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酥60年經典口味不變 三代「勇伯」創意開拓新市場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酥脆、充滿香氣,包裹著麥芽糖衣的古早味點心「地瓜酥」,已經逐漸被添加麵粉的地瓜餅取代,想吃到成分單純的地瓜酥,如今全台灣僅剩一家。
老品牌不變:全台唯一不添加麵粉的地瓜酥
「勇伯地瓜酥」1958年創立於嘉義太保市,至今仍保留原始製程,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劑。其中經典不變的「原味地瓜酥」,傳承超過60年沒有任何改變,這支物美價廉的經典品項,不僅帶動勇伯一年高達千萬的營業額,更外銷至美國市場,成為代表台灣的傳統古早味。
第三代媳婦湯蕙禎提到,有時會接到消費者打電話來抗議,說勇伯怎麼改配方了,她擔心產品有問題請消費者寄回,才發現這根本不是勇伯家的產品。市面上許多包裝、品牌字型相同的地瓜酥,實則添加麵粉、香料,口感相差甚遠。湯蕙禎也了解到,消費者擔心市面上純天然食品越來越少,期待勇伯「不要改變」。
因應市場:推出獨立包裝
第一代「勇伯」經營者施性塘以拔絲地瓜為靈感,用整顆原切地瓜進行製作地瓜酥,從洗淨、人工挑選、切片、裹上糖衣到壓模成型,傳承古早做法至今。儘管有些步驟可以機械化,但因為麥芽糖有黏性,壓模的部分還是得靠人工用經驗判斷,「要撥得鬆鬆的,不能太硬、不能太軟,以確保口感始終如一。」湯蕙禎強調。
然而消費者口中不變的經典,面對消費型態的變化,也必須不斷革新。早在第二代施能勇接班時,考量保存方便和包裝衛生,就將正方形的地瓜酥做成長條狀的獨立包裝,賣進超市和量販店。
傳承至第三代施英傑,因應民眾健康意識漸長,著重降低產品的多餘油脂,再推出一口酥大小的獨立包裝地瓜酥。「每一代的產品我們都沒有淘汰,只是想辦法持續開發新品,接觸年輕族群。」
疫情衝擊:老品牌拓展新通路
疫情後消費模式改變,對食品零售業衝擊超過想像。湯蕙禎提到,不少經銷商在疫情期間撐不下去而倒閉,民眾也養成了網購的習慣,零售產業包括供應鏈、服務等數位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疫情之後,勇伯地瓜酥外銷市場銳減五成,內需也少了近三成,施英傑和湯蕙禎這幾年不斷思考如何因應。研發全新品項,開拓新的通路,並且強調勇伯的核心價值,成為兩人目前的首要目標。
1.研發新口味地瓜酥
湯蕙禎認為,優化產品要不斷開發附加價值。勇伯一連推出多種口味的地瓜酥,增加豐富的口感和風味,包括:小番茄口味、金桔口味、芝麻地瓜酥,也把單價較高的果乾加進傳統品項,企圖創新。
「每一個品項都嚴格挑選在地的農產品,經過多次試驗。」湯蕙禎開朗地表示,會想加入嘉義在地小番茄,是因為很常吃到鄰居送來的熟果小番茄,感到非常幸福,嘗試超過十次才研發成功。原因是小番茄容易出水,和麥芽糖攪拌後不易保存,置放半個月整塊就會鬆開解體,於是經過再三調整烘乾時間,終於成功研發出新的明星商品。
金桔口味地瓜酥則和民雄金桔觀光工廠合作,如今民雄金桔觀光工廠,同樣販售金桔口味的地瓜酥,共同推廣在地農產品。
此外還有不添加麵粉的芋頭酥、結合嘉義太保有機米的薯菓子等,繽紛創意的口味,皆是期待獲得更多消費者和經銷商的目光。
2.傳遞飲食觀念
勇伯的「經典」,來自爺爺施性塘的堅持。湯蕙禎回憶,和爺爺同住時,每天下班時,施性塘除了幾句關心,還會不斷提醒,要做好,不要添加化學原料,耳提面命說:「你們要堅持下去!」經典產品就這樣延續下來,至今未曾改變。
只是台灣人不好吃甜,喜歡甜度不那麼高的食品。湯蕙禎認為,有必要向消費者傳遞飲食觀念,「砂糖的原料是甘蔗,經過煮糖後的糖膏,甜度高是正常的。如果怕有負擔,就多喝水讓人體自然代謝,或是配茶去中和它的甜度,只要不過量,不必過分擔心。」
許多甜度較低的糖其實是代糖,攝取過多人工甜味劑,反而更容易造成人體負擔。古早味的特色之一,就是天然提煉的糖分雖然甜度高,卻不至於吃多傷身,消費者了解後能有更多選擇。
