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經濟大未來 開放資料催動生活再進化

數位革命方興未艾,超頻寬、人工智慧、雲端運算、電子商務、大數據與物聯網,各樣科技技術,早已改變你我的生活。
在這一波的變革中,除了人工智慧的關鍵技術,數據與資料更是核心。

2012年,台灣政府正式推動「開放資料」(open data),如今國發會上的「政府資料開放平台」(data.gov.tw)資料集數量,已經超過36,000筆;2015-16年,台灣連續獲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OKFN)評比為開放資料指標(Open Data Index)第一名,今(2018)年首次舉辦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各項研發應用亦如火如荼地展開。
開放資料,不僅意味著國家邁向透明治理的進程,即時、豐富、多樣化的資料集,也催化創意發生,商業或非營利的應用猶如雨後春筍,讓全民對數位時代生活更「有感」。

開放資料催動生活再進化

公共資產,還諸於民
早在開放資料以前,依據《政府資訊公開法》,政府必須公開各級機關的組織、地址、電話、預算書與採購契約等內容,法條明言,立法目的在於「保障人民知的權利」。不過,開放資料的內涵與範疇,卻遠超於此。
舉凡GDP、氣象、地震、道路交通、文獻典藏等,都是資料的一種,範疇涵蓋公共資訊、交通運輸、觀光旅遊、財政稅收、醫療銀髮等領域。開放資料的主要精神在於,既然資料多源於民間,又屬於公共資產,只要不涉及個資與國安機密,都應給予釋出,供民間企業、NGO、學術單位自由使用。
奇點無限有公司創辦人衷嵐焜說明,開放資料具有三大核心關鍵。
首要精神便是「開放授權」,開放民間團體與企業不限目的使用,尤其初期,政府機構對於資料釋出多有疑慮,開放授權的用意,除了允許民間自由重製、散播,也同時盡量免除公務員責任,由資料的使用者負責。
再來,應當「方便取用」,最好可供網路下載,容易取得。
最後,資料應是可機器讀取、不受特定軟體限制的「開放格式」,如xml、json、gml等。
由資訊(information)的公開透明,走到原始資料(raw data)的主動開放,意味著由「知」到「用」的大幅躍進。

交通資料開放,駕駛人運用「i68」等交通App,可掌握國道即時路況。

公私協力,推動資料開放
民間企業由於發展所需,對於資料一向保有高度敏銳,早年若由單一廠商請求政府釋出,由於當時公部門態度保守且依法無據,成效相當有限。直到近年的國際開放資料漸成趨勢,加上前行政院長張善政主導,要求各部會針對開放資料擬定推動策略,並成立諮詢小組,同時要求各個單位盤點資料,先以量優先,至此台灣開放資料的進程,才有大幅度進展。
官民之間的良好合作,也是短時間內旋即見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