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商不動產 直下承擔哲學 員工將超越自己當吃補
「 客人來我們門店詢問,一坐下來開口要一杯水。我們的服務人員不會立即轉身去倒一杯水,而是先詢問客人要的是溫水或是冷水?更有經驗的服務人員,則會在還沒詢問客人前,就觀察到客人可能是剛運動回來滿頭大汗,提供客人一杯冰水。提供一杯水看似簡單又不簡單的事,我們想的比較多,不僅重視顧客現在的需求,更滿足顧客沒說出來的潛在需求。」住商不動產總經理陳錫琮說。
就是「提供一杯水」的服務精神,讓住商不動產在以加盟店為經營體系的服務導向產業,從2006 年開始連續6 年榮獲經濟部商業司主辦的「GSP 優良服務認證」的殊榮。
相較於其他房仲業直營與加盟店混合經營型態,陳錫琮強調住商不動產秉持著「專營加盟本業,不經營直營店,不與加盟夥伴爭利」信念經營。之所以不循市場原本的機制運作,在於直營與加盟店產業模式的混合經營,容易出現球員兼裁判的灰色地帶,不作直營,就不會讓店東有客戶資源壟斷的疑慮,讓店東覺得連鎖總部是真正把店東當做家族的一份子。「這是我們讓店東一種安心的、貼心的企業經營策略」他說。
然而,要成為創新者必須承受更大的品牌與營運風險。不過,這點陳錫琮倒是老神在在!
他指出,住商不動產用全方位的「支持系統」打造與加盟店之間的連結。位於台北敦化南路的加盟總部,提供8 大支持系統,包括:品牌、CIS、業務行銷、資訊網路、激勵、人才晉用、簽約服務、培訓輔導,維繫全台446間加盟分店的運作。這裡像是提供後援的基地。但若再深入了解,這間連鎖總部連同董事長也不過才43 名員工,如何提供知識決策的優良服務,拉動446 家分店6 千多名員工的營運,落實「讓加盟者成功是住商重要的任務」的理念?
兵不在多 是服務員更是顧問
陳錫琮分析,企業經營往常是顧客、同仁、公司之間的關係各長駐於平面三角形的一端,某些會加上股東,形成立體三角椎型,藉以彼此間平衡發展。他說:「我們特別把加盟分店的夥伴從獨立成為一個端點,順勢調整立體三角椎為以顧客為金字塔頂端的塔型維繫模型。支撐著顧客頂端的四大底角則是總部、分店、員工、股東四個恆平的張力。」反映到內部經營的層面,將管理循環規劃(Plan)、執行(Do)、查核(Check) 以及行動(A)概念,作為維繫服務流程完整度的執行點,提出探索、提議、行動、確認等四個服務業管理流程概念。探索就是先詢問,探索需求,之後才能確切地拼出一個他沒有講出來的需求,陳錫琮以為這就像是一個類似顧問的工作而非服務員的工作。適性適時的提供產品,提議專業評估,並且將所建議的付諸行動,實地考察。當然其中也經過了顧客的認知修正,把不夠精準的部分再補足,經過確認後再回復到探索。這套模組的概念,住商將之規劃為一套課程訓練,助使同仁在服務的過程中,經過四大行動訓練的表示,慢慢內化成為住商的服務流程,以標準程序來支持抽象的顧客需求。
由此不難理解,同樣是「提供一杯水」的服務,住商不動產就是更能洞悉顧客需求。
直下承擔:歡喜做甘願受
管理趨勢大師彼得‧ 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書裡,清楚提到「要讓每一個知識工作者都要成為經理人」的概念,這也是陳錫琮對員工的期許。他認為現代社會每一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都需要用頭腦來工作,傳統藍白領的區別已然不存在。配合社會思維的脈動,主管上對下的發號施令,員工依循的模式已經無法應對。他說:「我們希望員工培育像主管般的工作視野」,因此強調「多能工」的訓練體系。
「多能工很重要的關鍵就是組織不能有高流動率。」他帶著沈重的口吻說。以多能工作為發展方式的住商,深知人員的流動率牽動著整個組織型態優劣,住商的吳董事長導入佛教的觀念,提倡以「禪式管理」歡喜做甘願受來穩定員工的工作心境。往昔10%的人員流動率可能未必能對企業營運造成影響,但注重多職能發展的住商來說,10%的流動意含著30%的風險,如何讓同仁在工作量大、壓力大、責任重的前提下,能穩定的在職承擔、安心工作?那就是「直下承擔」的運用:自負規劃與達成績效。
舉個例子,住商的教育訓練是由所有同仁與主管一起參與規劃。陳錫琮笑著說:「連總機都要一起來討論、發表意見」。因為如此,多職能的訓練規劃,讓員工無形養成寬廣的視野,不管是執行或創新,都能養成獨當一面的思考。如訂立年度計畫時,是由下而上逐步彙整形成,非僅少數主管閉門會議決策之。陳總經理以篝火來比喻企業目標,想將火變大一定要添加木材、增加燃量,有了目標,再來思索如何達致,這就是「施策」的重要。那由誰來添柴火?他說第一線的員工就是最適合的人選。怎麼生火?怎麼成就這個事情?規劃與執行者肇自同源,連同檢視具體數據的績效考核都能完整反應。年底檢討時,若整個公司達到年度目標,不僅各部門論功行賞,連總機人員都可分配到獲利。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3年10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就是「提供一杯水」的服務精神,讓住商不動產在以加盟店為經營體系的服務導向產業,從2006 年開始連續6 年榮獲經濟部商業司主辦的「GSP 優良服務認證」的殊榮。
相較於其他房仲業直營與加盟店混合經營型態,陳錫琮強調住商不動產秉持著「專營加盟本業,不經營直營店,不與加盟夥伴爭利」信念經營。之所以不循市場原本的機制運作,在於直營與加盟店產業模式的混合經營,容易出現球員兼裁判的灰色地帶,不作直營,就不會讓店東有客戶資源壟斷的疑慮,讓店東覺得連鎖總部是真正把店東當做家族的一份子。「這是我們讓店東一種安心的、貼心的企業經營策略」他說。
然而,要成為創新者必須承受更大的品牌與營運風險。不過,這點陳錫琮倒是老神在在!
