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太平山的N種方式 鐵路、古道、溫泉一次滿足

位於宜蘭的太平山森林遊樂區,過去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蹦蹦車曾經馳騁於這片山林。100多公里的森林鐵道,不只將珍貴的紅檜、扁柏運下山,也把博物學家帶進山裡,探究太平山的豐富生態。如今太平山轉型為森林遊樂區,可以搭乘蹦蹦車感受林業風華,走訪步道的運材軌跡;海拔的變化也帶來豐富林相,雲海、溫泉、四季風景……,太平山的美,讀了千遍也不厭倦。

「叭!」不遠處的綠色山林裡出現一抹亮黃,蹦蹦車從山裡駛進太平山車站,遊客們引頸期盼,魚貫地上了車,即使大家都戴著口罩,仍掩不住興奮的神情。「噹噹噹」,清透的銅鈴聲響,代表著發車的訊息,蹦蹦車緩緩啟動。

位於宜蘭的太平山森林遊樂區,過去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蹦蹦車曾經馳騁於這片山林。

乘著蹦蹦車入山趣
真正名稱為山地運材機關車的蹦蹦車,是過去太平山林場運輸木材的機具。工人伐下原木後,集材到台車上,再由機關車牽引運送。「蹦蹦車」這別名其實是狀聲詞,由來有兩種,一是過去的運材台車是用木頭製成,而山間軌道的鋪設不像平地平整,所以行駛時車廂彼此碰撞,發出「蹦蹦蹦」的聲響;另一個說法是,柴油機關車的煙囪冒煙時,煙蓋會上下開開闔闔,發出蹦蹦蹦的聲音,因而得名。
坐在全台唯一的高山蹦蹦車上,沿著山腹蜿蜒前行,享受群山環繞。開放式的車廂沒有窗戶,空氣裡滿滿的芬多精,像是徜徉在山林中。蹦蹦車行駛在近2,000公尺的海拔高度,經常是雲霧繚繞,增添靜謐氛圍;天晴時,藍天白雲,遠方的山稜一覽無遺,如果運氣好,甚至還有機會遇到雲海。
太平山林場始於1914年日治時期,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營林局在進行自然資源調查時,發現太平山豐富的檜木,啟動了太平山的伐木事業。為運送木材,整個太平山區總共鋪設了16線的運材軌道,總長度100多公里,令人不禁想像整個山區不時傳來蹦蹦車的聲響,處處是林場繁華的痕跡。隨著1970年代太平山的伐木事業進入尾聲,當時的林務局蘭陽林區管理處(現稱羅東林區管理處)著手規劃將林場轉型為森林遊樂區。1981年伐木事業停止,蹦蹦車也全面停駛。
經過幾年的整備,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在1983年對外營運。為讓遊客能動態感受林場歷史,林管處歷經四年的修復,在1991年復駛了茂興線的蹦蹦車,行駛路線為太平山車站到茂興車站。全長三公里的茂興線,沿途除了壯麗山景,還有鐵橋、巍峨樹木等,蹦蹦車亮眼的黃色車身,行駛在紅色鐵橋上,畫面迷人亮眼。約莫半小時的車程,遊客不時發出驚呼,每個景色拍起來都美麗,教人捨不得放下相機。

林場子弟吳永華認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保留了運材鐵道的列車、竹林車站、貯木池等,歡迎大家來深入了解羅東這塊土地的故事。

漫步古道,細數林場風華
搭乘蹦蹦車在茂興站下車後,便抵茂興懷舊步道,羅東林管處護管員賴伯書表示,過去林場不只伐木,同時也造林,當時種植的樹種以柳杉為主,紅檜、扁柏為輔。漫遊在步道裡,可以見到筆直的柳杉、有苔蘚附生的檜木、伐木留下的巨大樹頭長出滿滿蕨類等,一旁的山谷還有成片的台灣赤楊,將綠意盡收眼底。長1.1公里的主幹線是以前的山地軌道行駛路線,沿途不時會看見舊軌道,有的已頹圮,不堪行走;也有的軌道裡長滿各種植物,成了一方生機,林管處刻意保留這些林業軌跡,讓它們訴說舊時光的記憶。
同樣是闢建自舊時的山地軌道,原本屬於見晴線的見晴懷古步道,則有著不一樣的景致。
全長900公尺的見晴懷古步道,來回約一小時的路程,卻能欣賞多變風景。200公尺處視野開闊,可遠眺山景、俯瞰蘭陽平原,尤其在雨後放晴之際,視線格外清晰,遠處的雪山山脈、品田山、大霸尖山等,將這些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聖稜線一覽無遺。
海拔1,900公尺的見晴懷古步道,午後經常是霧氣濃厚,古時旅人因久陷白茫茫的迷霧中,而湧起渴望見晴的心情,成為「見晴」這地名的由來。步道沿途除了有舊時的軌道,還保留了變換鐵路軌道的轉轍器,為林業風華留下印記。而其中最吸引旅人駐足的,是兩段蜿蜒在檜木橋上的鐵道,斑駁的木頭上布滿青苔,以及小小蕨葉作為點綴,當霧氣升起,望向兩旁的檜木林,時光好似在此緩緩流動,前方看不到盡頭的路彷彿成了仙境,為步道增添神祕的氛圍。如此絕美的景致,使得見晴懷古步道成為CNN報導的全球最美28條小徑之一。

除了蹦蹦車,太平山早年也利用高空索道運輸木材。(外交部資料照片)

