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作為一門生意 漫才組合達康.come以娛樂觀眾為業
達康.come是知名現場喜劇雙人組合,由陳彥達(阿達)和何瑞康(康康)組成,不少人曾經被兩人30公分的身高差逗樂,只要他們站在一起,就是一種幽默。矮個子的阿達和將近190公分的高個子康康走進採訪現場,面對鏡頭和布景,立刻延伸搞笑的肢體和表情,但是一坐下來談喜劇發展,又是一本正經的嚴肅認真,展現出戲劇系出身的深厚養分。
緣起:學長、學弟投入專業喜劇演出
阿達和康康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學長與學弟,因為選修同一門踢踏舞課相識。阿達回顧畢業的時候,考慮要不要投入喜劇產業,經過一番掙扎。學校教的是劇場、傳統戲曲,表演首要強調觀點、詮釋,必須有所傳達,幾乎沒有純喜劇的課程,搞笑的演出不會是畢業生的首選。
剛好那年,以「站立喜劇」(Stand-up Comedy)表演為主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Comedy Club)開張,朋友問阿達有沒有興趣去表演,成為他接觸現場喜劇的契機。後來找了康康一起去玩,慢慢發現可以把對口相聲應用在表演裡,獨特的「台灣味漫才」因此逐漸成型,兩人在2013年成立「達康.come」表演搭檔組合。
在康康眼裡,阿達就是每個班上都有的「那個最好笑的同學」!不自覺想要逗樂別人,放鬆的時候有無止盡的笑點。和阿達搭檔之前,康康對踢踏舞非常投入,阿達形容康康只要喜歡一件事就會拚命鑽研,「他熱衷的程度跟大家不太一樣,是一定要從最根本的地方開始研究。」
「阿達一開始找我,我抱著有趣的心態,沒有掙扎就答應了。」雖說是以玩玩的心情投入,阿達卻指著康康說:「但這個人就沒有玩一玩這回事,他一直在思考更多變更有趣的喜劇方法。」
摸索:從戲劇專業到喜劇專業
「漫才」原是日本風行的一種站立喜劇表演形式,如今成為「台灣漫才」的代表,兩人一開始卻對這種搞笑類型一無所知。
阿達和康康最初參考很多日本漫才組合影片,用土法煉鋼的方式,觀察演員用什麼方式建構表演邏輯。「那時候的影片幾乎都沒有字幕,只能揣摩他們的表演形式,去分析文本,分析表演策略,慢慢建構出以台灣在地話題為內容的漫才。」
因為戲劇系的學術理論背景,兩人對文本和表演的拆解各有一套。「我們很容易從文本出發,一開始在卡米地表演的時候,本來想做短劇,但是受限於小場地,決定試試漫才這種雙人搞笑,才去了解漫才裡語言堆砌的方式,再從觀眾的反應去觀察效果,邊做邊學。」
漫才和相聲、脫口秀比較相近,但也不太一樣。與脫口秀比較接近的喜劇型態是訪談性節目,如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吉米‧法隆(Jimmy Fallon)的《吉米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 Starring Jimmy Fallon)。漫才和相聲也不同,相聲有捧逗,漫才則是一人負責吐槽、一人負責裝傻,雖然都是在兩人的對話裡去演繹一個段子,但角色的性質不同。從角色出發的思考和對話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文本和表演方法。
阿達形容喜劇的推進像球狀一樣散射,不斷在表演過程中透過觸角找出路。相較於阿達喜歡即席話題、即興創造,康康更喜歡寫文本,也比較能夠花時間去想,「創作我要面對的是自己痛不痛苦,但如果沒準備就上台,壓力反而大過創作的痛苦。」
寫本的靈感來自生活,日常發生的所有事情,通通都可以拿來創作。段子文本和表演文本,則是不同的兩件事,這也是現場演出最有趣的地方。「段子是一段文字,但是每一次表演過程角色的語言和演出的節奏,都會有所變化。即使同一個段子,可能有不同的化學反應。」
