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台積電「半數產能回美」?矽盾的拉鋸戰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川普重返白宮後,全球半導體產業再度陷入震盪。這一次,矛頭直指台灣。美國政府要求台積電與相關供應商將大規模產能遷往美國,最終達到「美國自給50%晶片需求」的目標。對華府而言,這是國家安全的當務之急;對台灣而言,卻是「矽盾」可能被削弱的關鍵時刻。


川普的硬球戰術


川普一向擅長用威脅換取籌碼。過去他對中國加徵關稅,如今對象換成台灣半導體。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公開表示,必須降低對台灣的依賴,否則美國在地緣政治風險下將暴露弱點。白宮甚至拋出「1:1生產規則」:你進口多少晶片,就必須在美國境內生產相同數量。這種規則,簡直像是半導體界的「貿易鐵幕」。


更重要的是,川普不只放話,還拿出交易。2025年3月,台積電同意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加上先前的650億美元承諾,總額高達1650億美元。川普陣營宣稱,這將換取對台灣免徵懲罰性關稅。聽起來是雙贏,但細看卻疑點重重。


天文數字背後的算盤


165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台積電去年資本支出約300億美元,今年預估400億美元。換句話說,光是滿足美國的需求,就要吃掉台積電五年的全球資本支出總額。更何況,台積電還得在日本、歐洲擴廠,還要投入下一世代製程研發。要把這麼大一筆錢鎖死在美國,形同自斷手腳。


即使把投資攤到十年,仍代表台積電每年要把兩位數比例的資本預算投向美國。對一間靠「全球分工、極致協作」維持領先的公司來說,這不是擴張,而是枷鎖。



美國要台積電「半數產能回美」?矽盾的拉鋸戰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產業現實與政治算計


半導體產業是全球最複雜的供應鏈之一。光是一顆先進晶片,就牽涉數百道製程,橫跨數十個國家。要把這套龐然大物完整移到美國,不只需要台積電,還要說服材料商、設備商、零組件廠商一同搬家。這在經濟上難以合理化,在時間上更是遙不可及。


《華爾街日報》一針見血:比起砸錢建廠,更大的挑戰是成本差距與供應鏈調整。海外晶片便宜,客戶為何要買貴的美國貨?更別提中國可能報復,全球科技巨頭也未必願意被捲入這場「半導體貿易戰」。


台灣的尷尬與矽盾的裂縫


台灣的官方立場其實很清楚:沒有任何單一國家能完全掌握晶片供應鏈。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產業邏輯。但台灣話雖如此,卻得承受美國壓力。


矽盾的核心就是「世界需要台灣晶片」。只要全球離不開台積電,台灣就握有戰略籌碼。現在美國要降低依賴,等於是在削弱台灣的護身符。若台灣選擇配合,等同把矽盾拱手讓人;若選擇拒絕,則可能被美國以關稅與制裁步步緊逼。


全球產業的轉折點


川普政府的強硬策略,不只是美台問題,而是全球產業結構的考驗。倘若美國真的推動「半導體去台化」,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成本飆升、效率下降。全球科技公司將被迫重新布局,研發與量產的時程也可能拉長。


問題是,這真能換來美國供應鏈安全嗎?還是只會拖累整個產業?更現實的是,就算台積電傾力相助,美國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達成50%自給。這場豪賭,極可能淪為政治表演,而不是產業解方。


結語


半導體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博弈。美國想要安全,台灣想要籌碼,中國則伺機而動。台積電夾在其中,既是護盾,也是籌碼,更是各方爭奪的焦點。川普的壓力確實可能改變產業格局,但能否真正改變現實,仍是問號。


可以確定的是,這場矽盾的拉鋸戰才剛開始。台灣要如何在壓力中維持優勢,將是未來十年最嚴峻的考驗。


資料來源:https://qz.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