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眾生相 從《朝聖台灣》望見信仰的生命力

俗諺說:「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每年農曆三月開始,台灣的媽祖廟就更顯熱鬧,尤其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總吸引大批民眾跟著媽祖徒步前行,帶來一股安定的精神力量。

而出生屏東東港、被民俗研究學者稱為「神明欽點的攝影師」陳逸宏,自1990年參加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後,便與媽祖結下緣分,此後30多年來,他帶著對信仰力量的好奇及專業的攝影技巧,記錄下台灣廟會祭典,並在去(2021)年集結出版《朝聖台灣》。

在陳逸宏眼中,廟宇慶典集結了藝術與美學,他想用鏡頭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地方文化裡的生命力。

本期《光華》,將透過陳逸宏的鏡頭,看見台灣民間信仰裡,珍貴而美麗的人文風景。
三月天的一個周末,新北市的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朝聖台灣──台灣人的信仰記憶」講座,邀請自由攝影工作者陳逸宏擔任講師,帶著民眾深入了解台灣人的信仰生活。他在自己的臉書上寫著:「不斷電連講約五小時解鎖。」因為台灣的民間信仰太精彩,鏡頭下的每個瞬間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圖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中,男孩化身五毒大神出巡,民眾跪拜迎接。

祭典中養成的攝影視角
「老師,我想去應徵乩童或家將。」年幼的陳逸宏這麼跟老師說著。出生在屏東東港的陳逸宏,自有記憶以來,三年一度的迎王平安祭典就是全鎮的大事,每位居民都有各自參與的角色。陳逸宏表示,當時班上有位功課不好的同學,可能前一天才因為成績差而被老師處罰,隔天迎王祭典同學擔任五毒大神的神職,老師就拿著香向他跪拜。陳逸宏覺得這太神氣了,甚至有了想當家將的念頭。
成績好又當班長的陳逸宏,雖被老師的柔性勸說打消了念頭,但廟會祭典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陳逸宏的父親是東港迎王時的轎班,「我從小就是拿著馬鞭,穿著馬伕衣,跟在王馬後面。」陳逸宏家中有頂世代傳承、象徵轎班身分的魯笠,「我是東港王爺公的子民,這是我一輩子到死也不會改變的身分。」陳逸宏驕傲而堅定地說。
在祭典中長大的陳逸宏,笑說自己從小就看慣大場面,他以「請水」儀式為例,海邊綿延數公里的上百組陣頭,此起彼落地衝進海裡,聲勢浩大。而東港特有的十三金甲戰帥,其臉上有動物、花鳥等紋路所繪成圖騰,更是陳逸宏眼中,會令外國人驚豔的台灣文化,也讓他想用鏡頭記錄這些精采。所以陳逸宏總是上山下海,跑遍全台祭典,即使懼高,他仍爬上民間俗稱陰氣最重的搶孤台上,用俯拍的視角捕捉搶孤的盛況。也曾為了拍攝1,200頭豬在普渡台上的畫面,陳逸宏和同事出動了剪刀車與吊車,設法拍下壯觀場面。
「對我來講,拍攝這些祭典就是跟吃飯、喝水一樣理所當然的事情。」陳逸宏說。

陳逸宏自2006年開始拍攝白沙屯媽祖進香,路線的不確定性,考驗著攝影師的體力與耐力,每一個畫面都是可遇不可求。圖為白沙屯媽祖回鑾行經西濱公路,陳逸宏拍下神轎與風電機組同框的畫面。

媽祖信仰造就烏托邦
累積了數十年的祭典拍攝經驗,去年陳逸宏出版了攝影散文《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收錄超過300張,涵納媽祖與王爺這兩大台灣民間信仰的第一手畫面。這兩個與陳逸宏關係密切的信仰,王爺源自他的故鄉,而他與媽祖則是結緣於1990年。大學加入攝影社的陳逸宏,在社團的攝影老師李坤山帶領下,頭一次參加了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
這讓喜愛祭典又熱愛攝影的陳逸宏躍躍欲試,帶著當時迷戀的黑白底片,記錄他在現場的見聞。有大甲媽祖起駕鎮上滿是信眾的盛況,他也拍出帶有星芒的鎮瀾宮屋頂,代表著越夜越美麗;還有沿途民眾在家門前擺設的香案、持香等待媽祖的虔誠神情、開路的農用車,就連家將卸下大仙尪仔,睡在神明腳邊的畫面也被陳逸宏一一捕捉。
這一路上最令陳逸宏印象深刻的,是沿途民眾熱烈提供的補給,素昧平生的阿婆會將食物塞進他的背包,深怕他餓著;只要掛著鎮瀾宮提供的攝影臂章,民眾就對你敞開大門,放心借你廁所;累了可以睡在香客大樓、卡車後座,或是屋簷下鋪張蓆子就地躺平,「我揹著相機睡在路邊,也不擔心被搶。」在神明面前,眾生平等,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氣氛祥和。此情此景,讓主修社會學系的陳逸宏直呼,這不就是所謂的烏托邦嘛!

