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尖石,用愛相伴 部落的神父南耀寧
風靡全球、由比利時漫畫家艾爾吉所創作的連載漫畫《丁丁歷險記》,故事主角丁丁在世界各地經歷了無數冒險,勇敢對抗壞蛋追殺,拼湊線索、發掘匪徒的詭計等,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
來自法國的神父南耀寧小時候也是看著《丁丁歷險記》長大,至今他對丁丁的喜愛依舊。現實生活裡,南耀寧的童年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經常搬家,在法國的城市間移動;18歲加入修會後,南耀寧曾在香港當兵、天津進修,之後在香港出版刊物10年;然後他在1994年來到台灣輔仁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
在上天的安排下,一直住在城市的南耀寧,最後落腳在新竹尖石的美麗山區。他教英文、做點心,用愛陪伴部落孩子與老人。南耀寧像是真實版的丁丁,始終用熱情迎接人生的每趟歷險。
八月暑假的尾聲,我們從台北出發,開車行經高速公路,歷時一個半鐘頭抵達新竹尖石的嘉樂天主堂。很難想像,20年前,南耀寧神父竟是從新莊騎腳踏車到尖石,單程三個半小時、70公里的路程,連續五年到山中為居民主持彌撒。
從學者走入山林
出生法國的南耀寧,從小就受到天主的感召,18歲時便決定加入修會,將自己的一生交予天主。在會長的鼓勵下,南耀寧在法國大學修讀中文與英文,引起他對中華文化的興趣。神學院碩士畢業後便申請中法交流獎學金,至天津南開大學進修中國歷史。
1984年南耀寧移居香港,負責耶穌會刊物《China News Analysis》的編撰。「我們當時訂了27份報紙、50種雜誌,以剪報分類的方式蒐集資料。」南耀寧表示,刊物內容有經濟、政治、公務員制度改革等。南耀寧與同事在縝密的閱讀中進行分析報導,為許多大學圖書館及大使館提供了專業的中國研究資料。
這份工作南耀寧在香港做了10年,直到香港移交前局勢不穩,他在1994年連同期刊團隊搬到台灣的輔仁大學,繼續編撰到1998年才停刊。擁有博士學位的南耀寧留在輔仁大學從事中國文化研究與教學工作。期間聽聞新竹尖石缺神父,南耀寧便每周騎單車到尖石為居民主持彌撒。
尖石鄉的居民以泰雅族原住民為主,天性樂觀,與南耀寧的直率有幾分相似,幾年的相處,南耀寧和當地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2003年我面臨了選擇,我可以繼續留在輔大當教授,但我想為有痛苦的、辛苦的人做事情。」最終南耀寧決定搬到尖石擔任本堂神父,那年他55歲。
部落孩子的神父阿公
山裡的居民多以砍竹或務農維生,週六、週日也沒有休息。許多孩子假日沒人陪伴,南耀寧所在的嘉樂天主堂就成了孩子的遊樂場。孩子或在外面空地跑跑跳跳,或是跟著南耀寧一起製作美味的法式點心,小小的廚房裡孩子圍繞在南耀寧身旁,當他的小助手。烘烤時間結束,香味四溢,孩子們坐在教堂門口一起享用,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南耀寧製作的道地法式點心,成為部落孩子最溫暖的陪伴。
偶爾遇到周末下雨,南耀寧便會在天主堂二樓放映影片給孩子看。有講述原住民故事的《賽德克.巴萊》,也有描繪奇幻冒險的《丁丁歷險記》。童年時的南耀寧最喜歡漫畫人物丁丁,常常會跟同學互相考驗每一集的場景、出場人物等。對丁丁的故事滾瓜爛熟的南耀寧,笑稱自己是丁丁的專家,常常題目還沒念完,他就已經講出答案。如今他也將這個陪伴他童年時光的卡通人物與尖石的孩子分享。正直、不畏惡勢力的丁丁,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也正是南耀寧對孩子們的期望,「成為良善的好人吧!」
採訪時幾位孩童跑來天主堂,孩子一見到南耀寧便很自然地依偎在他身旁撒嬌玩耍。南耀寧也就地取材,拿起雜誌,考考他們上頭的英文怎麼念,一個字、一個音節慢慢引導。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常裡,時而耐心教導、時而提醒孩子不能搗蛋,南耀寧像極了照顧孫子的阿公。
談起部落的孩子,南耀寧臉上滿是心疼。「他們很可愛,但是不容易的。」南耀寧說。我們看這些孩子不怕生,眼神充滿純真與好奇。但我們看不到的,是偏鄉家庭的經濟困難,父母自顧不暇無力教養。
許多後山居民以種植水蜜桃維生,今年夏天山上氣溫不夠冷,果樹提早開花,又被大雨打落花苞,居民幾乎沒有水蜜桃可以收成,收入成了問題。南耀寧明白這樣的情況會讓很多家庭付不出學費,所以他向朋友籌募經費,為經濟困難的家庭負擔學費。「沒有學費就不能讀書,不能讀書就沒有未來。」南耀寧憂心地說。
南神父上課囉!
