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鐵現身送貨機器人:AI物流新時代來了?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深圳市的地鐵通勤族最近可能得在車廂內為新乘客「讓出空間」 一群四輪、身形矮胖的自動送貨機器人。這些機器人近日搭乘地鐵列車,並在下車後將包裹運送至多家7-Eleven便利商店,引發民眾與業界的廣泛關注。


雖然這次僅是離峰時段的初步測試,但機器人背後的開發公司認為,這項技術很快就能實際應用於約100家便利商店的日常補貨作業。這也反映出中國乃至全球各地,正在積極嘗試讓送貨機器人成為公共空間中更常見的一員。


地鐵搭車自動補貨,41台機器人上線測試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這場測試由中國大型企業萬科集團旗下子公司主導,該公司同時也是深圳地鐵的部分股東。測試過程中,共有41台約90公分高的送貨機器人完成了一系列從進站、搭乘列車、到店配送的全自動流程。


萬科釋出的一段影片顯示,機器人們會在月台排隊,等乘客下車後才有序進入車廂。到站後,牠們會自己開門下車,前往電梯,並透過遠端操控系統搭乘至正確樓層,最終抵達便利商店門口,由工作人員開啟機器人艙門,取出包裹──這次的測試內容是茶飲箱。機器人外觀帶有LED顯示螢幕,會顯示卡通眼睛與笑臉,頗具親和力。


AI結合自動駕駛技術,打造「地鐵版物流系統」


萬科表示,這批機器人融合了機器人技術與AI規劃系統,具備全景雷射雷達(Lidar)能力,類似自駕車所用的感測技術,能即時辨識周遭環境,避開障礙物。車體則採用萬科自研底盤技術,具備「骨架與神經」結構,能精細控制上下地鐵或進出電梯時的動作。


整個物流過程由AI調度系統管理,會根據配送需求、貨物類型、地鐵容量等條件,自動規劃最有效率的路線與配送時程。萬科指出,這項技術可有效解決地鐵商圈物流的痛點──以往便利商店的補貨需依賴地面交通,但地面常因停車困難、車流擁擠而延誤時程,甚至在人潮擁擠的早高峰時段造成運送困難與人力成本上升。


一位參與測試的便利商店經理表示:「以前店裡的貨只能靠地面車輛運到地鐵站,不僅難以找到停車位,運貨過程也常常撞上早上的通勤高峰,導致運送時間延長、人工費用提高。」



深圳地鐵現身送貨機器人:AI物流新時代來了?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深圳推機器人行動計畫,機器人進入日常空間成趨勢


這項地鐵機器人測試是深圳「具身智慧機器人行動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目標是在2027年前加速智慧機器人在城市多個產業的應用,包括物流、醫療、教育、安防等領域。從中央到地方,中國正致力於讓各種機器人進入公共空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環。


類似的活動還包括2025年4月舉辦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約20台雙足機器人與人類選手一同競速,雖然最後只有4台完賽,其他多數途中跌倒、迷路,甚至冒煙故障,但依然被視為突破性的嘗試。此外,中國知名機器人公司Unitree日前還直播了全球首次的人形機器人拳擊比賽,引發熱議。


美國反應保守,公共機器人尚難普及


相較之下,美國社會對於機器人進入公共空間的接受度仍偏低。例如紐約警局曾部署一款蛋形巡邏機器人進入地鐵站,但在隱私與安全疑慮引發爭議後,不久即宣布退役。儘管Starship等公司推出的外送機器人已經進入全美約39所大學校園,但仍面臨不少挑戰 機器人走失、卡在坑洞、過馬路困難等情況時有所聞。


亞馬遜也正研發AI訓練的物流機器人,未來希望這些機器人能直接從貨車上跳下來送貨到家。然而,過去的例子也提醒我們,機器人進入公共領域仍需時間與社會的適應。加拿大打造的「hitchBOT」機器人曾計畫以搭便車方式穿越美國,但最終在費城被人破壞、斷頭收場,成為人工智慧發展中的經典警訊。


未來將與機器人共處?社會仍在學習中


地鐵送貨機器人無疑展示了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在城市物流的巨大潛力。對於像深圳這樣擁有超過300個地鐵站、龐大地下商業體系的城市來說,若能導入AI機器人,將可大幅提升配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甚至減少地面交通壓力。


不過,這也同時引發一連串關於空間共享、安全、技術穩定性與社會接受度的討論。在人與機器人共處的時代漸行漸近之際,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新日常,仍是一個需要觀察與思考的議題。


資料來源:https://www.popsci.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