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呼籲管制太空發射污染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隨著航太科技發展的進步,衛星巨型星座任務導致氣候變遷的煙灰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三倍。對此,科學家呼籲建立新的全球機制,以應對航太工業造成的空氣污染。
由倫敦大學學院 Eloise Marais 教授所領導的團隊於 2020 年開始追蹤航太活動。他們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總計會有 259 次火箭發射,2023 年則是 223 次火箭發射,總共燃燒了超過 15.3 萬噸燃料。Marais 教授警告表示:「來自火箭與衛星的污染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這是一個我們未曾面對過的狀況,因為人類從未向大氣上層排放過如此多的污染物。如果不加以監管,這可能會對地球大氣造成嚴重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巨型通訊衛星星鏈的發射,導致氣候影響性的碳黑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三倍。儘管太空船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煙塵量遠低於其他行業,但研究人員警告表示,這些微粒在高層大氣的滯留時間比地面污染源長得多,造成的氣候增暖效應比航空或地表污染高達 500倍。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Marais 教授表示,為發射巨型星鏈所使用的推進劑數量,已經超過所有其他任務加總所需的推進劑。倫敦大學學院Connor Barker 博士表示:「未來幾十年將有更多巨型星鏈發射,這將對氣候造成重大影響,甚至可能抵消《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在修復臭氧層方面取得的進展。」
最大的變化是進入軌道的物體數量急遽增加。1960年代末至2016年間,每年約有100到200個物體被送入太空,但現在則是每年上千個,而且壽命有限。許多人今年八月觀看英仙座流星雨時,也不難發現天空中數量驚人的人造衛星。這些人造衛星肉眼清晰可見,它們就像小亮點般從地平線慢慢劃過天空。
英國國家太空中心董事會主席 Stuart Martin 教授表示:「目前的國際法更像是海洋法原則。發射物體的國家擁有該物體的所有權,只有該國的法律適用於太空中的物體。這也是為什麼太空清理工作會如此困難的原因之一。」
太空科技快速發展雖帶來便利,但若缺乏規範,將對地球氣候與大氣造成長遠隱憂。
Reference:
Scientists call for action to address air pollution from space launches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科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