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點名】再見了,神翻譯!

2017年12月1日起,中國大陸相關部門研議多年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以下略作「英譯規範」)正式實施。這份涵蓋交通、旅遊、文化、教育等13個領域的英文譯寫標準,提供了常用的3500餘條規範譯文。


新聞發佈後,不久即刷爆大陸的微信朋友圈,新聞媒體、微博網站也都爭相報導,〈永別了,神翻譯〉、〈別了,神翻譯!麻辣燙、拉麵都有了規範英文名了,好有趣〉、〈今日起,麻辣燙、拉麵、烤串有國家標準的英文名啦!再見,夫妻lung slice〉,紛紛現身標題,顯示這個議題眾所關切。

2017年6月20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北京聯合發佈了「英譯規範」,多名研究專家一致推薦,以漢語拼音譯寫源自中國、深具中國特色的詞彙,如「圍棋」(weiqi)、「豆腐」(doufu)、「拉麵」(lamian noodles)、「餛飩」(huntun)等。這則新聞當時就已經紅遍了大半的微信微博和媒體網站,其紙本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也於發佈會前數月,就悄悄地由北京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

翻譯時可順應原汁原味
我出身詞典學,研究漢語文化特色詞的英譯多年,發表過一些相關的學術論文與科普文章,長年來主張的,就是這樣一種向「異化」傾斜、朝我們語言靠攏、展現本族文化自信的翻譯策略。

講得淺白一點,在把漢語文化特色詞翻成英文時,我們無須過度遷就英語人士的接受程度,可以儘量順應我們中文的語言特點,具體操作的方法,就是透過音譯(漢語拼音)與借譯(逐字翻譯),來傳達漢語詞彙的原汁原味。

這樣的做法,並不是盲目的自我膨脹,更非唯我獨尊,而是客觀地體察語言現狀之後,所得致的通則與規律。


先以「春節」為例。春節是個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節日,傳統上,英語世界用得最多、最廣的翻譯,是採取「歸化」策略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所謂歸化,就是向他們靠攏,以他們的語言為主要依歸,譯文要盡可能地英文道地。英語世界本來就有New Year(新年)的說法,冠以Chinese(中國的)修飾,新構成的片語Chinese New Year(中國的新年;中國新年),對英語人士而言,就是一個幾乎感覺不到外國味的歸化詞。

然而,「春節」的英譯在海峽兩岸的標準答案卻並非如此,而是個「中度異化」的借譯詞Spring Festival(春天的節日)。「春」的英文是spring,「節」的英文是festival,「春節」逐字翻譯而成Spring Festival。英文的Spring Festival借譯自中文的「春節」,此即中度異化的展現。也就是說,個別的單詞,都是英文既有的詞語,全新的組合,卻因向我們中文的概念結構傾斜,對英語人士而言,可能存在著些許(中度)的異質感(異化)。

至於重度異化的「春節」英譯,就是以漢語拼音轉寫的音譯詞Chunjie了。絕大多數的英語人士看到Chunjie,都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個Chunjie給了他們明顯(重度)的異質感(異化)。對他們而言,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國詞語,非得查閱詞典或上網搜尋,否則無法了解其義。絕大多數的華人看到了Chunjie,肯定也不免滿腹狐疑:「春節」的英譯怎麼可能直接訴諸語音、採用漢語拼音?答案是肯定的。這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良有所本。英國權威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就以主詞條(main entry)收錄了Chunjie,並以26個單詞的篇幅,給Chunjie做了精簡翔實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