偏鄉教育的現況經常是孩子學習興趣不高,碰到英文更是還沒嘗試就宣告放棄。南耀寧相信教育是孩子的未來,他總是告訴孩子,至少要念到高中畢業,將來才有機會去工廠上班,若可以上大學就更好。所以自2007年起他便與玉峰國小合作,每周三下午義務前往教授英文課及道理課。
當南耀寧走在學校,一路上每個孩子不分年級都蹦蹦跳跳地從教室跑出來和他打招呼。孩子的族語名字、家長是誰、有哪些兄弟姊妹,南耀寧通通一清二楚。十多年不間斷地替孩子們上課,幾乎尖石後山的孩子都曾是南耀寧的學生,甚至還有學生的孩子如今也成為南耀寧的學生。
上課鐘聲響起,南耀寧時而嚴肅的管秩序,時而慈祥引導。答對他直接口頭給予肯定;不敢開口的,南耀寧就一次次鼓勵孩子練習會話;就算答錯,他也是耐心提示孩子講出正確的句子。我們在教室後方看著南耀寧與孩子的互動,低年級的孩子上課難免坐不住而吵鬧,一堂40分鐘的課程,我們僅是旁觀就覺得好像老了幾歲,但南耀寧始終很有耐性。下課時還笑著說:「給低年級上課真的很不容易是吧!」語氣裡只有了然於心的淡定,絲毫沒有想放棄的不耐。
接在英文課後的,是南耀寧為孩子準備的聖經故事動畫。他因應故事的關聯性,有時帶入泰雅族的傳說,有時候則藉著影片裡的情節,提醒孩子做人為善的道理。看著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欣賞影片,與前一堂課的鬧哄哄截然不同,不論將來孩子的信仰為何,那顆勸人向善的種子,就在南耀寧的陪伴下種進孩子心裡。
山林裡的一家人
每週三玉峰國小的課程結束後,南耀寧便開車探視深山部落裡的居民。「右邊是大霸尖山,再來是雪山、泰崗、玉峰,前方山上有抬耀部落……」站在宇老觀景台上,南耀寧面著眼前層層疊疊的山巒,如數家珍的介紹尖石鄉的地理位置。宇老海拔1,400公尺、馬妹1,500公尺、抬耀1,300公尺,南耀寧就連海拔也都瞭若指掌,他開玩笑地說,整座山都是他管的,服務面積大,老鼠都比人還多。
後山交通不便,就連大眾運輸最遠也只能搭到前山的那羅,要深入後山就只能自己開車。我們坐在南耀寧開著的車上,感受他怡然自得的穿梭在山路間,過彎也不減速,一般人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南耀寧一小時就能抵達。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至少100公里的山路,他早期竟然都是騎腳踏車上山,為行動不便的教友送聖體,將上帝的祝福送到他們手中。
這些教友可能是中風坐輪椅、也可能是獨居在貨櫃屋中,他們或老、或病、或窮,南耀寧不單是因為他們無法上教堂作彌撒而來,更重要的是,前來探視,聊聊近況。南耀寧的關心讓部落長者知道自己不孤單,他們的苦痛有人理解,南耀寧一直與部落同在。
隨著南耀寧探視教友的一路上,小孩子看到南耀寧總是大老遠就「神父,神父」地喊著,還有的孩子會衝上前擁抱他,一邊撒嬌說自己很想他。每位居民都會停下腳步與南耀寧寒暄閒聊,南耀寧像是部落的大家長,逢人就問「好嗎?」,傾聽居民的近況,這不僅是打招呼,更是南耀寧一直期望的──每個人都好好的。
夜幕低垂,玉峰村的居民齊聚在一位教友家中,南耀寧每周三晚上都會在部落舉行家庭禮拜。大家一起唱詩歌、讀聖經,彌撒過後,南耀寧會與大家一起吃著屋主準備的家常菜。領取中華民國身分證的那天,南耀寧對居民說:「謝謝你們接受了我,讓我有機會和你們在一起。」南耀寧與尖石居民一起分享喜樂,也一起分擔痛苦;尖石成為南耀寧的家,而他也成為居民心中那股沉靜而強大的支持力量。
來自法國的神父南耀寧小時候也是看著《丁丁歷險記》長大,至今他對丁丁的喜愛依舊。現實生活裡,南耀寧的童年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經常搬家,在法國的城市間移動;18歲加入修會後,南耀寧曾在香港當兵、天津進修,之後在香港出版刊物10年;然後他在1994年來到台灣輔仁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
