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野生動物重返山林 野灣野生動物醫院
一隻隻受傷的動物,觸動了一群野生動物工作者的心。他們不忍東部的救傷資源匱乏,野生動物受了傷,只能費時送到南部或西部,往往錯過救援的黃金時刻。為此,他們在2017年成立「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全台奔走倡議,集合群眾募資的支持,2020年在台東池上成立東部第一座非營利的野生動物救傷暨復健中心。野灣至今救援超過140隻動物,小到蝙蝠,大至黑熊、野豬,讓野生動物回家,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框啷框啷」籠子裡傳來大型動物撞擊鐵籠的聲響,保育員俐落地用吹箭射出麻醉針,幾分鐘後規律而平靜的呼吸聲傳出,保育員抬出一隻25公斤的野豬。牠是前幾天中了套索陷阱的野豬,因為傷勢嚴重只好截肢,到訪這天正好目睹牠清創換藥。手術台上,獸醫師們替野豬戴上麻醉面罩,接上生理監視器,為牠處理傷口,現場屏氣凝神。
手術結束,保育員把野豬抬回籠舍,在一旁靜靜觀察,等待牠甦醒,確定牠恢復意識,大夥這才鬆了口氣。像這樣的救傷工作,三天兩頭就在此處搬演,這裡是位於台東池上的野灣野生動物醫院。
為野生動物請命
2015年底某日一早,當時在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擔任獸醫的綦孟柔,接到了台東縣政府來電:一隻被流浪犬咬的全身是傷的山羌奄奄一息,但沒有人力將牠送到屏東。可是一早收容中心的工作才剛開始,綦孟柔只能請對方先找就近的獸醫院處理;不料,下午對方再次來電,實在找不到能醫治的地方。匆忙結束工作,綦孟柔和同事趕往台東,接到山羌再回到屏東的手術室時已是半夜,山羌只剩微弱、隨時會停的心跳,最後只能讓牠在麻醉中安樂死。
山羌的死,觸動了綦孟柔,她驚覺東部的野生動物救傷資源是何等不足。花東幅員廣闊、地形狹長,從南到北200多公里的距離,卻沒有一間收治野生動物的急救站,受傷的動物只能送往南部或西部。費時的車程與移動時的驚擾,除延誤救治,也徒增動物的痛苦。於是綦孟柔動念要在東部建置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她找了獸醫師江宜倫等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一起為野生動物請命。
當時還有正職工作的她們,一有空就全台跑,到處演講倡議,讓大家了解野生動物正面臨的困境。經過三年的奔走籌備,終於透過群眾募資籌得建置經費,野灣承租台糖牧野度假村的一棟空屋進行整修,讓東部唯一的野生動物救傷暨復健中心在2020年8月正式運作。
人與野生動物的距離
多數人對動物的認識,大抵就是貓狗、兔子等寵物,再者就是擬人化的卡通動物,對動物的想像存在著可愛、易親近的粉紅泡泡。大眾鮮少注意到在自然裡維持生態平衡的野生動物,導致野生動物與人們的距離,十分遙遠。但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綦孟柔對外界宣導時,總不忘提醒民眾留心觀察,城市綠地可能就有鳳頭蒼鷹或領角鴞;或是近郊登山步道旁的洞窟,可能就是穿山甲的洞穴。
經濟的開發,使得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從事野生動物救傷工作多年,綦孟柔觀察到野生動物遭遇的傷害,大多都與人類直接或間接相關。例如棲地因道路開發而破碎,動物為了遷徙遭遇路殺;或是被流浪犬攻擊的山羌,有時甚至一屍兩命;更不用提被套索、捕獸夾等陷阱損害肢體的動物。
保育員廖朝盛分享,野灣最近收到一隻誤闖苦瓜網的大冠鷲,為了掙脫奮力振翅,導致飛羽斷裂影響飛行能力,使牠在野外的生存產生問題。目前野灣打算幫牠找合適的義羽來接上,若行不通就只能等自然換羽,照養的時間可能就以年為單位。
另一隻被民眾撿去養的大冠鷲就沒那麼幸運了,被養在狹小的鳥籠裡,翅膀都被插斷;且民眾不熟悉牠的習性,胡亂以蚵仔餵食,甚至放任海鮮在裏頭長蛆發臭。養了兩周被送到野灣時,獸醫師發現牠有骨折問題,推測就是因為骨折飛不了,才被撿到。但拖了太久關節早已硬化,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失去飛行能力回不了野外,只能忍痛將牠安樂死。「如果兩週前就送來,結果就會不一樣了。」綦孟柔心痛地說。
