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示警國際 林飛帆:若中共併台將導致全球經濟損失達10兆美元
國慶日前夕,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在《Foreign Affairs》發表專文,向國際社會闡述台灣當前面臨的中共威脅,以及台灣在強化國家防衛韌性上的努力。林飛帆在專文中指出,若台灣被中國併吞,將取得印太主導權,嚴重威脅美、日、菲等國安全,全球經濟也將受到重創,預估損失高達10兆美元。
9日《Foreign Affairs》刊登林飛帆發表的《台灣「以實力促進和平」的計畫──韌性投資如何嚇阻北京》專文,文中說明台灣目前面臨的國際威脅。本文特別強調,若台灣遭到中共併吞,中共將取得印太主導權,嚴重威脅美、日、菲等國安全,全球經濟也將因此受到重創。
以韌性為戰略
林飛帆在文中指出,2025年7月,台灣舉行了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之一,之所以展開規模與內容均不同於以往的演習,反映出台灣正在深化的一種理念:要能有效嚇阻中國,不僅仰賴軍事現代化,更需建立「社會韌性」。
文章指出,2012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未掩飾其以武力併吞台灣,並追求印太主導權的野心;中共將這些目標包裝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環,以升級的軍事威脅以及跨領域混合手段不斷對台施壓,從幾乎每日的空域侵擾、大規模實彈演訓,到網攻與假訊息操作——意圖不僅在於恫嚇,更在削弱台灣的信心與抵抗意志。
文章指出,面對此種威脅,台灣正推動一套系統性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戰略,結合軍事準備、民主凝聚力、基礎設施強化與社會力量,目標是讓侵略的代價高到任何敵人都無法承受。
借鏡他國經驗
林飛帆以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為例指出,威權政權在發動戰爭前,往往會先從民主國家的社會脆弱面下手,破壞民心士氣、癱瘓基礎設施、擾亂決策體系。
林飛帆也引用芬蘭與以色列的全社會防衛經驗指出,小型民主國家若要在強權威脅下生存,必須在衝突發生前就做好準備,這也促使蔡英文政府3年前即著手整合民防計畫、強化基礎設施,並培養全民心理與物資層面的應變力。
建構嚇阻力量
文章指出,到了賴清德總統上任之後,進一步將社會韌性制度化,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建立跨領域合作機制;與此同時,台灣國防預算預計於2026年超過GDP的3.3%,目標於2030年達5%,聚焦非對稱戰力,並提出總額5500億的強化韌性特別預算,綜合軍事與韌性支出。
然而賴政府對強化韌性的作為,引發部分在野勢力的反對。林飛帆在專文中強調,強化韌性絕非「挑釁北京」,事實是威權侵略者正以軍事擴張為目標強化戰備,「台灣已經沒有時間等待」,因此賴政府選擇加速整備的進程,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友盟國家,也正在加強與台灣政黨的互動,向各黨派說明這些準備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台灣若遭受攻擊對全球的影響
文章進一步分析,一旦台灣淪陷,全球戰略格局將被根本改變,中國將獲得在西太平洋的前進基地;若中國成功吞併台灣,將釋放出危險訊號:小型民主國家無法在強權陰影下生存,勢將助長威權國家將武力視為國家手段的錯誤觀念。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將立即承受衝擊。林飛帆指出,在高度專業分工的全球供應鏈中,台灣生產絕大多數先進半導體,驅動當今的世界經濟。而在2024年,台灣港口貨運量創下6.9億計費噸的紀錄,且約有全球一半的貨櫃船需經台灣海峽。若此航線或製造能量受阻,從電子產品到汽車乃至軍工產業都將陷入停擺。彭博估計,台海戰爭可能每年造成全球 10兆美元經濟損失,相當於全球GDP的1/10。
林飛帆呼籲,台灣的命運不僅是區域問題,更是對國際秩序能否承受威權擴張的考驗,賴政府深知此點,並展現出透過軍事能力與社會韌性建立可信嚇阻的決心;但印太和平的維繫不能僅靠台灣,當台灣全速推進準備時,世界不應再對台灣決心捍衛其自由和未來有所懷疑。(責任編輯:殷偵維)
- 記者:上報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