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10兆謀半導體自主 中國5年內當領頭羊?

中共投注人民幣10兆元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計畫在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規劃期間(即中國從2021年至2025年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達到70%自給自足的能力,並任命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負責領導第三代半導體研發製造,推動一系列金融等政策扶植。中共這樣大刀闊斧,真能在5年內實現達成目標,還是這只是又一次的「大煉鋼」?

研究報告:2025年中國自給率只能達到19.4%

美國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近期兩度發表報告指出,中共想要在5年內達到半導體70%自主根本紙上談兵。據IC Insights今年1月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自產半導體數量占中國半導體市場的比重,從2010年的10.2%,增加至2020年的15.9%,並預測2025年將增加至19.4%,遠不及中共設定的70%目標。而且2020年15.9%的自給率中,總公司設在中國生產的半導體數量其實只有5.9%,剩餘10%是由在中國設廠的國際大廠,包括台積電、SK海力士(SK Hynix)、三星、英特爾等生產。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晶片消費國,但不代表中國有能力自行生產IC晶片。縱使中共大力扶植半導體產業,但中國廠產能規模小、技術不足,且缺乏相關設備,難以在短期有所突破。因此,IC Insights預測,即使放長至10年內,中共也難發展出自給率高的半導體產業。

欠缺技術:中芯國際還不是台積電對手

中國半導體技術到底如何?拿中國半導體產業龍頭「中芯國際」與台灣龍頭「台積電」比較,台積電是全球晶圓代工第一大廠,占全球過半營收,且掌握最先進晶圓製程技術,目前已可量產5奈米及7奈米晶片,明年下半年更將量產3奈米。中芯國際則是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最先進製程為14奈米,可小規模生產N+1奈米(有說相當於介於10奈米至7奈米之間,但中芯發表聲明澄清只相當於11奈米)的晶片,目前正在研發N+2奈米(相當於10奈米)製程技術。相較之下,中芯國際實在無法與台積電、三星等大廠相比。因此,張忠謀才說,中國大陸現在還不是對手,半導體製造仍落後台積電5年以上。

另一個瓶頸是,中芯國際因與中共解放軍掛勾,去年12月遭美國政府列入中共解放軍擁有或控制的名單,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芯國際提供10奈米以下的技術和設備,直接影響中芯國際的先進製程研發。中芯國際今年3月僅從荷蘭公司ASML買到製造傳統晶圓的DUV(深紫外光)光刻機,並非製造7奈米晶圓的高端EUV(極紫外光)光刻機。因此中國不僅缺乏技術,國際制裁下也導致中國廠商無法取得高端製程設備。

人才短缺:晶片專業人才缺口20萬

中國人才多,但有經驗的工程師卻不多,人才匱乏就成了產業擴張的一大挑戰。當中共極力布局半導體產業,建立產業園區,越來越多企業開出優渥條件吸引人才、增加相關就業機會時,卻面臨人才短缺問題。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等編製的《中國積體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到2022年,晶片專業人才缺口預計超過20萬人。其中,中國最缺乏有經驗的工程師。中國過去一直到台灣、韓國等地挖角工程師和高管跳槽,而非自己投入資金及教育培養相關人才,現在想要急起直追,但培養專業的工程師需要耗費長年時間,而中國大學電機系教科書的電晶體內容,卻還停在1微米(1,000奈米),與最新製程技術嚴重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