類似案例多不勝數,綦孟柔建議,遇到野生動物時先遠遠觀察,切莫輕舉妄動;如果確定動物落難,也不要撿回家飼養,撥打1999轉知相關單位,才是比較好的做法。畢竟每種動物的習性都不同,民眾若給了不合適的籠舍、飲食等,都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傷害。人們一時的關愛反對牠們的生存造成阻礙,恐怕不是大家樂見的。
「框啷框啷」籠子裡傳來大型動物撞擊鐵籠的聲響,保育員俐落地用吹箭射出麻醉針,幾分鐘後規律而平靜的呼吸聲傳出,保育員抬出一隻25公斤的野豬。牠是前幾天中了套索陷阱的野豬,因為傷勢嚴重只好截肢,到訪這天正好目睹牠清創換藥。手術台上,獸醫師們替野豬戴上麻醉面罩,接上生理監視器,為牠處理傷口,現場屏氣凝神。
手術結束,保育員把野豬抬回籠舍,在一旁靜靜觀察,等待牠甦醒,確定牠恢復意識,大夥這才鬆了口氣。像這樣的救傷工作,三天兩頭就在此處搬演,這裡是位於台東池上的野灣野生動物醫院。
為野生動物請命
2015年底某日一早,當時在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擔任獸醫的綦孟柔,接到了台東縣政府來電:一隻被流浪犬咬的全身是傷的山羌奄奄一息,但沒有人力將牠送到屏東。可是一早收容中心的工作才剛開始,綦孟柔只能請對方先找就近的獸醫院處理;不料,下午對方再次來電,實在找不到能醫治的地方。匆忙結束工作,綦孟柔和同事趕往台東,接到山羌再回到屏東的手術室時已是半夜,山羌只剩微弱、隨時會停的心跳,最後只能讓牠在麻醉中安樂死。
山羌的死,觸動了綦孟柔,她驚覺東部的野生動物救傷資源是何等不足。花東幅員廣闊、地形狹長,從南到北200多公里的距離,卻沒有一間收治野生動物的急救站,受傷的動物只能送往南部或西部。費時的車程與移動時的驚擾,除延誤救治,也徒增動物的痛苦。於是綦孟柔動念要在東部建置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她找了獸醫師江宜倫等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一起為野生動物請命。
當時還有正職工作的她們,一有空就全台跑,到處演講倡議,讓大家了解野生動物正面臨的困境。經過三年的奔走籌備,終於透過群眾募資籌得建置經費,野灣承租台糖牧野度假村的一棟空屋進行整修,讓東部唯一的野生動物救傷暨復健中心在2020年8月正式運作。
江宜倫悉心替野豬清理傷口、做檢查。看著截肢處的肉芽,想像牠被套索困住時的痛苦與驚慌,令人不捨。
人與野生動物的距離
多數人對動物的認識,大抵就是貓狗、兔子等寵物,再者就是擬人化的卡通動物,對動物的想像存在著可愛、易親近的粉紅泡泡。大眾鮮少注意到在自然裡維持生態平衡的野生動物,導致野生動物與人們的距離,十分遙遠。但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綦孟柔對外界宣導時,總不忘提醒民眾留心觀察,城市綠地可能就有鳳頭蒼鷹或領角鴞;或是近郊登山步道旁的洞窟,可能就是穿山甲的洞穴。
經濟的開發,使得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從事野生動物救傷工作多年,綦孟柔觀察到野生動物遭遇的傷害,大多都與人類直接或間接相關。例如棲地因道路開發而破碎,動物為了遷徙遭遇路殺;或是被流浪犬攻擊的山羌,有時甚至一屍兩命;更不用提被套索、捕獸夾等陷阱損害肢體的動物。
保育員廖朝盛分享,野灣最近收到一隻誤闖苦瓜網的大冠鷲,為了掙脫奮力振翅,導致飛羽斷裂影響飛行能力,使牠在野外的生存產生問題。目前野灣打算幫牠找合適的義羽來接上,若行不通就只能等自然換羽,照養的時間可能就以年為單位。
另一隻被民眾撿去養的大冠鷲就沒那麼幸運了,被養在狹小的鳥籠裡,翅膀都被插斷;且民眾不熟悉牠的習性,胡亂以蚵仔餵食,甚至放任海鮮在裏頭長蛆發臭。養了兩周被送到野灣時,獸醫師發現牠有骨折問題,推測就是因為骨折飛不了,才被撿到。但拖了太久關節早已硬化,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失去飛行能力回不了野外,只能忍痛將牠安樂死。「如果兩週前就送來,結果就會不一樣了。」綦孟柔心痛地說。
類似案例多不勝數,綦孟柔建議,遇到野生動物時先遠遠觀察,切莫輕舉妄動;如果確定動物落難,也不要撿回家飼養,撥打1999轉知相關單位,才是比較好的做法。畢竟每種動物的習性都不同,民眾若給了不合適的籠舍、飲食等,都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傷害。人們一時的關愛反對牠們的生存造成阻礙,恐怕不是大家樂見的。
野灣每天準備新鮮食材,悉心照顧每隻受傷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