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名人座談 海外採訪講座 走過45周年影像特展
影像,一種直擊人心的傳播媒介。它的美,美在真實,美在刻劃歷史印記。
《光華》走過45個春秋,歷經不同時代的變遷。回顧前塵,有政治的更迭,有地景的演進,但不變的是,永遠寓含著寶島台灣,溫潤飽滿的暖暖人情。從台灣看世界,讓世界愛上台灣。
《光華》45周年影像展,2020年10月6日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百年歷史建築——紅樓展出,為期兩個月,用影像和文字,記錄下半世紀以來的台灣演進軌跡。緊接著的海外採訪講座,邀請了外交部前駐外大使李宗儒、國際知名攝影家沈昭良、《看見印尼》作家李東明,於該校大禮堂與1,500餘名學子,分享人生歷練中的不同視野,並在學生代表的提問中,激盪出跨文化之反思,與面向未來挑戰之自信。
真實影像,歷史註腳
用影像書寫歷史,《光華》做到了。台北科技大學副校長楊重光與外交部國際傳播司司長陳銘政,於致詞時分別就影像展於紅樓展出之歷史性意義,以及《光華》與台灣外交事務的淵源,作了精采的分享。現場來賓包括有外交部總領事馬鍾麟、北科大學務長張仁家、圖資長吳建文等,讓此次開幕式圓滿順利。
接著在《光華》總編輯陳亮君的導覽下,呈現出《光華》由誕生至今的階段性演進。從1977年8月刊封面,刊載了當時總統嚴家淦受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哈立德的邀請,飛抵沙國吉達港時的歷史珍貴畫面,到六大採訪面向的時代連結。走向二樓的樓梯間一路延伸,分別看見金馬五十、解嚴開放、環保議題,甚至是1970年代台灣獲得青棒、青少棒、少棒三冠王的精采報導回顧,以及近年來包括日本、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地的海外採訪事蹟,突顯《光華》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在地性與宏觀性。
而在海外採訪講座前,總領事馬鍾麟致詞時介紹《光華》是宣揚台灣軟實力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拓展國際視野及外語學習的良好素材。《光華》總編輯陳亮君則以「採訪視角」的轉換為題,分別帶入前駐外大使李宗儒、《看見印尼》作者李東明及攝影家沈昭良的親身經歷,充分展現海外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和多元文化的採訪體驗,讓1,500名與會者看見台灣在國際社會多元參與的成果。以下節錄與談人的精采內容分享:
沈昭良:內化視野,表現張力
《STAGE》豔麗斑爛的色彩,一瞬間,擄獲觀眾的注意力。沈昭良用鏡頭,精準明確地表述不同的主題概念。對應黑白的《台灣綜藝團》影像,活脫脫就是台灣時代變遷的寫照。鄉土的妝扮,紛擾的場景,彷彿置身在熱鬧的酬神廟會中,鮮活地呈現出台灣民俗活動的生命力。暱稱「變形金剛」的《STAGE》,用強大的機動性,承載中西合璧的多樣功能。結合聲光科技效果,在田野水澗間,甚至是「墓阿埔」前,都能盡情嘶喊搖滾。
在《築地魚市場》的寫實影像中,對應到台灣的《南方澳》,不同的場域,卻透析出相同的大魚入港氛圍。海天交際的魚肚白裡,晨曦氤氳,手持長刃的人影,在一字排開的鮪魚陣仗中梭巡,彰顯出肅穆的殺氣。糶手(魚貨拍賣官)賣力嘶吼的喊價,對比眾多買家專注的犀利鷹眼,延續世紀的草根霸氣,天天在魚獲拍賣市場中上演,透著魚腥氣的場景,張力十足的令人動容。
《玉蘭花》,一條分工細膩的台灣特有產業鏈。半夜時分,花海裡點點移動的眾多星光,是採花人夜夜點燃的頭燈,忙碌地為生計奔波。遊走在街頭的賣花人,無論是穿梭在車陣中,還是在廟口、捷運站等人潮洶湧的地點,常年累月在風吹日曬中,一個托盤,幾片荷葉,用濕毛巾覆蓋的嬌嫩白玉,悄然傳遞著屬於台灣鄉土味的社會現象。