3.積極參展接觸新客戶
施英傑和湯蕙禎疫情後更加積極參展,吸引不少陌生通路主動聯繫,包括爭鮮迴轉壽司、無印良品、神農市場都找上門來。
2024年3月,兩人帶女兒參加東京國際食品展,進一步接觸日本經銷商後,湯蕙禎更決定改善包裝設計,以符合日本伴手禮市場的需求。而目前除了主要外銷美國,澳洲、香港、巴拉圭、關島都有勇伯地瓜酥的蹤影。
4.經典產品母雞帶小雞
在參展的過程中,第一代的原味地瓜酥是經典不敗的品項。湯蕙禎表示,母雞帶小雞的效果一直發揮得不錯。
食品市場隨時都需要新品,需要新鮮的創意,尤其對通路而言,新品才能刺激市場,充實銷售的檔期。然而能夠穩定賣出的商品,才能達到維持銷量的最終目的。原味地瓜酥單價低、流傳久,就是勇伯的長銷品,長賣的同時有機會將其他品項帶進市場。
5.拓展網路通路
過往在量販店、食品行、超市、雜貨店才看得到勇伯,疫情後湯蕙禎開始更加重視電商通路,蝦皮購物、直播、團購、全家線上團購禮盒等因應消費型態轉變而生,未來也是積極拓展的目標。
傳承與創新:第三代接班轉型
第二代施能勇對於兒子要不要接班,並不勉強。只說如果兒子不承接就把家業收起來,如果要接自然全力投資和支持。第三代施英傑土木系畢業後,原本在外工作,為了回鄉繼承家業,決定再到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進修,深度了解食品專業知識。
施英傑11年前回到嘉義,和太太湯蕙禎從基層做起,一方面調查市場需求的變化,帶領勇伯地瓜酥繼承經典,創意轉型。
1.成立新品牌「薯職人」
湯蕙禎表示,地瓜酥單價低,好處是人人都能吃,流傳也很廣,只是要提高單價,服務不同的族群相對不容易,因此和施英傑商議於2017年成立新品牌「薯職人」,定位為單價較高的精緻化點心。
2.通過食品衛生安全工廠認證
接班之後施英傑和湯蕙禎意識到,必須有計畫重新整頓工廠,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的流程。過往家庭式的工廠,恐怕不符現代化的衛生法規標準,因此兩人在幾年內參觀數十家的工廠,請教無數前輩之後,從生產、包裝、儲存、運輸、服務和管理面進行改善,順利通過HACCP和ISO22000食品衛生安全工廠認證,進一步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3.起家工廠開設實體店
勇伯地瓜酥目前唯一的一家實體店,就位在第一代爺爺的起家工廠。以前那個年代,大家都會到工廠買地瓜酥。湯蕙禎提到,回去工廠開店的意義,也是讓大家知道,這個嘉義的古早味地瓜酥沒有遺失,因此別具意義。
如今店內裝潢窗明几淨,主打伴手禮市場,也成為嘉義的景點之一。施英傑曾經表示,雖然父親認為開店、販售伴手禮是零散的生意,賺不了大錢,尤其對利潤微薄的食品廠來說,需要以量取勝。但是施英傑認為,現代的經營方針,形象要走在產品前面,要把品牌和企業形象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才能爭取更多商機。
湯蕙禎也不斷強調,每批地瓜原料不盡相同,每日的氣候也會影響成品,地瓜酥沒辦法全自動化生產,仍然需要半人工控制,用經驗做品管。在工資高漲的年代,更是壓縮工廠的利潤,成為目前經營的最大困境。
勇伯地瓜酥平均每天都要用掉一公噸的地瓜,是全台用量數一數二的地瓜食品廠,地瓜皆來自雲嘉南、台中地區契作。湯蕙禎開玩笑說:「如果我們這裡地瓜短缺,那台灣可能就找不到地瓜了。」
傳承一甲子的「古早味地瓜酥」,從未更改過的配方,是不少人念念不忘的記憶,因為堅持天然,經典不衰,如今仍然是勇伯銷量最高的品項。對施英傑和湯蕙禎而言,用心傳承經典的同時,如何為老品牌帶出更多創意,同時因應消費習慣的變遷,將是不停歇的課題。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62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62期)謝謝!
