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情緒困境 擺脫「失志症候群」
自從疫情爆發,許多人被迫降低了社交活動的頻率,長期足不出戶可能導致憂鬱,也讓情緒變得不穩定,甚至引發「失志症候群」。面對不知何時才能緩解的疫情,我們該如何調適身心,才能安然度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科就診人次 2020年第一季不減反增
疫情不僅奪走數十萬人的性命,也嚴重衝擊了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生活驟變,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這些壓力如果未能即時調適,不僅容易感覺無力、孤獨、絕望,更可能會有憂鬱、焦慮、恐慌等身心症狀。
根據衛福部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的醫院與基層診所就診總人次,相較過去減少了494萬,降幅為6.8%,幾乎所有科別的就診人次都大幅減少,只有六個科別的成長率大於2%,分別是感染科、血液腫瘤科、居家照護、胸腔外科、皮膚科,以及精神科。精神科醫師剖析,許多平時就對自我要求甚高、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人,當因為疫情而無法如常工作時,不僅收入被迫減少,也頓失生活重心,便可能出現「失志症候群」。
若出現有上述五項(或更多)的情緒感受,就可能有失志症候群症狀,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評估診斷,接受妥善的治療。
尋求醫師協助 輔以自我調適「慢慢來」很重要
針對「失志症候群」的患者,一般會採用藥物和非藥物合併治療,前者以藥物來改善患者憂鬱、失眠、焦慮等症狀;後者再藉由心理會談,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同時給予正確紓壓的建議,搭配適合的營養及運動,讓患者找回原有的生活節奏。
除了尋求精神科的協助,自我的調適與舒緩也很重要。若能適度善用自己的興趣,對於放鬆身心也很有幫助。例如喜歡運動的人,可以多到戶外通風處從事散步、慢跑等輕量運動,喜歡烹飪、閱讀、美容SPA等靜態活動的人,也可以邀請幾個同好相聚,讓興趣與生活完美結合。
值得留意的是,無論要做什麼改變,這些調整都必須「慢慢來」,別一開始就把目標訂得太高,每次只要給自己一點小小的挑戰,同時觀察自己的身心是否有細微變化,舉凡是否感到太過興奮或低落,或是反而感到壓力等,這些都能和精神科醫師持續討論,更可有效穩定身心狀態。此外,利用智慧科技和身在遠方的親友視訊互動,也是一種調節情緒、拉近彼此關係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