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核養綠」到「核三延役」民進黨能源傲慢的民意審判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以589萬張同意票通過,突破法定門檻,人民用選票明確表達,非核家園不是信仰,而是政策選項;希望政府能在核電的穩健基礎下發展綠能產業。然而,民進黨視若無睹,賴清德就任總統後,硬生生停掉核三最後一部機組,讓核電走入歷史。捧著「非核」神主牌,罔顧民意,寧可燒煤補氣,也不肯面對能源現實。823核三延役公投,不只是一次政策表態,更是民意的再次展現。或許政府同樣可以再度漠視,但我們必須表達民意所向,背道而馳的政權,終將付出代價。



綠能被民進黨包裝成「非核家園」的救贖,而今卻成土地破壞、腐敗貪瀆的代名詞。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光電場,環境部長彭啟明起初信誓旦旦:「九成二可回收」,「兩週清完」。如今一個半月過去,嘉義滯洪池光電板不僅未清完,還流出紅色不明液體,甚至被業者就地粉碎,若未制止,恐當成廢土填埋,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所謂「每片都有序號、都能回收」的承諾,看來環保署得狼狽收尾。



相對民進黨政府發展綠能的草率,核電的穩定顯得更為醒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引述台電資料戳破迷思:核三占全台發電量6%,卻已高於太陽能的5.3%和風力發電的3.6%。九年來鋪天蓋地的光電板,從屋頂爬上山坡、侵入埤塘和農田,消耗土地、水資源與環境,卻連一座40年老核電廠都比不上。換言之,非核政策燒掉的是國家財政,割的是人民土地,換來的卻只是有限且不穩定的綠能幻象。



令人憤怒的是,這場「綠電革命」恐怕已淪為綠友友的分贓大餅。從台鹽綠能光電弊案、嘉義滯洪池光電案,到早前高雄和山光電「鬼剃頭」掏空山頭事件,背後浮現出的是官商勾結、行政放水的標準套路:先以能源政策之名徵收土地,再標租給特定業者,以「躉購電價」大量轉移台電資源,最後在監督稀薄的情況下淪為環境悲劇。雜誌民調顯示,近七成民眾認為綠能「弊案太多」,換句話說,綠電在台灣已和「貪腐」畫上等號。



能源不是一黨政績工程,而是國家安全命脈。偏偏民進黨對專業的輕蔑、對民意的傲慢,在此展露無遺。台灣經貿政策看不到有能力的長遠擘畫;新青安政見演變成心不安,小建商與小市民深受其害。派出缺乏國際經貿歷練的政治代表談關稅,台灣產業休的休、倒的倒。更在綠能政策上毫無節制地耗散國有資源,包括台電財務惡化與環境恐難回復。光電板留下的滿目瘡痍恐成了賴政府至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執政成果。



823,不單是一張公投票,而是一記警鐘。提醒政府「民意可載舟亦可覆舟」;提醒人民「投票才有力量」。當今的能源政策輾壓了核能、掏空了土地、壓榨的是民生,人民若再沈默,等待我們的,將不是無核家園的烏托邦,而是缺電、貪腐與環境浩劫的反烏托邦。823投下手中寶貴一票,不只為核三,也為台灣未來按下「止損鍵」。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