想吃到成分單純的地瓜酥,如今全台灣僅剩「勇伯地瓜酥」一家。勇伯地瓜酥提供
老品牌不變:全台唯一不添加麵粉的地瓜酥
「勇伯地瓜酥」1958年創立於嘉義太保市,至今仍保留原始製程,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劑。其中經典不變的「原味地瓜酥」,傳承超過60年沒有任何改變,這支物美價廉的經典品項,不僅帶動勇伯一年高達千萬的營業額,更外銷至美國市場,成為代表台灣的傳統古早味。
第三代媳婦湯蕙禎提到,有時會接到消費者打電話來抗議,說勇伯怎麼改配方了,她擔心產品有問題請消費者寄回,才發現這根本不是勇伯家的產品。市面上許多包裝、品牌字型相同的地瓜酥,實則添加麵粉、香料,口感相差甚遠。湯蕙禎也了解到,消費者擔心市面上純天然食品越來越少,期待勇伯「不要改變」。
因應市場:推出獨立包裝
第一代「勇伯」經營者施性塘以拔絲地瓜為靈感,用整顆原切地瓜進行製作地瓜酥,從洗淨、人工挑選、切片、裹上糖衣到壓模成型,傳承古早做法至今。儘管有些步驟可以機械化,但因為麥芽糖有黏性,壓模的部分還是得靠人工用經驗判斷,「要撥得鬆鬆的,不能太硬、不能太軟,以確保口感始終如一。」湯蕙禎強調。
然而消費者口中不變的經典,面對消費型態的變化,也必須不斷革新。早在第二代施能勇接班時,考量保存方便和包裝衛生,就將正方形的地瓜酥做成長條狀的獨立包裝,賣進超市和量販店。
傳承至第三代施英傑,因應民眾健康意識漸長,著重降低產品的多餘油脂,再推出一口酥大小的獨立包裝地瓜酥。「每一代的產品我們都沒有淘汰,只是想辦法持續開發新品,接觸年輕族群。」
勇伯推出多種口味地瓜酥,包括明星商品小番茄口味地瓜酥。勇伯地瓜酥提供
疫情衝擊:老品牌拓展新通路
疫情後消費模式改變,對食品零售業衝擊超過想像。湯蕙禎提到,不少經銷商在疫情期間撐不下去而倒閉,民眾也養成了網購的習慣,零售產業包括供應鏈、服務等數位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疫情之後,勇伯地瓜酥外銷市場銳減五成,內需也少了近三成,施英傑和湯蕙禎這幾年不斷思考如何因應。研發全新品項,開拓新的通路,並且強調勇伯的核心價值,成為兩人目前的首要目標。
1.研發新口味地瓜酥
湯蕙禎認為,優化產品要不斷開發附加價值。勇伯一連推出多種口味的地瓜酥,增加豐富的口感和風味,包括:小番茄口味、金桔口味、芝麻地瓜酥,也把單價較高的果乾加進傳統品項,企圖創新。
「每一個品項都嚴格挑選在地的農產品,經過多次試驗。」湯蕙禎開朗地表示,會想加入嘉義在地小番茄,是因為很常吃到鄰居送來的熟果小番茄,感到非常幸福,嘗試超過十次才研發成功。原因是小番茄容易出水,和麥芽糖攪拌後不易保存,置放半個月整塊就會鬆開解體,於是經過再三調整烘乾時間,終於成功研發出新的明星商品。
金桔口味地瓜酥則和民雄金桔觀光工廠合作,如今民雄金桔觀光工廠,同樣販售金桔口味的地瓜酥,共同推廣在地農產品。
此外還有不添加麵粉的芋頭酥、結合嘉義太保有機米的薯菓子等,繽紛創意的口味,皆是期待獲得更多消費者和經銷商的目光。
2.傳遞飲食觀念
勇伯的「經典」,來自爺爺施性塘的堅持。湯蕙禎回憶,和爺爺同住時,每天下班時,施性塘除了幾句關心,還會不斷提醒,要做好,不要添加化學原料,耳提面命說:「你們要堅持下去!」經典產品就這樣延續下來,至今未曾改變。
只是台灣人不好吃甜,喜歡甜度不那麼高的食品。湯蕙禎認為,有必要向消費者傳遞飲食觀念,「砂糖的原料是甘蔗,經過煮糖後的糖膏,甜度高是正常的。如果怕有負擔,就多喝水讓人體自然代謝,或是配茶去中和它的甜度,只要不過量,不必過分擔心。」
許多甜度較低的糖其實是代糖,攝取過多人工甜味劑,反而更容易造成人體負擔。古早味的特色之一,就是天然提煉的糖分雖然甜度高,卻不至於吃多傷身,消費者了解後能有更多選擇。
3.積極參展接觸新客戶
施英傑和湯蕙禎疫情後更加積極參展,吸引不少陌生通路主動聯繫,包括爭鮮迴轉壽司、無印良品、神農市場都找上門來。
