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求診停看聽 慎選醫師做好自我把關
整形醫美風氣愈來愈盛行,令愛美民眾趨之若鶩,但醫美糾紛也時有所聞,其中又以收費及廣告爭議最多。面對琳瑯滿目的廣告與促銷手法,民眾應如何慎選醫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前醫改會的一項調查顯示,醫美診所的醫療糾紛,在5年內從過去的5%飆升到15%,增加了3倍,其中又以收費及廣告爭議最多。光是台北市2015~2018年就裁罰了455件違規醫療廣告,裁罰金額3,084萬元,是相當驚人的數字。仔細探究原因,或許是源於快速發展的醫美產業,業者為搶食市場大餅,許多醫師進軍整形醫美領域,形成「非專科醫師」跨科開刀、「整形名醫隨人喊的」的怪象,消費者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往往衍生許多醫療糾紛。
✔ 醫美自立證書≠專科醫師
一般消費大眾多以網路資訊來選擇醫師,常見手法是以「專家」、「名醫」稱呼,再加上低價促銷的療程,以致溝通不良、與期望有落差,自然就醫療事故頻傳。令人疑惑的是,台灣的醫療水平及整形外科技術在國際上有目共睹,醫師的訓練扎實嚴謹,為何會引發如此高比例的醫療糾紛?
究其原因,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國輝認為,許多醫美診所醫師在網站上不提及醫師專科別,或在牆上懸掛非部定專科的專科證書,如「微整形專科證書」、「美顏專科證書」等,但衛服部並無此專科設立;除衛服部所公布的23個專科外,其他民間學會自行頒發的專科醫師證書,皆不可自立專科。他強調,部定專科醫師在領取證書前,皆於該領域受過嚴格訓練,但若醫師跨出原本專科領域,甚至剛從醫學院畢業拿到醫師證書,就開始執行美容手術,醫師缺乏足夠訓練,等於直接拿民眾「練刀」,醫療風險相對增高。
✔ 確認醫事人員資格
整形外科醫師養成不易,除了7年的醫學院,還要接受外科、整形外科訓練6年,再加上3年美容外科臨床訓練,才能幫患者進行手術。但依目前法律規定,只要有醫師執照,都可以從事醫美,也無需額外受訓,這也使得醫美醫師服務品質良莠不齊。
楊國輝理事長表示,以衛服部去年公告可執行的8種特定美容醫學手術來說,整形外科醫師是唯一所有手術皆可施作的科別,建議民眾在手術前要審慎停看聽,可上衛服部網站的「醫事查詢系統」查詢醫師及診所是否具專業資格;同時,在執行療程前檢視同意書內容,確認操作雷射、超音波等醫療儀器者是否為醫療人員,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 小心勿掉入促銷地雷
醫美診所為吸引消費者,削價競爭推出各式五花八門的促銷花招,如買一送一、團購價、無息分期付款等,透過購物台、臉書粉絲頁及LINE群組鋪天蓋地轟炸促銷訊息,藉此吸引顧客上門。然而一分錢一分貨,便宜價格的背後可能隱藏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