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10兆謀半導體自主 中國5年內當領頭羊?

中共投注人民幣10兆元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計畫在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規劃期間(即中國從2021年至2025年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達到70%自給自足的能力,並任命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負責領導第三代半導體研發製造,推動一系列金融等政策扶植。中共這樣大刀闊斧,真能在5年內實現達成目標,還是這只是又一次的「大煉鋼」?

研究報告:2025年中國自給率只能達到19.4%

美國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近期兩度發表報告指出,中共想要在5年內達到半導體70%自主根本紙上談兵。據IC Insights今年1月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自產半導體數量占中國半導體市場的比重,從2010年的10.2%,增加至2020年的15.9%,並預測2025年將增加至19.4%,遠不及中共設定的70%目標。而且2020年15.9%的自給率中,總公司設在中國生產的半導體數量其實只有5.9%,剩餘10%是由在中國設廠的國際大廠,包括台積電、SK海力士(SK Hynix)、三星、英特爾等生產。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晶片消費國,但不代表中國有能力自行生產IC晶片。縱使中共大力扶植半導體產業,但中國廠產能規模小、技術不足,且缺乏相關設備,難以在短期有所突破。因此,IC Insights預測,即使放長至10年內,中共也難發展出自給率高的半導體產業。

欠缺技術:中芯國際還不是台積電對手

中國半導體技術到底如何?拿中國半導體產業龍頭「中芯國際」與台灣龍頭「台積電」比較,台積電是全球晶圓代工第一大廠,占全球過半營收,且掌握最先進晶圓製程技術,目前已可量產5奈米及7奈米晶片,明年下半年更將量產3奈米。中芯國際則是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最先進製程為14奈米,可小規模生產N+1奈米(有說相當於介於10奈米至7奈米之間,但中芯發表聲明澄清只相當於11奈米)的晶片,目前正在研發N+2奈米(相當於10奈米)製程技術。相較之下,中芯國際實在無法與台積電、三星等大廠相比。因此,張忠謀才說,中國大陸現在還不是對手,半導體製造仍落後台積電5年以上。

另一個瓶頸是,中芯國際因與中共解放軍掛勾,去年12月遭美國政府列入中共解放軍擁有或控制的名單,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芯國際提供10奈米以下的技術和設備,直接影響中芯國際的先進製程研發。中芯國際今年3月僅從荷蘭公司ASML買到製造傳統晶圓的DUV(深紫外光)光刻機,並非製造7奈米晶圓的高端EUV(極紫外光)光刻機。因此中國不僅缺乏技術,國際制裁下也導致中國廠商無法取得高端製程設備。

人才短缺:晶片專業人才缺口20萬

中國人才多,但有經驗的工程師卻不多,人才匱乏就成了產業擴張的一大挑戰。當中共極力布局半導體產業,建立產業園區,越來越多企業開出優渥條件吸引人才、增加相關就業機會時,卻面臨人才短缺問題。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等編製的《中國積體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到2022年,晶片專業人才缺口預計超過20萬人。其中,中國最缺乏有經驗的工程師。中國過去一直到台灣、韓國等地挖角工程師和高管跳槽,而非自己投入資金及教育培養相關人才,現在想要急起直追,但培養專業的工程師需要耗費長年時間,而中國大學電機系教科書的電晶體內容,卻還停在1微米(1,000奈米),與最新製程技術嚴重脫節。

即使中國有相關人才,薪資低及工作環境差等因素,導致人才也不見得都會往半導體產業發展。《中芯國際2019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指出,中芯國際人才流失率高達17.5%,凸顯在中芯國際上班沒有想像中那麼吸引人。中國半導體產業薪資也不優渥,2019年積體電路從業人員平均薪資每月人民幣12,326元,研發人員每月人民幣20,601元,跟其他IT產業薪資相比沒有很高。

「芯病」蔓延:弘芯、泉芯大騙局 紫光爆財務危機

技術落後又缺乏人才的情況下,中國又面臨一場巨大的「芯病」。針對這場「芯病」,中國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去年10月表示,中國國內投資積體電路產業的企業,很多是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多半對半導體認識不清,盲目投資,造成投資風險上升。再加上地方政府過度補貼、企業投資過熱,「芯」廠林立的情況下,整個產業過度膨脹,並在今年相繼爆出武漢弘芯、濟南泉芯騙局,以及清華紫光財務危機等問題。

2017年起家、號稱投資千億人民幣的武漢弘芯,曾找來台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擔任執行長,還幫忙帶了一台光刻機,造成一時轟動。但蔣尚義上任後卻慢慢發現被武漢弘芯「詐騙」,該公司連基本的廠房都沒有蓋好,根本無法生產高端晶片,蔣尚義隨後辭退。武漢弘芯最終紙包不住火,在今年2月宣布停產停工並遣散員工。

接著在今年4月,投資超過5百億人民幣的濟南泉芯也宣布停發員工薪資,包含從台灣挖角的180名工程師也遭欠薪,工程陸續停擺。濟南泉芯與武漢弘芯被傳出同是幕後人「曹山」布局,手法皆是獲取政府投資與補貼,吸引知名工程師進駐,並大肆預購高端晶圓設備,以吸引政府及投資人更多資金挹注。當餅無法再畫大、謊言圓不下去,濟南泉芯就突然停發薪資、拖欠工程款,丟下一屁股爛帳。

中共為阻止這場芯病蔓延,三令五申限制半導體產業過度投資。但今年7月9日,「清華紫光」遭債權人徽商銀行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震驚各界,再度重挫中國半導體士氣。紫光曾一度誇下海口說要買下台積電、合併聯發科,也是習近平推動半導體供應鏈的國家隊。這麼優秀的領頭羊,居然爆發嚴重債務危機,去年11月債券違約人民幣13億,也沒有償還12月到期的4.5億美元債券本金,且有走向破產的風險。

半導體產業已成各國必爭之地,中國若想躋身於前列,就必須反思此種「大灑幣」、「大煉鋼」模式是否真的能給中國社會帶來效益。在技術落後、人才匱乏及國際不信任的困境下,或許務實地投注研發、培育人才並回歸國際貿易,才是長遠之計。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25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25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