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即興 第21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古名伸
時光挫、光陰過,人生舞台,幕起又幕落。星圖撒落,漫天交錯,驀然回首,了然於胸,在「接觸即興」中,頓悟上心頭。
古名伸,一位立志不下舞台的專業舞者和編舞者,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系碩士,歷經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舞蹈學院院長等職,致力培育後進。
1993年成立「古舞團」,從事現代舞的創作及發表,演出足跡遍及台灣、香港、美國、澳洲、法國、英國及中國大陸等地。多年來積極推廣即興及「接觸即興」的舞蹈方式與觀念,是台灣唯一以「接觸即興」形式表演的專業藝術團體。
創辦「i·dance Taipei」國際愛跳舞即興節,定期與香港、韓國和日本舞者相互交流,透過「接觸即興」,讓台灣與世界接軌,奠定台灣在亞洲地區「接觸即興」舞蹈領域的重要地位。
跨域探索的驚喜
「又只見那,兩旁羅漢,塑得來有些儍角,一個兒抱膝抒懷,口兒裡念著我,有誰人肯娶我這年老婆婆。」用紅布蒙著雙眼的古名伸,手持拂塵,赤足迴旋舞動,優美的線條,停落在粗厚的木框邊,斜倚著頭,悠然唱出〈思凡〉破碎的段落。另一頭李小平滿面驚惶,像一陣疾風,猛然大步奔上前來,卻無視於古名伸的存在。兩人如天際的流星般,在平行的軌道上,瞬間擦肩交會而過。「〈星圖〉是我和李小平導演歷經三年硺磨,嘗試新的表演型態。」兩位國家文藝獎得主聯手,融合舞蹈與戲劇,利用各自的專長,再創巔峰。
「舞蹈可以和其他藝術,毫無違和地接軌。」托爾斯泰在《藝術論》裡,把藝術由外向內剖析,又由內向外探索,反覆驗證藝術的真諦。古名伸也從不停止這種修行,「舞蹈是自律和覺察的道路。」一位舞者所展現的,不僅是令人目眩神迷的動作,更是其間綿綿流瀉而出的深層思想與意涵。
從一個說不清楚完整句子的小女孩開始,古名伸常常請家人幫她繫上蝴蝶結,穿著小洋裝,靈活地舞動肢體,舉手投足間,表情十足。「跳舞好像是我的本能。」正統科班出身的古名伸,一路由當時北部唯一有舞蹈科的華岡藝校,保送進當時全台唯一有舞蹈系的文化大學,兩度出國留學,最後回國任教。在前輩的啟迪下,走上即興與「接觸即興」的不歸路,永不停歇地探索無止盡的肢體語彙。
身體從來不說謊
「其實跳舞的人,多半用身體思考事情。」用最直接的感受,去和環境互動。「我在五歲時,最困惑的事情,是無法了解什麼是『我』。」小小年紀的古名伸就開始思索,為什麼人和人之間,無法直接體會和交換感受。她天真地想要衝過那道無法觸及的隔閡,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與落空。這個「我」的追逐,是古名伸至今仍在追求解答的迷思。
「直到『接觸即興』,才真正了解,其實人和人之間,是可以有連結互動的。」古名伸回憶起1988年參加「美國舞蹈節」時,首次體會「接觸即興」時的感受。「那是一種讓人出神的無形能量。」在音樂的催化下,有一道電流,透過皮膚接觸傳導,感受肌肉在旋轉捲曲間,彼此牽引傾聽。像是宇宙的運作,沒有間斷,沒有終止。「原來心靈和身體的距離,只有咫尺之遙。」兩年後,古名伸帶著這股身體無法忘卻的記憶,再度赴美,追求讓她震撼的能量。
「動作的感受,是我對舞蹈的中心思想。」排練室裡,古舞團中好幾位擁有碩博士學位的舞者,正兩兩一組地暖身拉筋,用「接觸即興」的方式,了解彼此身體的狀況。「『接觸即興』在當時不算主流,但是現在卻是習舞者必要的訓練。」古名伸坐在一旁,銳利的眼神,關注著在排練室橡膠墊上翻滾纏繞的團員們。緊密貼合的肌膚,是長期默契的體現;毫無拘束的放鬆失衡,把身體完全交給夥伴;順勢的承接,是相互信賴和承擔;在翻轉交疊間,感受骨骼排列的轉換,以及彼此支撐的力量。訊息像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連結彼此的感應,透過深度的身體對話,毫無隔閡地不斷傳遞。