在上天的安排下,一直住在城市的南耀寧,最後落腳在新竹尖石的美麗山區。他教英文、做點心,用愛陪伴部落孩子與老人。南耀寧像是真實版的丁丁,始終用熱情迎接人生的每趟歷險。
八月暑假的尾聲,我們從台北出發,開車行經高速公路,歷時一個半鐘頭抵達新竹尖石的嘉樂天主堂。很難想像,20年前,南耀寧神父竟是從新莊騎腳踏車到尖石,單程三個半小時、70公里的路程,連續五年到山中為居民主持彌撒。
部落孩子的神父阿公,南耀寧
從學者走入山林
出生法國的南耀寧,從小就受到天主的感召,18歲時便決定加入修會,將自己的一生交予天主。在會長的鼓勵下,南耀寧在法國大學修讀中文與英文,引起他對中華文化的興趣。神學院碩士畢業後便申請中法交流獎學金,至天津南開大學進修中國歷史。
1984年南耀寧移居香港,負責耶穌會刊物《China News Analysis》的編撰。「我們當時訂了27份報紙、50種雜誌,以剪報分類的方式蒐集資料。」南耀寧表示,刊物內容有經濟、政治、公務員制度改革等。南耀寧與同事在縝密的閱讀中進行分析報導,為許多大學圖書館及大使館提供了專業的中國研究資料。
這份工作南耀寧在香港做了10年,直到香港移交前局勢不穩,他在1994年連同期刊團隊搬到台灣的輔仁大學,繼續編撰到1998年才停刊。擁有博士學位的南耀寧留在輔仁大學從事中國文化研究與教學工作。期間聽聞新竹尖石缺神父,南耀寧便每周騎單車到尖石為居民主持彌撒。
尖石鄉的居民以泰雅族原住民為主,天性樂觀,與南耀寧的直率有幾分相似,幾年的相處,南耀寧和當地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2003年我面臨了選擇,我可以繼續留在輔大當教授,但我想為有痛苦的、辛苦的人做事情。」最終南耀寧決定搬到尖石擔任本堂神父,那年他55歲。
南耀寧俏皮地逗孩子玩,就像阿公疼愛孫子一樣。
部落孩子的神父阿公
山裡的居民多以砍竹或務農維生,週六、週日也沒有休息。許多孩子假日沒人陪伴,南耀寧所在的嘉樂天主堂就成了孩子的遊樂場。孩子或在外面空地跑跑跳跳,或是跟著南耀寧一起製作美味的法式點心,小小的廚房裡孩子圍繞在南耀寧身旁,當他的小助手。烘烤時間結束,香味四溢,孩子們坐在教堂門口一起享用,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南耀寧製作的道地法式點心,成為部落孩子最溫暖的陪伴。
偶爾遇到周末下雨,南耀寧便會在天主堂二樓放映影片給孩子看。有講述原住民故事的《賽德克.巴萊》,也有描繪奇幻冒險的《丁丁歷險記》。童年時的南耀寧最喜歡漫畫人物丁丁,常常會跟同學互相考驗每一集的場景、出場人物等。對丁丁的故事滾瓜爛熟的南耀寧,笑稱自己是丁丁的專家,常常題目還沒念完,他就已經講出答案。如今他也將這個陪伴他童年時光的卡通人物與尖石的孩子分享。正直、不畏惡勢力的丁丁,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也正是南耀寧對孩子們的期望,「成為良善的好人吧!」
採訪時幾位孩童跑來天主堂,孩子一見到南耀寧便很自然地依偎在他身旁撒嬌玩耍。南耀寧也就地取材,拿起雜誌,考考他們上頭的英文怎麼念,一個字、一個音節慢慢引導。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常裡,時而耐心教導、時而提醒孩子不能搗蛋,南耀寧像極了照顧孫子的阿公。
談起部落的孩子,南耀寧臉上滿是心疼。「他們很可愛,但是不容易的。」南耀寧說。我們看這些孩子不怕生,眼神充滿純真與好奇。但我們看不到的,是偏鄉家庭的經濟困難,父母自顧不暇無力教養。
許多後山居民以種植水蜜桃維生,今年夏天山上氣溫不夠冷,果樹提早開花,又被大雨打落花苞,居民幾乎沒有水蜜桃可以收成,收入成了問題。南耀寧明白這樣的情況會讓很多家庭付不出學費,所以他向朋友籌募經費,為經濟困難的家庭負擔學費。「沒有學費就不能讀書,不能讀書就沒有未來。」南耀寧憂心地說。
南耀寧收藏穿著唐裝的丁丁人偶,像是把自己喜愛的兩個元素:中華文化與漫畫人物,做了完美結合。
南神父上課囉!