無法預測的修練場
陸續參加了幾次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陳逸宏,2006年,因為跟拍劇場導演王榮裕的關係,隨著導演擔任頭旗手的腳步,偶然開啟了陳逸宏與白沙屯媽祖的緣分。
白沙屯媽祖進香只決定起駕、進火、回宮的日期,停駕、駐駕的時間及地點未知,一切端看媽祖在神轎上的指示,有時甚至36小時便要從苗栗通霄的拱天宮,徒步來到雲林北港的朝天宮,長達200公里的路程,宛如急行軍。這樣的一趟路程,有太多無法預測的狀況,就像是劇場表演考驗臨場反應,許多劇場工作者都將參加進香當作修煉,極力推崇。
陳逸宏認為,「信仰之有趣,是因為它很像空氣,吸得到都覺得理所當然;吸不到才能體會它的重要。而宗教信仰,能在亂世之中,給人精神層面的支持。」他想一探劇場人口中的修煉場,也想知道究竟在信仰背後更深層的支持力量是什麼?就如同攝影老師黃建亮跟陳逸宏說的:「答案在現場,你得自己去走。」

白沙屯的起駕時分
於是陳逸宏每年都去拍攝白沙屯媽祖進香,因為路線的不可預測,民宅、超市、醫院、工廠等,媽祖都曾停駕,甚至進入病房巡視;行進中的媽祖神轎,如果遇到小朋友大喊:「媽祖婆我愛您!」還會立刻停下,讓小朋友鑽轎腳,象徵把厄運驅除、帶來好運。為了跟拍白沙屯媽祖,陳逸宏曾揹著沉重的攝影器材,跑完整座西螺大橋,也曾在清晨五點就在田間守候兩、三小時,只為了拍到媽祖經過綠油油的稻田旁,沿途有熱烈炮陣迎接的畫面。
拍攝白沙屯媽祖進香超過十年,某次陳逸宏在拍完起駕後,偶然經過一間民宅,時間雖是凌晨,卻見屋主穿戴整齊,虔誠地敬拜家中的媽祖神像,那寧靜卻又充滿力量的畫面,令陳逸宏深受感動,因而有了記錄起駕前的民宅,拍攝「起駕時分」系列作品的想法。
陳逸宏表示,每當提到進香,一般都聚焦在媽祖的神像及神轎,可是對白沙屯鄉親而言,隨行進香可能只是5%的居民,但剩下的95%,並不是在睡覺,而是同步在家中敬拜,心思也跟著媽祖。「因為這本就是白沙屯的在地信仰,也是進香儀式的根源。」

陳逸宏在跟拍二媽遊庄的過程中,看神祇走進深山小徑為民眾祈福,而居民不論病苦都堅持在家門前等候的虔誠,讓他體會在地信仰的真意。圖為與媽祖一同遊庄的照府王爺為內島里婆婆加持。

二媽遊庄的一期一會
白沙屯媽祖進香回宮的隔天,便是白沙屯當地的另一件盛事「二媽遊庄」。由拱天宮的黑面二媽、陪同白沙屯媽祖進香的山邊媽祖宮的山邊媽,以及其他神祇,翻山越嶺,走遍白沙屯的鄉間小路,「將大媽祈回來的福份,與整個白沙屯的居民分享,這才是進香最重要的意義。」陳逸宏說。
參加二媽遊庄多年,陳逸宏在當地有個不知道名字的朋友,他稱她為內島里婆婆。2015年陳逸宏偶然見到盛裝打扮、站在三合院開心迎接二媽的婆婆,幫她拍了照。連續五年,每當二媽遊庄,陳逸宏都會來拍攝內島里婆婆。2020年,陳逸宏來到熟悉的院子,卻不見婆婆身影,他心頭一怔,立刻有了不祥預感。從鄰人那得知,婆婆在遊庄前一周就已離世,令他感到人生的無常。但即使婆婆不在了,他仍來到那個院子,「我去年去,今年去、明年還會去……,只要我來二媽遊庄,我就會到這邊,就像過去陪阿嬤等一樣。」陳逸宏堅定地說,因為這是他跟婆婆的一期一會。

照見信仰本質
行動快速的陳逸宏在業界素有「閃電」的稱號,有次拍攝二媽遊庄,竟然整條腿大抽筋,只能趴在原地等候症狀舒緩,眼看遶境隊伍漸漸遠去,陳逸宏忍不住在心中跟媽祖碎念。不久後,他看到正前方三太子的神轎正準備回宮,而左邊巷子有個坐輪椅的婆婆,便直覺地衝到婆婆旁邊。果然,原本直行的鑾轎,居然斜衝到婆婆旁邊為她加持。婆婆與三太子說話的畫面,讓陳逸宏感動到邊流淚邊按下快門。
「如果不是腳抽筋,我根本看不到這個畫面。」那瞬間陳逸宏突然弄懂了一件事情,「最原始的庶民信仰,是神明不應只是被高高地供在殿堂上,而是祂會深入民間,與民同在、同民所苦,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祂是站在你旁邊的,我認為這才是信眾對神明如此敬重,庶民信仰牢不可破的原因。」陳逸宏說。
問陳逸宏《朝聖台灣》是否有續作,他說想做一本「若即若離」。不同於《朝聖台灣》是整理自累積30年的作品;這次,陳逸宏想拍攝台灣離島,澎湖、金門、馬祖、小琉球,因為這些地方的民間信仰,有著更為野性的生命力,令他嘆為觀止。對陳逸宏來說,《朝聖台灣》的出版不是祭典行腳的結束,而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