古名伸,一位立志不下舞台的專業舞者和編舞者,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系碩士,歷經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舞蹈學院院長等職,致力培育後進。
1993年成立「古舞團」,從事現代舞的創作及發表,演出足跡遍及台灣、香港、美國、澳洲、法國、英國及中國大陸等地。多年來積極推廣即興及「接觸即興」的舞蹈方式與觀念,是台灣唯一以「接觸即興」形式表演的專業藝術團體。
創辦「i·dance Taipei」國際愛跳舞即興節,定期與香港、韓國和日本舞者相互交流,透過「接觸即興」,讓台灣與世界接軌,奠定台灣在亞洲地區「接觸即興」舞蹈領域的重要地位。
第21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古名伸
跨域探索的驚喜
「又只見那,兩旁羅漢,塑得來有些儍角,一個兒抱膝抒懷,口兒裡念著我,有誰人肯娶我這年老婆婆。」用紅布蒙著雙眼的古名伸,手持拂塵,赤足迴旋舞動,優美的線條,停落在粗厚的木框邊,斜倚著頭,悠然唱出〈思凡〉破碎的段落。另一頭李小平滿面驚惶,像一陣疾風,猛然大步奔上前來,卻無視於古名伸的存在。兩人如天際的流星般,在平行的軌道上,瞬間擦肩交會而過。「〈星圖〉是我和李小平導演歷經三年硺磨,嘗試新的表演型態。」兩位國家文藝獎得主聯手,融合舞蹈與戲劇,利用各自的專長,再創巔峰。
「舞蹈可以和其他藝術,毫無違和地接軌。」托爾斯泰在《藝術論》裡,把藝術由外向內剖析,又由內向外探索,反覆驗證藝術的真諦。古名伸也從不停止這種修行,「舞蹈是自律和覺察的道路。」一位舞者所展現的,不僅是令人目眩神迷的動作,更是其間綿綿流瀉而出的深層思想與意涵。
從一個說不清楚完整句子的小女孩開始,古名伸常常請家人幫她繫上蝴蝶結,穿著小洋裝,靈活地舞動肢體,舉手投足間,表情十足。「跳舞好像是我的本能。」正統科班出身的古名伸,一路由當時北部唯一有舞蹈科的華岡藝校,保送進當時全台唯一有舞蹈系的文化大學,兩度出國留學,最後回國任教。在前輩的啟迪下,走上即興與「接觸即興」的不歸路,永不停歇地探索無止盡的肢體語彙。
古舞團成員,用「接觸即興」的方式,進行暖身。
身體從來不說謊
「其實跳舞的人,多半用身體思考事情。」用最直接的感受,去和環境互動。「我在五歲時,最困惑的事情,是無法了解什麼是『我』。」小小年紀的古名伸就開始思索,為什麼人和人之間,無法直接體會和交換感受。她天真地想要衝過那道無法觸及的隔閡,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與落空。這個「我」的追逐,是古名伸至今仍在追求解答的迷思。
「直到『接觸即興』,才真正了解,其實人和人之間,是可以有連結互動的。」古名伸回憶起1988年參加「美國舞蹈節」時,首次體會「接觸即興」時的感受。「那是一種讓人出神的無形能量。」在音樂的催化下,有一道電流,透過皮膚接觸傳導,感受肌肉在旋轉捲曲間,彼此牽引傾聽。像是宇宙的運作,沒有間斷,沒有終止。「原來心靈和身體的距離,只有咫尺之遙。」兩年後,古名伸帶著這股身體無法忘卻的記憶,再度赴美,追求讓她震撼的能量。
「動作的感受,是我對舞蹈的中心思想。」排練室裡,古舞團中好幾位擁有碩博士學位的舞者,正兩兩一組地暖身拉筋,用「接觸即興」的方式,了解彼此身體的狀況。「『接觸即興』在當時不算主流,但是現在卻是習舞者必要的訓練。」古名伸坐在一旁,銳利的眼神,關注著在排練室橡膠墊上翻滾纏繞的團員們。緊密貼合的肌膚,是長期默契的體現;毫無拘束的放鬆失衡,把身體完全交給夥伴;順勢的承接,是相互信賴和承擔;在翻轉交疊間,感受骨骼排列的轉換,以及彼此支撐的力量。訊息像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連結彼此的感應,透過深度的身體對話,毫無隔閡地不斷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