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的逐夢者 開辦「編劇教室」 東默農補足台灣戲劇市場斷層

不若美國、韓國,在台灣戲劇市場中,「編劇」相對並非顯要工作。看準戲劇產業的斷層,東默農開創「戲劇教學」的人生,做較少人做的那一塊,期盼能為加速台灣影視產業的正向變化盡一份心力。

東默農編劇實戰教室創辦人東默農。吳長益攝影

隨著故事行銷的廣泛運用與影片製作的普及,越來越多人的人生軌跡與編劇產生交集。然而,編劇畢竟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創意工作,在這樣的小眾市場上,如何還能以「教編劇」為業,甚至在培養更多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存活,並非易事。「東默農編劇實戰教室」在創辦人東默農的耕耘下,儼然已是台灣最大的編劇教學公司。對於從小熱愛戲劇的東默農來說,這無異是個出彩的演出。

深愛戲劇》年少輕狂的劇團演出歲月

本名張家豪的東默農青少年時期便開始小說創作,大一時,懷抱著對音樂劇的熱情與雄心壯志,在系上組了一個音樂劇的表演。當時礙於能力不足,無法自己作詞、作曲,他笑說:「會演的不會唱,會唱的不會演,最終結果是慘不忍睹!」

失敗的經驗讓東默農領會到:「戲劇並不像寫小說般,一切都在駕馭之中。」意識到這樣的落差,大二時,東默農參加了話劇社,他形容自己猶如「被開眼」:如何運用身體、聲音、視線傳達意境?什麼是真實的演出?有設計的表演與純粹只有情緒的表演有什麼差別?……此後,他大量修習戲劇系的課程、大量排練與看戲,逐步累積經驗。大四、大五則是他在戲劇上最活躍的兩年,參與了不少牯嶺街小劇團的售票演出。

那段時間,只要有東默農參演的戲,幾乎都很賣座。他戲謔地說:「我喜歡喜劇,我的人生是一場笑話。」他推斷自己的演出賣得好,是因為「放鬆效果不錯」。東默農有種天生的能力,很自然地就能帶給身邊的人歡樂。整個訪談中,東默農滿是自我調侃與幽默的言語,加上豐富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充滿著令人愉悅的詼諧氣氛。

務實的逐夢者》先創業累積金錢再創作

大學畢業後,東默農很快入伍,開始面對現實生活的試煉。過去曾參與耕莘青年寫作會,當時他就意識到:創作者都活不下去!他發現周遭的作家除了創作之外,都有兼職。退伍前父親的過世,更令他深刻體悟到生活的真實面,母親與他之間的話題也有所改變,開始會談論未來、談論屬於人生的事。東默農猶如被從雲端拉到地面:「當兵之後要做什麼事?繼續創作嗎?那生活呢?未來呢?」

創作與生活的抉擇終於出現在面前,「追逐夢想的時候,多數人會遇到夢想與責任的拉扯,我不想放下任何一方,我會去思考怎麼樣同時能夠做到。」東默農是個務實的創作者,他選擇先創業累積金錢,再創作。

當時,直銷「在家工作」的系統很吸引他,「可以持續有收入,不需要兼職,可以專心創作,另一半也不會跟著自己餓肚子。」這樣的模式似乎完美地解決了所有問題。當時東默農從早忙到晚,他形容那是一個「很瘋狂的階段」,「當時有很長的時間,都是兩、三點才睡,甚至是六點多才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