偏鄉教育的現況經常是孩子學習興趣不高,碰到英文更是還沒嘗試就宣告放棄。南耀寧相信教育是孩子的未來,他總是告訴孩子,至少要念到高中畢業,將來才有機會去工廠上班,若可以上大學就更好。所以自2007年起他便與玉峰國小合作,每周三下午義務前往教授英文課及道理課。
當南耀寧走在學校,一路上每個孩子不分年級都蹦蹦跳跳地從教室跑出來和他打招呼。孩子的族語名字、家長是誰、有哪些兄弟姊妹,南耀寧通通一清二楚。十多年不間斷地替孩子們上課,幾乎尖石後山的孩子都曾是南耀寧的學生,甚至還有學生的孩子如今也成為南耀寧的學生。
上課鐘聲響起,南耀寧時而嚴肅的管秩序,時而慈祥引導。答對他直接口頭給予肯定;不敢開口的,南耀寧就一次次鼓勵孩子練習會話;就算答錯,他也是耐心提示孩子講出正確的句子。我們在教室後方看著南耀寧與孩子的互動,低年級的孩子上課難免坐不住而吵鬧,一堂40分鐘的課程,我們僅是旁觀就覺得好像老了幾歲,但南耀寧始終很有耐性。下課時還笑著說:「給低年級上課真的很不容易是吧!」語氣裡只有了然於心的淡定,絲毫沒有想放棄的不耐。
接在英文課後的,是南耀寧為孩子準備的聖經故事動畫。他因應故事的關聯性,有時帶入泰雅族的傳說,有時候則藉著影片裡的情節,提醒孩子做人為善的道理。看著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欣賞影片,與前一堂課的鬧哄哄截然不同,不論將來孩子的信仰為何,那顆勸人向善的種子,就在南耀寧的陪伴下種進孩子心裡。
南耀寧在尖石山區看著居民出生、離世,陪伴部落度過無數的喜樂與苦難。
山林裡的一家人
每週三玉峰國小的課程結束後,南耀寧便開車探視深山部落裡的居民。「右邊是大霸尖山,再來是雪山、泰崗、玉峰,前方山上有抬耀部落……」站在宇老觀景台上,南耀寧面著眼前層層疊疊的山巒,如數家珍的介紹尖石鄉的地理位置。宇老海拔1,400公尺、馬妹1,500公尺、抬耀1,300公尺,南耀寧就連海拔也都瞭若指掌,他開玩笑地說,整座山都是他管的,服務面積大,老鼠都比人還多。
後山交通不便,就連大眾運輸最遠也只能搭到前山的那羅,要深入後山就只能自己開車。我們坐在南耀寧開著的車上,感受他怡然自得的穿梭在山路間,過彎也不減速,一般人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南耀寧一小時就能抵達。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至少100公里的山路,他早期竟然都是騎腳踏車上山,為行動不便的教友送聖體,將上帝的祝福送到他們手中。
這些教友可能是中風坐輪椅、也可能是獨居在貨櫃屋中,他們或老、或病、或窮,南耀寧不單是因為他們無法上教堂作彌撒而來,更重要的是,前來探視,聊聊近況。南耀寧的關心讓部落長者知道自己不孤單,他們的苦痛有人理解,南耀寧一直與部落同在。
隨著南耀寧探視教友的一路上,小孩子看到南耀寧總是大老遠就「神父,神父」地喊著,還有的孩子會衝上前擁抱他,一邊撒嬌說自己很想他。每位居民都會停下腳步與南耀寧寒暄閒聊,南耀寧像是部落的大家長,逢人就問「好嗎?」,傾聽居民的近況,這不僅是打招呼,更是南耀寧一直期望的──每個人都好好的。
夜幕低垂,玉峰村的居民齊聚在一位教友家中,南耀寧每周三晚上都會在部落舉行家庭禮拜。大家一起唱詩歌、讀聖經,彌撒過後,南耀寧會與大家一起吃著屋主準備的家常菜。領取中華民國身分證的那天,南耀寧對居民說:「謝謝你們接受了我,讓我有機會和你們在一起。」南耀寧與尖石居民一起分享喜樂,也一起分擔痛苦;尖石成為南耀寧的家,而他也成為居民心中那股沉靜而強大的支持力量。
南耀寧開著車穿梭在山林間,不論成人、孩童,他都停下來關心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