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電價凍漲撐產業 郭智輝澄清撥補千億主因「烏俄戰爭致化石燃料價格暴漲」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經濟部長郭智輝今(29)日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節目《中午來開匯》主持人黃光芹專訪,針對特別條例編列4100億元預算因應美國關稅衝擊、台電財務撥補與電價政策、小型模組化核電廠(SMR)投資布局、核三公投議題、聯電與台積電產業佈局,以及回應立委黃國昌關切特別預算資料充分性等議題,侃侃而談。
談及立法院問政情境,主持人表示,黃國昌在行政院長卓榮泰面前對特別預算表達不滿,認為原先880億元太匆促,細項不明,現在編列4100億元特別預算,若僅930億元用於關稅,其他大多撥補台電、健保、勞保,恐引發社會疑慮。
郭智輝回應,指出針對美國預計提高32%關稅的情勢,受衝擊的產業主要有機械、手工具、五金製品(螺絲、扣件、水五金等)共6大類,初步盤點後提出880億元援助方案,包括工業700億元、農業180億元。郭智輝說明,特別預算編列後,進一步訪談南部廠商時,業者反映因急單湧現,產能爆量,擔心電價上漲,政府因此考慮,除直接應對關稅衝擊外,也需防止因用電成本上升進一步打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納入穩定電價的措施。
針對台電虧損,郭智輝指出,虧損主因在於烏俄戰爭導致化石燃料價格暴漲80%,並非綠能採購所致,政府於COVID-19期間為照顧民生,要求台電凍漲電價,承諾日後由預算撥補。他強調,113年編列1000億元、114年再編1000億元補貼台電,卻遭國會刪減,直接影響台電財務結構,迫使其舉債。
郭智輝表示,由於撥補預算遭刪,台電財務負擔沉重,舉債利率升高,信用評等下降,造成成本雪上加霜。對此,他呼籲立法院苦民所苦,支持台電合理撥補,避免未來不得不調漲電價。
針對主持人詢問,若4100億元中關稅因應不足半數是否合理,郭智輝回應,這是第一波預算安排,後續將視情況啟動「社會防護」機制。他說明,因中國產品在遭受美國145%、245%高額關稅下,將無法出口至美國,勢必尋求外溢市場,台灣面臨巨大壓力。
郭智輝指出,除鋼鐵、鋁製品外,電子、半導體零件也將受波及;由於美國要求供應鏈「去中化」,台灣在供應鏈重組中需強化國土安全與產業防護。他提到,韓國鋼鐵業也同樣外溢,加劇市場壓力,中鋼成為台灣唯一可以支撐的本地供應源。針對預算使用時程,郭智輝特別強調,4100億元特別預算將使用至116年12月31日,並非短期使用,而是涵蓋中長期產業防護布局。
提到特別預算中撥補勞保、健保項目,郭智輝說,主要因應中國台商返台設廠的人力與社會需求。他指出,許多台商受高關稅影響,有意回流台灣,政府必須預作準備,包括土地、水電、人力等基礎設施建置,因此相關社會支出亦納入預算規劃。
郭智輝說明,4100億元特別預算涵蓋至116年12月31日,目的在於中長期支援台灣產業轉型與社會防護體系建立。他強調,回流台商若帶動就業人口,勢必增加社會保險需求,勞健保撥補正是未雨綢繆的重要措施。
針對衛福部、高教領域的支出安排,郭智輝指出,高教200億元經費將用於培育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人才。他分析,面對全球少子化趨勢與製造業勞動力短缺,美國也積極推動智慧製造與AI技術取代傳統人力,台灣也須加速因應。
經濟部針對大專畢業生規劃推出AI製造速成班,分為本科與非本科兩種路徑。郭智輝說明,本科生(如電機、機械科系)接受2個月AI專業訓練、4個月實習,即可投入智慧製造產業;非本科生則需經4個月基礎訓練與4個月AI訓練,總計8個月,再加上4個月實習,一年內成為具備智慧製造能力的人才。
郭智輝補充,經濟部將由政府支付訓練期間的學雜費與生活費,每月補助2萬元,實習期間提升至每月3萬元。計畫將自下個月正式啟動,目標是從17萬名大專畢業生中選拔並快速培訓新一代智慧製造工程師。
談及台灣缺工問題,郭智輝指出,目前產業缺乏的不是基層工人,而是現場有實務經驗的技術人才。他強調,經濟部推動的速成訓練計畫,正是針對產業急需的中高端技術工種量身訂做,以減緩人力流失並強化產業競爭力。
談到特別預算編列部分經費於強化社會防護體系,郭智輝表示,包括海防、巡防與相關支出,目的是因應關稅衝擊所可能帶來的走私行為增加。他指出,中國產品受美國高關稅限制,將尋求其他市場外溢,由於台灣地理位置與貿易環境,成為中國與其他地區產品轉運與走私的高風險區域,因此政府必須增強海巡人力與設備,防止未經正規課稅的走私貨物入侵國內市場。
針對特別預算中納入衛福部相關支出,郭智輝說明,部分經費用於支援勞健保體系、基礎醫療與公共衛生措施,以應對可能因產業變動、失業潮或台商回流而產生的社會需求壓力。
主持人追問,衛福部、教育部支出項目與關稅對應關聯性,郭智輝回應,這些支出並非與關稅直接相關,而是因應關稅外溢與台商回流後,台灣整體社會結構變動的間接影響。他強調,特別預算需兼顧經濟防護與社會穩定,不能單一著眼於關稅項目。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邱 璽臣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