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來到他的秘密基地「採種圃」,為他的山苦瓜「母本」進行授粉與採種工作。
花蓮農改場的採種圃內,有幾十種從全球蒐集來的苦瓜品種。(林格立攝)
世界無敵的苦瓜母本
全中和單手扶起一條鮮綠的藤蔓說著:「這是高雌花母本,是我們台灣的寶貝。」
一般的品種,一株苦瓜藤蔓開出的100朵花中,大約只會開出2至10朵雌花,即結2至10個果實;但這株經由自交純化超過5個世代的「高雌花性」的苦瓜藤蔓,100朵花中,卻可開出高達80~90朵雌花。
換算成產量,尊敬之心油然而生。因為原本一個產季每公頃約1公噸的產量,可以增加6至10公噸,產量大大提升,再看看此株珍貴的苦瓜藤蔓,眼睛也跟著發亮起來。
山苦瓜可以切片做精力湯,可以烘乾做成苦瓜茶。
山苦瓜的前世今生
苦瓜在《本草綱目》裡又稱錦荔枝或癩葡萄。80年代花蓮山海產店提供野生山苦瓜炒鹹蛋、苦瓜鑲肉等料理,讓遊客嚐鮮。花蓮農改場1989年開始投入研究山苦瓜品種改良與栽培技術的改進,加上台灣農地愈來愈少,農民愈來愈老,研發出產量高、品種好的苦瓜,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全中和1996年開始進行苦瓜的育種,2005年起連著3年研發出的「花蓮苦瓜1、2、3號」,均是結果力強,並且針對小家庭食用的「中小果」,身長大約一支原子筆長,體重約160公克,大約只有白色大苦瓜三分之一的重量,在生鮮超市十分受歡迎。
「花蓮6號」則是2016年開發出的品種,「父母親」(即母本與公本)均是來自花蓮土生土長的苦瓜,這是全中和從1998年開始經過10年不斷的品系純化、篩選、雜交後才得到優良的品種,1.5個月的採收期,每公頃的產量可以達14公噸。
花蓮6號強調鮮果食用功能,果實呈現漸層的鮮綠,豔澤透亮,口感脆爽,略帶蘋果酸口感,稍微冰鎮後去除苦味,適合作為生食用的沙拉、精力湯等各式料理。
我們來到種植花蓮2號、6號的奇萊美地有機農場,總經理蔡志峰指出:「花改場育種的苦瓜產量相當高,採收期時,每週採收一次,例如2分地每天即可採收1公噸。我們目前有三十多公頃經過有機認證的農場,除了供應餐廳、超市,還有接受生技公司契作苦瓜,因為苦瓜必須經過無農藥殘留的檢測,才能做為保健與藥品的材料。」
蔡志峰所經營的立川漁場餐廳,是遊客來到花蓮摸蜆玩水的著名景點,餐廳即提供苦瓜茶與苦瓜冰沙,最識貨的是帶團的導遊,每次一下車先來一杯苦瓜冰沙,生津止渴。
高雌花母本的山苦瓜藤,開出豔黃的花朵。
山苦瓜的蛻變
然而全中和辛苦為苦瓜育種,除供食用,還有一特殊的原因,是為了研究單位的需要。
原來國科會2005至2011年執行「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邀請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學術單位,進行山藥、金線蓮等作物研究,希望能開發成中草藥與健康食品, 2006年起將苦瓜納入,進行調整血糖、降血脂與抗癌的研究。而研究單位每次要拿苦瓜作中草藥實驗,從市場買到的苦瓜,因為品種與來源都不一樣,有時有效,有時沒有效,影響研究的效度與信度。
全中和說,這是因為苦瓜是異交作物,農民自行留種,品種混雜,再雜交後,後代植株會產生性狀分離,果實便會大小參差不齊,形狀多變。因此花蓮農改場也在研究單位的要求下,提供相同品種、相同產期與基質穩定的苦瓜,作為研究之用。
在國科會國家型計畫的支持下,學術單位紛紛針對「苦瓜萃取物」進行研究,在製程、保健功能累計已申請超過46種專利。
例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鄭雪玲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從「花蓮2號」與類似沖繩綠山苦瓜的藤與果實中,純化出三萜類化合物與皂苷成分,用在細胞與小鼠實驗上,均有改善細胞對胰島素抗性的作用,顯示苦瓜具有開發為第二型糖尿病保健食品的潛力。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所教授徐雪瑩10年來利用苦瓜萃取物與純化物進行癌症細胞株的研究,結果顯示特定成分對癌細胞的生長有生長抑制效果。但徐雪瑩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吃綠苦瓜需在日常生活保健裡落實才有助益,如果到了癌症末期才吃就太晚了。
國科會國家型計畫研發團隊的成果,可以說照亮了山苦瓜的未來,讓山苦瓜在研發成保健產品的選擇中,成為績優潛力股,大大拉抬了山苦瓜作為產業作物的身價。花改場研發團隊因此朝向研發「保健型」山苦瓜方向來育種。
尤其是全中和團隊在2008年獲得品種權的「花蓮4號」、2010年開發的5號,是花改場自2002年即開始培育的品系,「矮、肥、短」身形,「尖銳突起」深綠色的果面,有些「其貌不揚」。但真是「瓜不可貌相」,經過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等機構的檢驗,這兩號苦瓜適合開發作為保健食品。
全中和說,花蓮4、5號具有「雜種優勢」,就是一般人所說「混血的第一代都比較聰明」,果實產量高又營養。
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全中和辛勤育種山苦瓜,開闢山苦瓜多樣的經濟價值。
風雨搶救,後代爭氣
特別的是,4、5號的母本有著從風雨中逃生的經歷。全中和說,花蓮每年都有颱風,有一年颱風把種苗圃裡的苦瓜苗吹得七零八落,颱風過後,工友自然把吹斷的藤蔓當成垃圾丟掉。「但我那夜入睡後,在半夢半醒之間,忽然想到那株藤蔓應該還活著!」未等至天明,全中和趕到苗圃,果真這株藤苗還未被清理掉,把它救回來後,經過可遇不可求的異交過程,成為花蓮4號與5號的母本,「高雌花母本」不但沒有從世界消失,反而為花改場拿到至少數百萬元的授權金,培育出很爭氣的後代。
拿到花蓮4號品種專屬授權的寰宇生技公司,總經理劉技謀博士指出,他們利用「超臨界萃取」技術,萃取、純化花蓮4號的成分,已經開發出各式增加身體機能的保健食品,行銷至美國與大陸,同時還進行苦瓜藥品的開發與實驗,而且目前正在申請美國食品藥物局(FDA)核淮,以及全球專利布局的階段。
花改場又培育出最新的「花蓮7號」白苦瓜,還在向農委會申請品種權中。累計至今,花蓮1-6號已經技術轉移給13家農場與生技公司,將苦瓜開發成苦瓜滴雞精、苦瓜籽油、苦瓜茶、苦瓜膠囊,甚至還有美妝產品。
如果能將花蓮4號苦瓜開發成癌症用藥,將創下台灣單一品種的本土植物作為植物性用藥的歷史,苦瓜的前途將是無可限量。
全中和說,「我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山苦瓜能開發成抗癌的藥品,苦瓜便能像毛豆一樣,成為農委會眼中農產品加工、外銷國際的模範生。」
奇萊美地有機農場總經理蔡志峰,所種植花蓮2、6號苦瓜,無農藥殘留,可以生吃作沙拉,也可以做為保健與藥品的材料。 (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