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IG迷思 電商也該用的圈粉術

社群化的時代,每個人幾乎都穿梭在臉書、Instagram(IG)、LINE等社群當中。生活中遇到有趣或特別的事情,第一個念頭就是拿起手機拍下來傳給親友,或是發限時動態和打卡,社群根深蒂固地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環。

對於品牌經營者而言,透過社群吸引粉絲、培養鐵粉,幾乎就是品牌成功的關鍵。美國暢銷書「Fanocracy: Turning Fans into Customers and Customers into Fans」(中文翻譯文為:《讓訂閱飆升、引爆商機的圈粉法則:流量世代,競爭力來自圈粉力》)就認為,各行各業都要靠打造社群圈才能成功生存,「每個人都要齊心協力塑造一種『圈粉』(fanocracy)文化,需要培養的共識是,持續在顧客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圈粉」一詞的英文,由「fans」和「anocracy」組合成「fanocracy」而來。fans就是粉絲,anocracy原本是政治學術語,意指不由政治體制控制的「無支配體制」。因此,集結成粉絲體系,稱之為「圈粉」。

在諸多社群平台中,誰最具有「圈粉」的潛力與實力?又該如何善用不同平台鞏固粉絲圈?

《電商人妻社群圈粉思維》作者孔翊緹。孔翊緹提供


觀察1》圈粉=培養粉絲忠誠度

「很多人其實都誤會圈粉的真正意義,」創立IG「電商人妻」的孔翊緹說道:「留住人心才是圈粉。」按了一次讚,甚至短時間累積多少粉絲不是重點,對你不夠認識,並不能算是粉絲。

《讓訂閱飆升、引爆商機的圈粉法則》一書中,把鐵粉稱為「粉絲圈」(fandom)的一分子。粉絲圈了解你,即使你轉往新的方向發展,他們也會跟隨著你的腳步,因為你能夠帶給他們無可取代的價值。

今年8月甫出版新書《電商人妻社群圈粉思維》的孔翊緹認為,其實每個帳號都是一個獨立的粉絲圈,「要養得很肥厚,才有機會在社群上有話語權。粉絲圈代表的是『忠誠度』以及對這個人的認識多深,所以我會從行為學、心理學去談社群的互動。」

粉絲成為「鐵粉」,甚至成為「信徒」,是成功打造獲利模式的首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