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開得勝.海上「旗」跡 旗魚餐桌

全世界有12種旗魚,會跨海洄游到台灣的就有六種,每一個季節隨著黑潮遷徙到台灣海域的旗魚都不一樣,除了較不具經濟價值的小旗魚之外,你可知吃到的旗魚是哪一種嗎?

「成功大武沿海,東北風,五至六陣風八級,浪高三至三公尺、中浪至大浪,陰局部陣雨……」聽著初秋漁業氣象廣播的放送,東北季風吹起,飄洋過海的白肉旗魚開始到台灣報到。
全台唯一供奉「旗魚神」的台東縣成功鎮新港(又稱「成功漁港」)邊的萬善爺廟,更加香火鼎盛,漁民們祈求旗魚神,庇佑出海打拚的討海人滿載旗魚而歸,「旗」開得勝。

旗魚鏢。


海上尋「旗」,重要經濟魚類

1929年開始建造的新港漁港,日治時期由新港支廳長菅宮勝太郎開闢,蘇澳漁港也在同時期建造,透過招募日本漁民來台捕魚,引進「鏢旗魚」技術,開創了台灣旗魚漁業。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自1998年起,每年旗魚的漁獲量均破上萬公噸;而今,台灣以蘇澳、東港與新港為主要旗魚產地,依延繩釣、流刺網或鏢旗魚等漁撈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漁獲。2021年台灣旗魚漁獲量達1.4萬公噸,產值超過17億元,是台灣重要的經濟漁貨。
其中,蘇澳、花蓮、新港到恆春等地都曾使用世界少見的鏢刺漁法來獵捕旗魚,但隨著漁撈技術的進步與漁船的更新,目前國內保留鏢旗魚技術的只剩新港。
民眾來到新港,可以看見許多漁船的前端設有「鏢台」,台東縣新港區漁會總幹事陳俊銘指出,極盛時期新港有多達200艘的鏢旗魚船,現只剩20多艘,讓鏢旗魚技術面臨存亡的危機。

屏東縣東港主要以延繩釣來捕獲旗魚。


古老漁法,海上獵「旗」

九月開始,漁民開始在近海黑潮帶尋找「海頭魚」(指漁汛的第一批魚)。主鏢手要能在陽光反射、七級以上載浮載沈的浪濤下,巡獵到魚類中游速最快的「旗魚」,沒有十年以上的經驗,無法站上主鏢台。最難的是準確掌握「下鏢」時間,頃刻將長達5.4公尺,重達6公斤的三叉鏢竿飛射出去,待旗魚中鏢後,由團隊夥伴共同將重達上百公斤的旗魚拉扯上船。要能「戰勝」旗魚,而不被旗魚拖下水,實是一門需要好眼力、精準度與強勁力道的高強技藝。
由於鏢旗魚兼具永續海洋與獨特傳統技法的特點,台東縣政府2019年向文化部申請登錄為文化資產,每年11月舉辦千人辦桌的旗魚祭、鏢旗魚比賽,希望保存這項傳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