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AI帝國的陰影:科技繁榮不應壓垮最脆弱的人

生成式AI的浪潮席捲全球,資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擴張,到處出現鋼筋骨架與發電機的身影。有人說這是下一個科技革命,也有人擔心這是新的工業殖民。技術進步確實帶來便利與新產業,但當科技引擎加速時,最先承受壓力的不是那些坐在高層玻璃辦公室裡的大老闆,而是那些原本就背負環境、經濟與健康負擔的社區。
歷史告訴我們,文明擴張常以某些人的犧牲作為代價。工業革命時是工人身體付出代價,今天則是弱勢社區的肺與水源在默默承受代價。有人說科技是奠基於人類願望之上,事實上科技也可以奠基於不被看見的痛苦之上。當我們凝望未來的AI宇宙時,也該看見地面上那些喘息的人們。
研究指出,例如美國加州多數資料中心集中在污染負荷排名前20%的地區,並且三分之一座落於柴油污染最嚴重的10%區域內。一些工業區早已遍布污水處理廠與重工業工廠,如今還要承受AI運算的電力與排放壓力。新設的資料中心打著「綠色」旗號,強調使用替代燃料與無水冷卻系統,卻忽略了地理與歷史帶來的累積傷害,綠化詞彙再漂亮,也無法抹去居民呼吸道發炎的現實。
更令人不安的是,許多地方並非經過透明規劃,而是由投資與地產利益驅動。例如賓州一處鬼屋決定改建為大型資料中心,儘管地主完全沒有數據中心建設經驗。當地居民擔心噪音、耗水與能源壓力,寧可繼續住在鬼屋旁,也不想成為伺服器與冷卻管線的鄰居。這種社會劇場近乎荒謬,卻也是科技淘金時代最真實的縮影,誰手上有土地、誰敢賭,就能參與AI神話。
科技若沒有靈魂,只會讓世界更鋼鐵冰冷。今天的科技願景強調智慧與加速,但計算力的背後需要水、需要電、需要大地與社群的承受力。根據研究,若缺乏監理與規劃,資料中心的排放與空污可能造成大量新增氣喘與相關醫療支出,代價落在原本就脆弱的人身上。很多社區不是第一次被放在工業擴張的祭壇上,也不是第一次聽見「這是為了經濟」的說辭,只是這回披著AI的光環。
科技公司不是敵人,AI也非原罪。問題在於,誰掌握話語權、誰承擔後果、誰缺席決策桌。文明的偉大,不在於它能建多少高塔,而在於它能否照顧最弱勢的族群。如果AI發展建立在新的「環境階級制度」上,那麼科技將失去它原本欲解放的力量。資訊自由流動,機會卻被鎖在資料中心圍牆之外,那樣的未來不會光明。
各地社區已開始反抗,要求透明水耗、公開環境評估、重新檢討工業區劃。這不是反技術,而是要求科技負起道德責任。公平與永續不應是附加條件,而是科技進步的前提。當AI被視為人類智慧延伸,我們更應檢視它是否以人類尊嚴和健康為基本。
科技從不是冷冰冰的程式,它與制度、土地、呼吸與生活相連。每一台機器運轉的噪鳴,都可能影響一戶家庭的睡眠與健康。當科技公司宣稱以資料中心帶來區域繁榮時,也必須回答這個問題「誰被邀請進入這場繁榮,誰被留在代價的一端」。
未來的AI能否成為帶來福祉的光,而不是另一種抽取式經濟模式,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如果科技能為企業帶來智慧,也必須為社會帶來公平。如果我們要開啟AI時代,那就讓這個新時代不是靠犧牲弱勢社區建立,而是以共存、公平與尊重地球為根。
真正偉大的科技革命,不是運算速度擊敗人腦,而是價值選擇超越過去錯誤。當人們回顧這段歷史時,應該看見的不只是資料中心鋼架與晶片性能,而是人類能以智慧避免重蹈犧牲的舊路。沒有任何創新值得以他人健康為代價,沒有任何未來需要建立在某些人被迫活在陰影之中。如果AI真的要引領文明下一段旅程,那它應該帶著光,而不是帶來看不見的陰霾。
- 記者:Knowing新聞
- 更多科技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