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速立委」到交通革命者:陳志彬挑戰台灣50年國道思維

【文|創新聞記者 陳光蘊|深度專訪】2024年選舉落幕不久,台灣網路上掀起一波**「印象深刻政見」**大回顧。而在五花八門的參選政見中,有一條驚人的提案再次被網友們熱烈討論——將國道超車道速限調高至160公里。
這不是天馬行空的網路謠言,而是真真實實出自台中市無黨籍立委參選人陳志彬之口。他不只一次提出這個想法,從2020年初試啼聲,到2024年再度參選時重申立場,陳志彬堅定不移。他不只是要讓車開得更快,而是試圖推動一場**「關於高速公路使用哲學」的深層改革**。

▲(圖/陳志彬提供)
政見背後的理念:讓超車道真正「超車」
在一次深度專訪中,陳志彬向《創新聞》道出他的核心理念:
「高速公路本來就不該是給人巡航用的道路,超車道更不該變成烏龜車佔用的慢車道。」
「開車的人都有感覺,有時最內線根本是整條路上最慢的一條線!」
他進一步解釋,現行法規雖規定「內側車道為超車用」,但實務上不少駕駛長時間佔用內線,即便後方有車欲超車也毫不理會,導致塞車、糾紛、甚至引發危險駕駛行為。
陳志彬主張:
- 應立法明確禁止長時間佔用超車道,
- 建立專責單位定期清除「龜速車」,
- 使道路回歸**「功能分流」的設計本意**。
速限160公里?科技時代的速度討論
「聽到160公里,多數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危險。」
我直接問陳志彬,他並不意外,甚至反倒露出一抹苦笑。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汽車技術早就不是20年前了,現在很多車型出廠時的極速都超過200公里,為什麼我們還在用1970年代的速限邏輯來管理?」
陳志彬強調:與其一味設限,不如正視「速度不是車禍主因」的事實。
他引述交通數據指出:
「現代車禍主因是疲勞駕駛與道路設計問題,而非單一的車速超標。」
慢速巡航反而更危險,因為那是讓你最容易分神、最容易恍惚的節奏。
「你長時間用70~80公里的均速在快車道巡航,其實更危險。」

▲(圖/陳志彬提供)
國道改革不能只是喊快,要快得合理
對於外界質疑提升速限是否有普遍適應條件,陳志彬也並非一味偏激。他主張,「提高速限」必須搭配三件事同步進行:
他補了一句:
「你開在德國高速公路(Autobahn),你會發現沒有限速的地方反而更守秩序,因為大家都知道規則是為了彼此安全,而不是為了限制。」
陳志彬的第三次挑戰:一場公路觀念的選戰?
記者問他:如果2026你還要參選,還會提出這條政見嗎?
他的回答毫不猶豫:
「當然會,而且會講得更清楚,做得更完整。」
他語氣堅定地說: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160公里這個數字,但我在意的是:大家開始去想,什麼才是安全的速度,什麼才是真正的交通秩序。」

▲(圖/陳志彬提供)
結語:是狂想,還是超前?
在這個大多數候選人談稅制、談房價、談補助的時代,陳志彬提出一個讓人「心頭一驚」的交通政見。
有人覺得他激進,也有人認為他勇敢,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點出一個被長期忽視的現象:
台灣高速公路制度,或許早就該重新審視與修正了。
或許160公里只是象徵性的數字,但背後所指向的:
- 交通治理改革
- 駕駛文化變革
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辯論的核心。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