有人稱達康是智慧型搞笑,兩個人異口同聲表示,所有喜劇其實都需要鋪陳和思考,「很多笑料是絞盡腦汁鋪陳、沙盤推演出來的。一個段子雖然只有幾分鐘,笑點卻很密集,需要很多創意。」
試煉:喜劇表演作為一門生意
阿達不諱言,專職表演至今,大部分時候都是拮据的。達康從2017年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之前,有段掙扎的時期。
「當時的瓶頸,是必須確定是不是要繼續做下去,沒想到做那麼久還這麼不容易。很大一部分是行銷的瓶頸,因為沒辦法賣那麼多票所以選在小場地,小場地收益就少,就更沒辦法花行銷資源,變成惡性循環。」兩人決定奮力一搏,用自己最熟悉的現場演出的形式,創作現場喜劇節目《好了啦!達康!》,並把表演全程錄影上網。
《好了啦!達康!》第一季選在只能容納60人的咖啡廳進行直播,透過現場的互動,展現達康的魅力。《好了啦!達康!》和過去劇場型的作品完全不一樣,準備挑戰的時候阿達感到不安,「當時沒有做過即興成分那麼高的內容,大概有50%以上是現場即興。」
節目一放上網,觀看次數快速累積,不少影片都達到幾十萬的點擊。直到2021年推出《好了啦!達康!》第五季為止,從最初一場60人到200人,再到500人,兩個月演出一次,大量本來是YouTube頻道的受眾,開始走進現場體驗達康的即興互動,《好了啦!達康!》的觀眾,是透過現場和網路一同陪養出來的。
「我們之前都做劇場類的表演,設計DM、拉贊助,用很傳統的方式宣傳,但是大家的娛樂眼光早就轉移到網路上,更何況我們做的不是藝術劇場,必須要娛樂大眾,如果避開真正的主流娛樂媒介不去經營是很矛盾的,所以YouTube當然就會是戰場。」
阿達不諱言,大部分觀眾都是透過YouTube頻道「達康.come笑Tube」認識達康,YouTube作為一種擴散的工具,也能有一些收益去運作團隊,但是頻道的廣告並不穩定,所以對達康來說,收入有七成靠現場演出,三成來自接案。各種案子都會找上達康,包括尾牙、春酒、校慶、大企業辦活動,也有商品發表會。至於對專業喜劇演員最大的接案挑戰是什麼?兩人不約而同笑說是喜宴,「最後就要回到表演者的心態了,接案也要慎選!」
願景:成就台灣漫才與喜劇環境
這兩年站立喜劇崛起,薩泰爾娛樂的博恩、賀瓏等喜劇演員知名度水漲船高,從消費習慣來說,不少觀眾看過站立喜劇,後來也看漫才,對整體娛樂的版圖有很大幫助。
「現場喜劇當然希望觀眾越來越多,越來越有鑑別力,前提是做現場喜劇的創作者用心於這種作品。」康康提到,和台灣很不同,日本的搞笑產業非常發達,在藝能界占了幾乎二分之一以上,主持節目、出演日劇,競爭非常激烈。喜劇人才的培育也是在電視節目、廣播、小說、漫畫、遊戲之間流通。美國、中國則有不少大型的喜劇節目,不只是小型的單元企劃。
「除了市場的擴展、受眾群的擴展,最主要在想喜劇演員能夠共創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作為笑太夫漫才集團的團長,阿達邊說邊沉思。
達康曾有計畫地開設「漫才塾」,為期半年,每週一堂課,把自己整理出的表演系統,分享給有志從事漫才演出的新人。目前則在23喜劇俱樂部(Two Three Comedy Club)主持open mic(站立喜劇演員的練習場),鼓勵素人上台即興演出交流,在觀眾面前練習,兩人及時提供建議。
社群網路時代,娛樂競爭來自四面八方,漫才或站立喜劇這種一字一句撰寫鋪陳的演出形式,只要透過更多元的媒介和管道,和越來越多創作者彼此聯合,依舊能夠迸發出新鮮、充滿張力的火花。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30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30期)謝謝!