博物學家的桃色之夢
對多數人而言,太平山的森林鐵路是步道中的美景、林業發展的象徵,但對自然史研究者吳永華而言,森林鐵路不僅將木材運下山,也把博物學家帶入山裡逐夢,為太平山增添許多浪漫。
1914年日治時期的政府入太平山開採,太平山的生物採集研究也就此開展。吳永華表示,交通會影響採集的難度,早期要上太平山只能步行,但太平山豐富且充滿未知的自然環境,仍吸引許多學者絡繹不絕。例如,台灣昆蟲學研究的先驅素木得一,就在1923年來到太平山,他從台北翻越草嶺古道,接著搭火車到宜蘭,再背著採集裝備沿著蘭陽溪畔步行到太平山。此趟雖然艱辛,但也捕獲了許多新種,像是太平山蠍蛉、太平蚜蠅、台灣半掩耳螽等,為太平山的昆蟲採集帶來豐碩成果。
而在1926年太平山到羅東竹林車站的火車開放載客後,太平山更成了學術研究及觀光的熱門景點。吳永華表示,知名的博物學者鹿野忠雄,就是在那一年搭乘森林鐵路去到太平山區,與台灣特有種的曙鳳蝶相遇,為當時還是高中生的鹿野忠雄,開啟了台灣深山之旅的美好扉頁。
「最初在太平山俱樂部與神代谷之間的森林裡看到曙鳳蝶時,以為在作夢。當牠從綠林中以『桃色之夢』的身影飛出時,那真是台灣昆蟲景觀中絕不能錯過的一幕。」
鹿野忠雄用文字寫下心中的感動,他這番生動的描述,使得曙鳳蝶的桃色身影,至今仍是許多登山者追尋的目標。

走在見晴懷古步道,看著滿是綠意的舊鐵路,別有一番生機。

珍貴的金黃色森林
前人採集的發現,掀開了太平山物種的面紗,讓太平山櫻花、巴氏鐵線蓮、寬尾鳳蝶等台灣特有種,得以登上世界物種的舞台;而博物學家所留下的珍貴文字,也成為後人的追求。像是曾擔任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部長的森林學家金平亮三,就在《臺灣樹木誌》中紀載了冰河孑遺植物台灣山毛櫸的分布,引起學者們數十年尋覓。
賴伯書表示,當時文獻上記載的山毛櫸位置有些出入,所以遍尋不著,直到20多年前林務局在例行的林相調查時,空拍到正在黃葉期的山毛櫸,才終於找到這一片位於太平山翠峰湖附近、1,100公頃的山毛櫸天然林。林務局隨即展開後續的研究調查,並整建一條台灣山毛櫸步道,讓民眾得以近距離欣賞。
屬於水青岡屬的台灣山毛櫸在冰河時期從高緯度地區遷徙到台灣,隨著地球升溫,冰河退去,山毛櫸的棲地也從300公尺,一路上移到1,800多公尺的山稜線上,並演化為台灣特有種。「台灣是山毛櫸在地球分布的最南端」,羅東林管處育樂課陳冠瑋表示,台灣山毛櫸的結實率低,約五年才有一次落種的豐年,加上棲地底部是箭竹林,幼苗生長不易,台灣山毛櫸已在不利環境生長,若氣候持續暖化,退無可退的山毛櫸就可能被其他優勢物種演替。所以台灣山毛櫸已成為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的四種台灣珍稀植物之一,羅東林管處也嘗試移地落種,開拓台灣山毛櫸的棲地。

步道眾多的太平山,四季皆有不同風情,吸引旅客一再回遊。

走進山中閱讀森林
森林遊樂區作為民眾親近山林的管道,賴伯書表示,森林不只有樹,可以看的東西比想像中還多。以台灣山毛櫸步道為例,全長3.8公里,前半段的步道是沿著舊時山地軌道鋪設,平穩好走,可以欣賞地質岩石、林場時期的工寮,還有各式各樣的植物。
全球僅1%森林屬於霧林帶,太平山也涵納其中,東北季風帶來豐沛水氣,加上海拔高,使得山區雲霧繚繞,因而有台灣紅檜、台灣扁柏、台灣杉等台灣特有種在此生長。而霧林地的潮濕,也孕育了能涵留森林水分的苔蘚植物,如泥炭苔等,成為水土保持的重要角色。賴伯書提醒,走步道時,不要只為了終點的山毛櫸而悶著頭前進,沿途還有結了水滴的蜘蛛網、色彩層次豐富的苔原等,只要留心觀察,步道裡隨處都是驚喜。
陳冠瑋表示,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步道眾多,加上四季都有不同景致,因此民眾的重遊率非常高。四月賞高山杜鵑、五月有像串串鈴鐺的毛地黃等,太平山莊中央階梯旁的紫葉槭天生紅葉,觀賞期長,四月到十月都有楓紅可看。而秋天有金黃色的台灣山毛櫸,冬天到鳩之澤泡全台唯一的寶藍色溫泉,體驗地熱煮蛋的樂趣等,太平山的萬千樣貌,值得細細品味。

同場加映:探險的起點──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早年的林場歲月,帶動了羅東的繁華,羅東林場雖是原木運輸的終點,但卻是多數人探險的起點。太平山的伐木事業結束後,羅東林場轉型為林業文化園區,保留了貯木池、竹林車站、森林鐵路的軌道、火車等。
當年的日式宿舍,如今成為可以品茶的書屋、展示館,展示林木種子、木頭文創等,木造建築的芬芳,讓林業足跡更貼近民眾。而貯木池裡的檜木成為水鳥的家,是個適合散步的生態棲地。走完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再走一趟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更能完整感受林業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