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數位化那麼困難?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說到東京,你可能會想到霓虹閃爍的摩天大樓和舉世聞名的子彈列車系統,或是智慧機器人和全像投影的電影。但日本還有更平凡的一面,包括傳真機、軟碟和印章,這些在其他已開發國家早已消失的文物,在日本卻頑強地存在著。
在新冠疫情期間,日本政府艱難地用笨拙的數位工具應對全國性危機,問題的嚴重性變得令人驚心。此後的幾年裡,他們致力於縮小差距,包括成立數位機構並推出一系列新措施。但他們加入科技競賽已經晚了幾十年。現在問題依然存在:他們花了這麼長時間,還能迎頭趕上嗎?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他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並非一直如此。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日本是全球矚目的焦點,當時索尼、豐田、松下和任天堂等公司家喻戶曉。但到了世紀之交,電腦和網路的興起,情況發生了改變。東京大學經濟安全與政策創新計畫主任河井大介表示,儘管全球經濟正向軟體驅動型經濟轉型,日本憑藉其硬體優勢,在軟體和服務領域的適應卻較為遲緩。日本在資訊和通訊技術領域的投資不足,隨著電子產業的萎縮,日本工程師紛紛湧向外國公司。這導致政府的數位素養較低,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長期以來,各部門和機構各自採用各自零散的IT策略,但從未形成統一的政府推動力,這意味著公共服務從未真正現代化,仍然依賴於紙質文件和手工雕刻的印章,用於身份驗證。
此外,文化因素也扮演著一定角色。「日本企業以其規避風險的文化、基於資歷的等級制度以及緩慢的、以共識為導向的決策過程而聞名,這些都阻礙了創新。」河井說。
由於日本出生率驟降,老年人口遠多於年輕人口。老年人口比例過高意味著人們對新技術普遍不信任,對數位詐欺心存戒心,更傾向於使用印章等傳統方式,而且「對數位服務的需求或壓力相對較小」。
結果是,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機器人和航空航天工業,以及令外國遊客讚歎的日常生活元素,例如安全清潔的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自動販賣機和便利商店、便捷的公共交通以及完善的子彈列車系統。但其數位化方面的缺陷顯得更加明顯。舊技術的盛行也造成了無止盡的官僚主義。河合表示,開設銀行帳戶或登記住房可能需要印章,此外還必須親自前往當地議會索取個人資料文件。
疫情後,儘管日本政府想要數位化,但阻力不小。像是政府內部想要淘汰傳真機的計劃在2021年收到了來自不同部門的400份正式反對意見。像印章這樣根植於傳統習俗的東西,有些父母會在孩子成年時送給他們,鑑於其文化意義,可能更難逐步淘汰。
河井表示,進展速度還取決於數位機構推動監管改革的意願,以及立法者在製定未來預算時將在多大程度上優先考慮數位化。此外,隨著新技術在世界其他地區蓬勃發展,日本也在努力追趕不斷變化的目標。專家們對此持樂觀態度,希望日本可以在5到10年內趕上一些西方國家。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科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