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問題成中美之間的「硬核桃」

最近,美國國務卿蒂勒斯(Rex Tillerson)訪問亞洲三國。在24小時的中國之行中,與中方會談的主要議題包括朝核危機和習近平下個月訪美之旅。結果顯示,雙方會談在解決朝核問題方面成效甚微。蒂勒斯備受關注的兩句話是:美國對北韓的「戰略耐心」已經到頭,美國政府不會與北韓談判;同時,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和更加嚴厲的制裁在應對北韓問題的選項之列。

中國與北韓的真實關係

在這裡先得解析中共與北韓的現實關係。

毛澤東時期,中朝兩國是盟友、戰友,中國官方習慣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來形容;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金日成認為中國背棄了社會主義及盟友,兩國關係趨於冷淡。但中共仍然將北韓當作一份獲取地緣政治優勢的重要「戰略資產」、亞洲政治再平衡的重要籌碼。為了增加這份「戰略資產」的重量,中國大概在上世紀最後20年間,悄悄為北韓提供核技術。

北韓核武器的研製從50年代蘇聯提供的民用核反應爐起步,直到80年代都進展有限。自90年代開始,北韓相關部門除了與中國核工業部建立親密的合作關係之外,還從巴基斯坦獲得了中國的核武器技術和圖紙。70年代後期中國曾向巴基斯坦提供過核武器技術和資料,後來北韓對聯合國承認,中國的核武器技術和圖紙通過巴基斯坦,轉到了北韓手裡。聯合國的專家檢查北韓的鈾提煉廠時也注意到,北韓的核武器技術和製造設備與巴基斯坦處處相似。這些技術的中國來源因利比亞的格達費垮台而曝光,因為巴基斯坦曾把此技術資料賣給多個中東國家,格達費垮台時,反對派曾在他的辦公室裡發現了中文的核武器圖紙。由此可見,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北韓核武器研發的暗中推手。

在朝核問題上的美中分歧

近年來,隨著北韓內部情況的惡化,金正恩開始走上核訛詐的無賴之道,不斷提升毀滅性武器的攻擊能力,宛如一個在火上烤炸藥玩的瘋子。周邊國家,包括其最重要的資助者中國在內,其實都只能提心吊膽地看著這個瘋子的胡作非為。為了應對北韓的核威脅,美國不得不與南韓合作,在南韓布置薩德反導彈系統。

韓國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不僅防範北韓的導彈,客觀上也封堵了中國準備幫北韓打擊韓國、日本的戰略導彈,遏制了中國對韓國、日本的戰略威脅。金正恩對此嚴重不滿,在2017新年致辭中明確宣布,它的核打擊目標就是美國。北韓現在成為世界上擁有核兵器的國家裡核導彈瞄準美國的第三個國家(另外兩個是中國與俄羅斯)。這種勢態,使得北韓和美國之間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核小國對核大國的不對稱冷戰。

中國二炮的51基地在遼寧、吉林部署了東風3A和東風21C等中程導彈,這些導彈只能打到韓國、日本。中國如此布置的目的,是為了給北韓提供戰略後援,一旦在北韓半島發生軍事衝突,中國能夠幫助北韓打擊韓國。薩德反導系統實際上部分瓦解了這種後援的功效,所以中國非常惱火;但中國又不便實話實說,把這個在軍事戰略上不宜多談的大問題端上桌面,所以只好拿韓星出氣,開始在國內發動抵制韓國影視劇及企業,主業為零售業的樂天公司被選中作為抵制對象,雖屬胡鬧,但卻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手法。

美國看穿了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雙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