2024年3月,兩人帶女兒參加東京國際食品展,進一步接觸日本經銷商後,湯蕙禎更決定改善包裝設計,以符合日本伴手禮市場的需求。而目前除了主要外銷美國,澳洲、香港、巴拉圭、關島都有勇伯地瓜酥的蹤影。
4.經典產品母雞帶小雞
在參展的過程中,第一代的原味地瓜酥是經典不敗的品項。湯蕙禎表示,母雞帶小雞的效果一直發揮得不錯。
食品市場隨時都需要新品,需要新鮮的創意,尤其對通路而言,新品才能刺激市場,充實銷售的檔期。然而能夠穩定賣出的商品,才能達到維持銷量的最終目的。原味地瓜酥單價低、流傳久,就是勇伯的長銷品,長賣的同時有機會將其他品項帶進市場。
5.拓展網路通路
過往在量販店、食品行、超市、雜貨店才看得到勇伯,疫情後湯蕙禎開始更加重視電商通路,蝦皮購物、直播、團購、全家線上團購禮盒等因應消費型態轉變而生,未來也是積極拓展的目標。
薯職人定位精緻化點心,主打伴手禮市場。勇伯地瓜酥提供
傳承與創新:第三代接班轉型
第二代施能勇對於兒子要不要接班,並不勉強。只說如果兒子不承接就把家業收起來,如果要接自然全力投資和支持。第三代施英傑土木系畢業後,原本在外工作,為了回鄉繼承家業,決定再到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進修,深度了解食品專業知識。
施英傑11年前回到嘉義,和太太湯蕙禎從基層做起,一方面調查市場需求的變化,帶領勇伯地瓜酥繼承經典,創意轉型。
1.成立新品牌「薯職人」
湯蕙禎表示,地瓜酥單價低,好處是人人都能吃,流傳也很廣,只是要提高單價,服務不同的族群相對不容易,因此和施英傑商議於2017年成立新品牌「薯職人」,定位為單價較高的精緻化點心。
2.通過食品衛生安全工廠認證
接班之後施英傑和湯蕙禎意識到,必須有計畫重新整頓工廠,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的流程。過往家庭式的工廠,恐怕不符現代化的衛生法規標準,因此兩人在幾年內參觀數十家的工廠,請教無數前輩之後,從生產、包裝、儲存、運輸、服務和管理面進行改善,順利通過HACCP和ISO22000食品衛生安全工廠認證,進一步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3.起家工廠開設實體店
勇伯地瓜酥目前唯一的一家實體店,就位在第一代爺爺的起家工廠。以前那個年代,大家都會到工廠買地瓜酥。湯蕙禎提到,回去工廠開店的意義,也是讓大家知道,這個嘉義的古早味地瓜酥沒有遺失,因此別具意義。
如今店內裝潢窗明几淨,主打伴手禮市場,也成為嘉義的景點之一。施英傑曾經表示,雖然父親認為開店、販售伴手禮是零散的生意,賺不了大錢,尤其對利潤微薄的食品廠來說,需要以量取勝。但是施英傑認為,現代的經營方針,形象要走在產品前面,要把品牌和企業形象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才能爭取更多商機。
湯蕙禎也不斷強調,每批地瓜原料不盡相同,每日的氣候也會影響成品,地瓜酥沒辦法全自動化生產,仍然需要半人工控制,用經驗做品管。在工資高漲的年代,更是壓縮工廠的利潤,成為目前經營的最大困境。
勇伯地瓜酥平均每天都要用掉一公噸的地瓜,是全台用量數一數二的地瓜食品廠,地瓜皆來自雲嘉南、台中地區契作。湯蕙禎開玩笑說:「如果我們這裡地瓜短缺,那台灣可能就找不到地瓜了。」
傳承一甲子的「古早味地瓜酥」,從未更改過的配方,是不少人念念不忘的記憶,因為堅持天然,經典不衰,如今仍然是勇伯銷量最高的品項。對施英傑和湯蕙禎而言,用心傳承經典的同時,如何為老品牌帶出更多創意,同時因應消費習慣的變遷,將是不停歇的課題。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62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62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