《光華》走過45個春秋,歷經不同時代的變遷。回顧前塵,有政治的更迭,有地景的演進,但不變的是,永遠寓含著寶島台灣,溫潤飽滿的暖暖人情。從台灣看世界,讓世界愛上台灣。
《光華》45周年影像展,2020年10月6日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百年歷史建築——紅樓展出,為期兩個月,用影像和文字,記錄下半世紀以來的台灣演進軌跡。緊接著的海外採訪講座,邀請了外交部前駐外大使李宗儒、國際知名攝影家沈昭良、《看見印尼》作家李東明,於該校大禮堂與1,500餘名學子,分享人生歷練中的不同視野,並在學生代表的提問中,激盪出跨文化之反思,與面向未來挑戰之自信。
真實影像,歷史註腳
用影像書寫歷史,《光華》做到了。台北科技大學副校長楊重光與外交部國際傳播司司長陳銘政,於致詞時分別就影像展於紅樓展出之歷史性意義,以及《光華》與台灣外交事務的淵源,作了精采的分享。現場來賓包括有外交部總領事馬鍾麟、北科大學務長張仁家、圖資長吳建文等,讓此次開幕式圓滿順利。
接著在《光華》總編輯陳亮君的導覽下,呈現出《光華》由誕生至今的階段性演進。從1977年8月刊封面,刊載了當時總統嚴家淦受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哈立德的邀請,飛抵沙國吉達港時的歷史珍貴畫面,到六大採訪面向的時代連結。走向二樓的樓梯間一路延伸,分別看見金馬五十、解嚴開放、環保議題,甚至是1970年代台灣獲得青棒、青少棒、少棒三冠王的精采報導回顧,以及近年來包括日本、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地的海外採訪事蹟,突顯《光華》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在地性與宏觀性。
而在海外採訪講座前,總領事馬鍾麟致詞時介紹《光華》是宣揚台灣軟實力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拓展國際視野及外語學習的良好素材。《光華》總編輯陳亮君則以「採訪視角」的轉換為題,分別帶入前駐外大使李宗儒、《看見印尼》作者李東明及攝影家沈昭良的親身經歷,充分展現海外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和多元文化的採訪體驗,讓1,500名與會者看見台灣在國際社會多元參與的成果。以下節錄與談人的精采內容分享:
沈昭良:內化視野,表現張力
《STAGE》豔麗斑爛的色彩,一瞬間,擄獲觀眾的注意力。沈昭良用鏡頭,精準明確地表述不同的主題概念。對應黑白的《台灣綜藝團》影像,活脫脫就是台灣時代變遷的寫照。鄉土的妝扮,紛擾的場景,彷彿置身在熱鬧的酬神廟會中,鮮活地呈現出台灣民俗活動的生命力。暱稱「變形金剛」的《STAGE》,用強大的機動性,承載中西合璧的多樣功能。結合聲光科技效果,在田野水澗間,甚至是「墓阿埔」前,都能盡情嘶喊搖滾。
在《築地魚市場》的寫實影像中,對應到台灣的《南方澳》,不同的場域,卻透析出相同的大魚入港氛圍。海天交際的魚肚白裡,晨曦氤氳,手持長刃的人影,在一字排開的鮪魚陣仗中梭巡,彰顯出肅穆的殺氣。糶手(魚貨拍賣官)賣力嘶吼的喊價,對比眾多買家專注的犀利鷹眼,延續世紀的草根霸氣,天天在魚獲拍賣市場中上演,透著魚腥氣的場景,張力十足的令人動容。
《玉蘭花》,一條分工細膩的台灣特有產業鏈。半夜時分,花海裡點點移動的眾多星光,是採花人夜夜點燃的頭燈,忙碌地為生計奔波。遊走在街頭的賣花人,無論是穿梭在車陣中,還是在廟口、捷運站等人潮洶湧的地點,常年累月在風吹日曬中,一個托盤,幾片荷葉,用濕毛巾覆蓋的嬌嫩白玉,悄然傳遞著屬於台灣鄉土味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