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溪堰塞湖警戒持續!燕子口展開降挖工程 馬太鞍溪為何無法比照處理

立霧溪堰塞湖警戒持續!燕子口展開降挖工程 馬太鞍溪為何無法比照處理
靳珩隧道西口目前幾近滅頂,湖水湧入隧道後流向下游,現場猶如水道般驚人。(圖/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周刊王CTWANT] 太魯閣地區近期連日降雨導致邊坡崩塌,立霧溪流域內多處形成堰塞湖,情況緊急。根據《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18日說明,其中燕子口路段因崩塌導致溪流阻斷,目前形成的堰塞湖已經開始從靳珩隧道東口溢流,部分水流回歸立霧溪主河道。不過燕子口堰塞湖可迅速展開降挖與導流作業,主要因其壩體規模小且位於台8線旁,機具可直接抵達;相較之下,馬太鞍溪堰塞湖處於偏遠高山峽谷、交通困難,壩體龐大、地形險峻,難以在初期即刻介入處理。


立霧溪堰塞湖警戒持續!燕子口展開降挖工程 馬太鞍溪為何無法比照處理
立霧溪因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湖水已淹至與台8線道路齊高,景觀與平日大異其趣。(圖/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從太管處提供畫面可見,靳珩隧道西口目前已幾乎滅頂,道路一帶積水猶如海面,太管處表示堰塞湖水位仍在攀升,水體已進入隧道並流向魯丹橋。由於壩體周邊偶有落石,公園全區從昨晚起已全面封閉,並撤離區域內遊客及部落居民,山區登山民眾也接獲簡訊要求盡速下山。

太管處指出,受災點位於台8線175.5公里處,因17日發生邊坡滑動,導致立霧溪被土石阻斷。當局已於昨日發布紅色警戒,封閉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段(167.7公里至184.5公里),並呼籲民眾勿靠近警戒範圍。

此外,針對民眾質疑「為何燕子口堰塞湖可快速展開降挖與導流處理,而馬太鞍溪堰塞湖卻無法即時介入?」林業保育署回應,兩者的地理與壩體條件差異極大。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霧林帶深山峽谷,交通不便,需步行5天以上才能抵達,且河谷高聳狹窄、巨石密布,地形複雜無法開闢便道。

反觀燕子口堰塞湖壩體規模較小,緊鄰台8線公路,機具可迅速到場處置,降挖與導流作業得以即時啟動。在壩體規模方面,馬太鞍溪壩高達200公尺,土石體積高達2億立方公尺,相當於約1428萬輛砂石車運量,蓄水量達9100萬噸。相較之下,燕子口壩高僅54公尺,壩體約40萬立方公尺,蓄水量為270萬噸,壩體體積僅為前者的0.2%,工程介入的難度顯著不同。

當局提醒,由於未來數日山區恐有強降雨,堰塞湖壩體風險仍高,請民眾暫勿進入太魯閣園區,並持續關注官方最新公告。原定於10月25日至26日舉辦的文化展演活動亦已宣布暫停,以確保公共安全。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