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淹水主因揭曉 下水道防倒灌設施不足釀災

【創新聞記者 陳雅琪/雲林 報導】8月3日清晨,雲林縣斗南地區遭遇強烈降雨襲擊,最大時雨量高達83.5毫米,導致建國三路周邊地勢低窪地區嚴重積淹水,尤其與大湖口溪相鄰地帶出現水孔蓋湧水情形。據水利署第五河川分署調查,此次災情主因為排水系統缺乏防止溪水倒灌設施,造成下水道壓力驟增,導致雨水無法排出、形成地面積水。
五河分署表示,斗南地區雨水下水道主要依靠「G幹線」系統收集與排放,其中出口位於仁晟橋下方,通往大湖口溪。然而,該排放口長年未設置閘門或逆止閥,當大湖口溪水位因強降雨迅速上升時,溪水反向倒灌進入下水道,進一步擠壓系統容量,導致人孔蓋冒水及周邊道路積水。8月3日上午10時,大湖口溪橋水位一度達32.16公尺,僅距堤頂32.96公尺不到1公尺,水壓情況極為嚴峻。
不過,對於五河分署的分析,雲林縣政府5日提出不同觀點。縣府指出,斗南G幹線設施多年前即建置,即使去年凱米颱風降雨量更大,也未出現同等規模淹水,主因是五河分署今年針對大湖口溪上游加高堤防,卻未同步檢討下游既有防洪設施,導致水位提升反而加重下游倒灌壓力。
雲林縣長張麗善當日立即前往現地勘災,會同立委張嘉郡、斗南鎮長沈暉勛等人了解災情,並指示水利單位啟動淹水成因調查。縣府初步分析認為,現行G幹線下水道與其排放口設計已無法因應極端氣候,且缺乏閘門、水門及抽水設備,使得在大湖口溪進入一級警戒水位後,不僅無法排水,反而造成雨水系統被迫倒灌,進一步引發人孔冒水與地面積水。
張麗善指出,大湖口溪整治工程近兩年已達25年防洪頻率標準,並於今年5月完成鐵路橋上游護岸加高,提升整體保護能力。惟氣候變遷導致雨勢集中、強度劇增,未來治水應從「單點防治」轉向「系統治理」,才能真正解決淹水問題。
對此,縣府建議應全面盤點斗南地區排水系統,儘速設置排水口閘門、逆止閥及必要抽水設備,並配合五河分署研擬出口段排水路線優化方案,使大湖口溪能更順利排洪,同時防止水位倒灌市區。未來若能採取抽排與防洪結合的設計,將能有效減輕豪雨下淹水災情,提升整體防洪韌性。
雲林縣政府與五河分署均表示,將持續緊密合作,進行全面性規劃與改善,務求在下一次暴雨來臨前完成防災提升,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照片/記者陳雅琪翻攝)
- 記者:陳 雅琪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