他指出,住商不動產用全方位的「支持系統」打造與加盟店之間的連結。位於台北敦化南路的加盟總部,提供8 大支持系統,包括:品牌、CIS、業務行銷、資訊網路、激勵、人才晉用、簽約服務、培訓輔導,維繫全台446間加盟分店的運作。這裡像是提供後援的基地。但若再深入了解,這間連鎖總部連同董事長也不過才43 名員工,如何提供知識決策的優良服務,拉動446 家分店6 千多名員工的營運,落實「讓加盟者成功是住商重要的任務」的理念?
兵不在多 是服務員更是顧問
陳錫琮分析,企業經營往常是顧客、同仁、公司之間的關係各長駐於平面三角形的一端,某些會加上股東,形成立體三角椎型,藉以彼此間平衡發展。他說:「我們特別把加盟分店的夥伴從獨立成為一個端點,順勢調整立體三角椎為以顧客為金字塔頂端的塔型維繫模型。支撐著顧客頂端的四大底角則是總部、分店、員工、股東四個恆平的張力。」反映到內部經營的層面,將管理循環規劃(Plan)、執行(Do)、查核(Check) 以及行動(A)概念,作為維繫服務流程完整度的執行點,提出探索、提議、行動、確認等四個服務業管理流程概念。探索就是先詢問,探索需求,之後才能確切地拼出一個他沒有講出來的需求,陳錫琮以為這就像是一個類似顧問的工作而非服務員的工作。適性適時的提供產品,提議專業評估,並且將所建議的付諸行動,實地考察。當然其中也經過了顧客的認知修正,把不夠精準的部分再補足,經過確認後再回復到探索。這套模組的概念,住商將之規劃為一套課程訓練,助使同仁在服務的過程中,經過四大行動訓練的表示,慢慢內化成為住商的服務流程,以標準程序來支持抽象的顧客需求。
由此不難理解,同樣是「提供一杯水」的服務,住商不動產就是更能洞悉顧客需求。
直下承擔:歡喜做甘願受
管理趨勢大師彼得‧ 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書裡,清楚提到「要讓每一個知識工作者都要成為經理人」的概念,這也是陳錫琮對員工的期許。他認為現代社會每一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都需要用頭腦來工作,傳統藍白領的區別已然不存在。配合社會思維的脈動,主管上對下的發號施令,員工依循的模式已經無法應對。他說:「我們希望員工培育像主管般的工作視野」,因此強調「多能工」的訓練體系。
「多能工很重要的關鍵就是組織不能有高流動率。」他帶著沈重的口吻說。以多能工作為發展方式的住商,深知人員的流動率牽動著整個組織型態優劣,住商的吳董事長導入佛教的觀念,提倡以「禪式管理」歡喜做甘願受來穩定員工的工作心境。往昔10%的人員流動率可能未必能對企業營運造成影響,但注重多職能發展的住商來說,10%的流動意含著30%的風險,如何讓同仁在工作量大、壓力大、責任重的前提下,能穩定的在職承擔、安心工作?那就是「直下承擔」的運用:自負規劃與達成績效。
舉個例子,住商的教育訓練是由所有同仁與主管一起參與規劃。陳錫琮笑著說:「連總機都要一起來討論、發表意見」。因為如此,多職能的訓練規劃,讓員工無形養成寬廣的視野,不管是執行或創新,都能養成獨當一面的思考。如訂立年度計畫時,是由下而上逐步彙整形成,非僅少數主管閉門會議決策之。陳總經理以篝火來比喻企業目標,想將火變大一定要添加木材、增加燃量,有了目標,再來思索如何達致,這就是「施策」的重要。那由誰來添柴火?他說第一線的員工就是最適合的人選。怎麼生火?怎麼成就這個事情?規劃與執行者肇自同源,連同檢視具體數據的績效考核都能完整反應。年底檢討時,若整個公司達到年度目標,不僅各部門論功行賞,連總機人員都可分配到獲利。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3年10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