陳彥達(右)和何瑞康(左)組成的達康.come是台灣漫才組合代表。葉俊宏攝影
緣起:學長、學弟投入專業喜劇演出
阿達和康康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學長與學弟,因為選修同一門踢踏舞課相識。阿達回顧畢業的時候,考慮要不要投入喜劇產業,經過一番掙扎。學校教的是劇場、傳統戲曲,表演首要強調觀點、詮釋,必須有所傳達,幾乎沒有純喜劇的課程,搞笑的演出不會是畢業生的首選。
剛好那年,以「站立喜劇」(Stand-up Comedy)表演為主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Comedy Club)開張,朋友問阿達有沒有興趣去表演,成為他接觸現場喜劇的契機。後來找了康康一起去玩,慢慢發現可以把對口相聲應用在表演裡,獨特的「台灣味漫才」因此逐漸成型,兩人在2013年成立「達康.come」表演搭檔組合。
在康康眼裡,阿達就是每個班上都有的「那個最好笑的同學」!不自覺想要逗樂別人,放鬆的時候有無止盡的笑點。和阿達搭檔之前,康康對踢踏舞非常投入,阿達形容康康只要喜歡一件事就會拚命鑽研,「他熱衷的程度跟大家不太一樣,是一定要從最根本的地方開始研究。」
「阿達一開始找我,我抱著有趣的心態,沒有掙扎就答應了。」雖說是以玩玩的心情投入,阿達卻指著康康說:「但這個人就沒有玩一玩這回事,他一直在思考更多變更有趣的喜劇方法。」
摸索:從戲劇專業到喜劇專業
「漫才」原是日本風行的一種站立喜劇表演形式,如今成為「台灣漫才」的代表,兩人一開始卻對這種搞笑類型一無所知。
阿達和康康最初參考很多日本漫才組合影片,用土法煉鋼的方式,觀察演員用什麼方式建構表演邏輯。「那時候的影片幾乎都沒有字幕,只能揣摩他們的表演形式,去分析文本,分析表演策略,慢慢建構出以台灣在地話題為內容的漫才。」
因為戲劇系的學術理論背景,兩人對文本和表演的拆解各有一套。「我們很容易從文本出發,一開始在卡米地表演的時候,本來想做短劇,但是受限於小場地,決定試試漫才這種雙人搞笑,才去了解漫才裡語言堆砌的方式,再從觀眾的反應去觀察效果,邊做邊學。」
漫才和相聲、脫口秀比較相近,但也不太一樣。與脫口秀比較接近的喜劇型態是訪談性節目,如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吉米‧法隆(Jimmy Fallon)的《吉米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 Starring Jimmy Fallon)。漫才和相聲也不同,相聲有捧逗,漫才則是一人負責吐槽、一人負責裝傻,雖然都是在兩人的對話裡去演繹一個段子,但角色的性質不同。從角色出發的思考和對話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文本和表演方法。
阿達形容喜劇的推進像球狀一樣散射,不斷在表演過程中透過觸角找出路。相較於阿達喜歡即席話題、即興創造,康康更喜歡寫文本,也比較能夠花時間去想,「創作我要面對的是自己痛不痛苦,但如果沒準備就上台,壓力反而大過創作的痛苦。」
寫本的靈感來自生活,日常發生的所有事情,通通都可以拿來創作。段子文本和表演文本,則是不同的兩件事,這也是現場演出最有趣的地方。「段子是一段文字,但是每一次表演過程角色的語言和演出的節奏,都會有所變化。即使同一個段子,可能有不同的化學反應。」
有人稱達康是智慧型搞笑,兩個人異口同聲表示,所有喜劇其實都需要鋪陳和思考,「很多笑料是絞盡腦汁鋪陳、沙盤推演出來的。一個段子雖然只有幾分鐘,笑點卻很密集,需要很多創意。」
試煉:喜劇表演作為一門生意
