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芝林企業 台灣螢光魚養殖如何獨步全球
• 與台灣72%的觀賞魚場合作
• 年出口量超過100萬尾魚蝦
• 全世界神仙魚市佔率28%
• 螢光魚養殖技術全球獨家
許多人不曉得,看起來無法跟人互動的魚,其實是全世界人們心中排名第三的寵物,僅次於貓狗。從小就熱愛養魚的林育禾說,魚是他可愛的朋友,平日開心就色彩斑斕、難過就顯得灰白;生氣會吵架,吵輸了,還會微微地收起尾鰭。
距離高鐵左營站約30分鐘的車程,位在屏東的芝林企業其實離高雄並不遠。選在這個地方,幽靜遠僻,空間寬廣,魚場旁的水溝,從三十多年前到今天,依舊清澈得可以捉魚捉蝦。董事長林育禾靦腆地笑著:「我小時候就愛在水溝裡抓魚。」從好奇、到興趣、到專研,這條水溝開啟了林育禾跟魚一生的緣份,更研發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螢光魚基因轉殖技術」。
螢光魚的研究,與生技專家分享技術、共同研發
別小看這隻比巴掌還小的魚,牠是由許多科學界的巨人,跨越世紀結合的智慧結晶,也是台灣生物科技的驕傲。最早是1950年代,日本學者下村博士在海螢身上發現了一種「發光蛋白酵素(lucife)」,之後的查爾菲博士深入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發現若將基因連接在神經元的啟動子(promoter)後,螢光色的基因就能顯示出來,結果發表在1994年Science期刊上。
位在台灣屏東的芝林企業,投入大筆研究經費的芝林專屬實驗室,與來自台灣各地的實驗室共同研究基因序列中啟動子、螢光蛋白的強度、加強子(enhancer)。2005年,芝林培育出可用於醫療研究的小型螢光魚(小於4公分)、2010年推出全球首例中型觀賞魚(4-8公分)、2015年更開發出全世界最大的螢光魚「天王」,長達30公分,壽命最高能達到20年,在國際上一枝獨秀。
「魚的體型每大上一寸,研究的時間就得再加上幾年。」董事長林育禾說,但面上絲毫不見因為長期研究而苦惱的樣子,而是漸漸昂揚的聲音:「經由中研院前秘書長吳金洌老師介紹,我們得以跟許多優秀的實驗室合作,包括水產試驗所、中研院、工研院...也跟吳金洌老師的學生陳志毅研究員共同研究肝癌...以色列科學院院長還帶著一團學者造訪芝林,希望能借用我們的基因轉殖技術,做需要觀察生物體的研究!」
兩年零營收 找出「魚界黑死病」病因
對林育禾來說,學術與知識可以完美地跟他對魚的熱情結合,即使曾經為了研究一種神仙魚的黑死病,而讓芝林整整兩年毫無營收、虧本虧到家人都看不下去,他依舊堅持以「科學」的方式分解疾病的方程式。
• 年出口量超過100萬尾魚蝦
• 全世界神仙魚市佔率28%
• 螢光魚養殖技術全球獨家
許多人不曉得,看起來無法跟人互動的魚,其實是全世界人們心中排名第三的寵物,僅次於貓狗。從小就熱愛養魚的林育禾說,魚是他可愛的朋友,平日開心就色彩斑斕、難過就顯得灰白;生氣會吵架,吵輸了,還會微微地收起尾鰭。
距離高鐵左營站約30分鐘的車程,位在屏東的芝林企業其實離高雄並不遠。選在這個地方,幽靜遠僻,空間寬廣,魚場旁的水溝,從三十多年前到今天,依舊清澈得可以捉魚捉蝦。董事長林育禾靦腆地笑著:「我小時候就愛在水溝裡抓魚。」從好奇、到興趣、到專研,這條水溝開啟了林育禾跟魚一生的緣份,更研發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螢光魚基因轉殖技術」。
螢光魚的研究,與生技專家分享技術、共同研發
別小看這隻比巴掌還小的魚,牠是由許多科學界的巨人,跨越世紀結合的智慧結晶,也是台灣生物科技的驕傲。最早是1950年代,日本學者下村博士在海螢身上發現了一種「發光蛋白酵素(lucife)」,之後的查爾菲博士深入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發現若將基因連接在神經元的啟動子(promoter)後,螢光色的基因就能顯示出來,結果發表在1994年Science期刊上。
位在台灣屏東的芝林企業,投入大筆研究經費的芝林專屬實驗室,與來自台灣各地的實驗室共同研究基因序列中啟動子、螢光蛋白的強度、加強子(enhancer)。2005年,芝林培育出可用於醫療研究的小型螢光魚(小於4公分)、2010年推出全球首例中型觀賞魚(4-8公分)、2015年更開發出全世界最大的螢光魚「天王」,長達30公分,壽命最高能達到20年,在國際上一枝獨秀。
大型螢光魚「天王」
「魚的體型每大上一寸,研究的時間就得再加上幾年。」董事長林育禾說,但面上絲毫不見因為長期研究而苦惱的樣子,而是漸漸昂揚的聲音:「經由中研院前秘書長吳金洌老師介紹,我們得以跟許多優秀的實驗室合作,包括水產試驗所、中研院、工研院...也跟吳金洌老師的學生陳志毅研究員共同研究肝癌...以色列科學院院長還帶著一團學者造訪芝林,希望能借用我們的基因轉殖技術,做需要觀察生物體的研究!」
兩年零營收 找出「魚界黑死病」病因
對林育禾來說,學術與知識可以完美地跟他對魚的熱情結合,即使曾經為了研究一種神仙魚的黑死病,而讓芝林整整兩年毫無營收、虧本虧到家人都看不下去,他依舊堅持以「科學」的方式分解疾病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