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創作,文化扎根:114年度駐校藝術家計畫讓孩子用藝術說故事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
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地址:臺北市市府路1號
業務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科 李素禎科長(02)2720-8889轉6341
新聞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秘書室 余品瑩督學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4年11月27日】
【主題:議題創作,文化扎根:114年度駐校藝術家計畫讓孩子用藝術說故事】
【臺北報導】臺北市多年來致力於深化校園藝術教育,持續推動「藝術家駐校計畫」,為師生打造多元而豐富的藝術體驗。計畫內容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文學,並延伸至影視、廣告等跨領域藝術,實施至今已邁入第24年,成為本市藝術教育的重要里程碑。藝術家依各校需求量身設計課程,包括示範演出、技法指導、教師工作坊、跨領域合作等,讓學生在課堂中直接與專業藝術家互動,同時參與成果展演、社區連結與在地文化創作,促使藝術教育從「參觀」走向「深度參與」,有效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與創作能力。
本(114)年度共有62位藝術家與62所學校攜手合作,於今日舉行的成果發表會暨績優學校頒獎典禮中,主辦單位評選出特優12件、優等12件及佳作22件,並邀請特優團隊分享成果。現場並規劃視覺藝術嘉年華體驗區,讓與會者親身投入創作,感受藝術融入日常的力量,體現「藝術即生活」的核心價值,展現本市推動美感素養教育的豐碩成果。
駐校藝術家進入校園後,會依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與發想,透過示範、技法指導與分組合作,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創作。藝術家與師生一同規劃作品概念、分配創作任務,並在創作過程中持續提供專業回饋。最終成果以展演、裝置或展覽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創作流程中培養藝術表達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今年榮獲特優的天母國中與新生國小的課程皆運用生成式AI與戲劇手法,帶領學生從議題探索、劇本創作到舞臺呈現,完整體驗戲劇創作的每個環節。天母國中「手機不見,我還在!」蟬聯「綜合類」特優,以手機成癮、假訊息等議題為素材,結合即興戲劇與AI分鏡設計,使學生在創作中培養合作、表達與自我覺察,展現Z世代的創意及其對數位生活的深刻反思;新生國小「樂土新聲」則以本土藝術家故事為核心,學生從劇本、歌詞到AI背景設計全程參與,完成原創音樂劇拍攝,透過歌舞與影像訴說和平與勇氣,展現驚人的創意能量與舞台魅力,為校園帶來嶄新的藝術火花。
在傳統表演藝術推廣方面,永樂國小與北投國小皆以深耕本土文化為特色。永樂國小「逐家來捌歌仔戲」讓學生從唱腔、身段到化妝服飾完整體驗歌仔戲魅力,學生更受邀到保安宮、大稻埕等舞臺完成多場演出,讓傳統戲曲在校園再度綻放光彩;北投國小「台語說唱藝術──月琴民謠彈唱」則帶領學生從簡譜到自彈自唱〈白鷺鷥〉、〈望春風〉,並多次受邀在慈濟醫院、溫泉季與月琴民謠祭演出,清亮琴聲驚豔全場,展現深厚的在地文化能量。視覺藝術方面,忠孝國小以「纖維創四季──臺北氈遊記」獲特優,學生從生活觀察出發,以臺北城市四季與「奇幻角色」為主題創作立體故事書與羊毛氈作品,並於校內、外展覽亮相,成功將藝術帶出教室、走進社區。
為了表彰在藝術教育領域持續深耕的學校,今年的成果發表會設立「永續經營」特別獎,以肯定連續多年推動藝術家駐校計畫的學校,連續10年申辦的學校為景興國小,連續5年申辦的學校則有萬福國小、新生國小、福林國小、公館國小、玉成國小、明道國小、天母國中及臺北特殊教育學校,這些學校多年來在藝術教育上的默默耕耘,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藝術素養,也為學校塑造了獨特的文化特色,成為藝術教育領域的典範。
本次成果發表會呈現各校推動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突顯藝術教育在校園的深化成效。駐校藝術家計畫推動至今,已成為本市美感教育的重要核心,不僅促進跨域學習,也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展望未來,臺北市將持續提升藝術教育的深度與廣度,讓更多孩子在日常中感受藝術力量,並在創作中培養想像力、思辨力與文化素養。
- 記者:台北市政府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