阿達不諱言,專職表演至今,大部分時候都是拮据的。達康從2017年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之前,有段掙扎的時期。
「當時的瓶頸,是必須確定是不是要繼續做下去,沒想到做那麼久還這麼不容易。很大一部分是行銷的瓶頸,因為沒辦法賣那麼多票所以選在小場地,小場地收益就少,就更沒辦法花行銷資源,變成惡性循環。」兩人決定奮力一搏,用自己最熟悉的現場演出的形式,創作現場喜劇節目《好了啦!達康!》,並把表演全程錄影上網。
《好了啦!達康!》第一季選在只能容納60人的咖啡廳進行直播,透過現場的互動,展現達康的魅力。《好了啦!達康!》和過去劇場型的作品完全不一樣,準備挑戰的時候阿達感到不安,「當時沒有做過即興成分那麼高的內容,大概有50%以上是現場即興。」
2021年底的現場巡迴演出《三口組》。左起分別為阿達(陳彥達)、哈利(曹瑜)、康康(何瑞康)。達康.come提供
節目一放上網,觀看次數快速累積,不少影片都達到幾十萬的點擊。直到2021年推出《好了啦!達康!》第五季為止,從最初一場60人到200人,再到500人,兩個月演出一次,大量本來是YouTube頻道的受眾,開始走進現場體驗達康的即興互動,《好了啦!達康!》的觀眾,是透過現場和網路一同陪養出來的。
「我們之前都做劇場類的表演,設計DM、拉贊助,用很傳統的方式宣傳,但是大家的娛樂眼光早就轉移到網路上,更何況我們做的不是藝術劇場,必須要娛樂大眾,如果避開真正的主流娛樂媒介不去經營是很矛盾的,所以YouTube當然就會是戰場。」
阿達不諱言,大部分觀眾都是透過YouTube頻道「達康.come笑Tube」認識達康,YouTube作為一種擴散的工具,也能有一些收益去運作團隊,但是頻道的廣告並不穩定,所以對達康來說,收入有七成靠現場演出,三成來自接案。各種案子都會找上達康,包括尾牙、春酒、校慶、大企業辦活動,也有商品發表會。至於對專業喜劇演員最大的接案挑戰是什麼?兩人不約而同笑說是喜宴,「最後就要回到表演者的心態了,接案也要慎選!」
願景:成就台灣漫才與喜劇環境
這兩年站立喜劇崛起,薩泰爾娛樂的博恩、賀瓏等喜劇演員知名度水漲船高,從消費習慣來說,不少觀眾看過站立喜劇,後來也看漫才,對整體娛樂的版圖有很大幫助。
「現場喜劇當然希望觀眾越來越多,越來越有鑑別力,前提是做現場喜劇的創作者用心於這種作品。」康康提到,和台灣很不同,日本的搞笑產業非常發達,在藝能界占了幾乎二分之一以上,主持節目、出演日劇,競爭非常激烈。喜劇人才的培育也是在電視節目、廣播、小說、漫畫、遊戲之間流通。美國、中國則有不少大型的喜劇節目,不只是小型的單元企劃。
「除了市場的擴展、受眾群的擴展,最主要在想喜劇演員能夠共創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作為笑太夫漫才集團的團長,阿達邊說邊沉思。
達康曾有計畫地開設「漫才塾」,為期半年,每週一堂課,把自己整理出的表演系統,分享給有志從事漫才演出的新人。目前則在23喜劇俱樂部(Two Three Comedy Club)主持open mic(站立喜劇演員的練習場),鼓勵素人上台即興演出交流,在觀眾面前練習,兩人及時提供建議。
社群網路時代,娛樂競爭來自四面八方,漫才或站立喜劇這種一字一句撰寫鋪陳的演出形式,只要透過更多元的媒介和管道,和越來越多創作者彼此聯合,依舊能夠迸發出新鮮、充滿張力的火花。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30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30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